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佛山市三水区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02/2010 20:44:00

  为配合佛山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城市的需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促进三水经济、科技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根据《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佛山市三水区委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区的若干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佛山市三水区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

  本规划中的人才,是指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具有中级技工及以上技术等级人员以及乡土人才和其他具有真才实学或某种特长人员。

  一、人才资源现状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人才资源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特别在区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开创了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基本情况

  截止至2004年12月31日,我区共有人才总量为36892人,其中党政人才2436人;经营管理人才7262人;专业技术人才20923人;技能人才6271人。人才总量较1999年(14300人)增长158%。

  (二)存在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我区现有人口约共40万,从业人员约共26万,但现有人才总量不足4万人,仅占我区总人口的9.22%、占从业人员的14.19%,人才相对拥有量、人才素质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2、高素质人才数量不足,结构和分布不合理。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人才和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明显偏低,仅占人才总量的15.5%和17.1%,而大专、中专学历和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分别占人才总量的30.62%、36.7%和39.64%。且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而产业部门相对缺乏;从地域上看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而其他各镇较为缺乏。

  3、高层次人才的增长数量不理想,与我区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1999年至今五年内,本科及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人才绝对增加数远低于中、低层人才的绝对增加数,如高级职称人才五年才增加438人,而中、初级职称人才则分别增加2922人和6300人。

  4、人才强区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落实。为实现我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区委区政府于2004年初下发《关于实施人才强区的若干规定》,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强区政策。但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未能落到实处,因此对人才强区的政策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和落实的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作用。

  5、人才环境和人才载体对人才的吸引力有待增强。发达的产业和良好的产业结构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载体。我区主导产业还不十分明确,且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规模较小,层次不高,未能形成产业聚才,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缺少足够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此外对人才待遇、生活环境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和增强。

  6、人才市场建设和人才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转制后的人才市场,配套性建设投入不足,在人才资源资讯共享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特别是与市直和其他四区人才市场的资讯交流,市场对人才配置指导作用还不是十分明显;人才科学发展观对人才保障机制的要求与目前相对滞后的社会保障体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佛山市科技?教育?人才会议(佛发〔2004〕31号)精神和我区《关于实施人才强区的若干规定》,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人才工作力度,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为建设产业强区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奋斗目标

  2006?D2010年,我区人才资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配合市人才资源发展的目标,实现人才总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相本适应,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政策和管理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1、总量目标:

  根据我区历史发展情况,结合当前跨越式发展的实际需要,到2010年我区人才资源发展的总量目标为6万人左右。

  2、结构目标:

  综合考虑我区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到2010年四支人才队伍的建设目标分别

  3、素质目标

  建立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使人才的学历、职称、知识、能力水平均有进一步的提高。党政人才素质能力建设围绕研究、规划、参谋、监督、协调、指导、服务等职能,提高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依法执政能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能力建设以提高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国内外市场,并具有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能力建设要以更新专业知识、拓展研发技能、增强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人才、学术带头人、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技术后备人才和技术工人骨干。

  4、效能目标

  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提高人才的效能,使我区人才在开拓意识、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等方面都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三)主要任务

  1、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深刻理解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内涵,正确认识人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消除影响人才工作开展和人才成长及影响人才发挥作用的落后观念和体制性障碍。

  2、加大人才工作宣传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中央、省、市、区的各项人才方针和政策;宣传各部门开展人才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宣传各类人才的优秀事迹和突出贡献,努力形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3、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完善社会化、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树立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投入理念,不断加大政府对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力度,同时,鼓励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资开发人才资源,实现人才投资主体多元化。

  4、加强各类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划与协调,优化整合各类人才教育培训资源,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型培训教育机构作用,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适用人才。

  5、抓好人才能力建设,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建立优秀人才送培制度,鼓励人才进修提高。

  6、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推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实行人才引进“备案制”,为留学人员回归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7、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市场管理体制,引导人才市场健康发展,增加服务内容,优化服务质量,提高人才市场的配置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8、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利用我区的名牌效应,打造产业优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对人才工作、生活、娱乐的配套设施投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和承载能力。以博士后工作站为阵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提高我区对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力。

  9、优化人才发展大环境。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和人才保障制度,优化政务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提高我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营造适合各类人才生活、干事和创业的宝地。

  三、实现人才资源发展规划目标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人才意识,加强人才工作

  1、树立四个观念,强化五个理念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要增强人才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唯能力不唯学历的观念;强化五个理念:人才建设需要持续投入的理念,人才闲置是社会最大浪费的理念,人才流动是消除惰性、保持活力的理念,对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企业是人才开发主体的理念。

  2、落实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核心作用,加强对本区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重点做好政策落实、营造工作环境,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3、完善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制度

  各级政府要把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不断完善区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制度,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提供制度及经济保障。各部门要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工作,逐步提高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开发人才资源事业。

  4、建立和落实人才工作责任制度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树立“识才有眼、用才有胆、惜才如金、爱才如命”的观念,大胆使用和保护人才。要建立和落实人才工作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党政“一把手”对本地区、本单位的人才工作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确保人才强区战略落到基层,落到实处。

  5、加大人才人事工作宣传力度

  宣传部门和媒体要配合政府的人才战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大人才人事工作的舆论宣传,及时将人才人事政策、人才服务内容、人才市场信息动态、人才效益典型事例等作广泛宣传,让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及时了解政策导向和人才市场动态,积极参与人才市场活动。

  6、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开发人才资源的作用

  通过政府发动、民间自发组织的形式,成立“人力资源协会”等形式,搭建用人单位和人才交流的平台,形成自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开发的人才交流平台。

  (二)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1、配合全市规划,形成有特色教育培训体系

  (1)抓好人才培养的规划与协调工作。组织人事等部门,要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结合本区实际,做好统筹规划,制定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划,明确培训的对象和目标,推进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协调发展。

  (2)完善培训体系,发挥好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配合市培训计划,利用市和我区的培训资源,培养我区党政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充分利用党校、电大等社会资源,鼓励在职人才进修或脱产学习,做好继续教育工作。

  (3)加强专业人才基础教育培养。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我区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产业发展需要,合理调动专业人才进行基础教育培养。

  (4)建立健全社会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鼓励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资人才培养,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5)逐步提高区内人才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

  (6)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单位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带薪学习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和教育培训激励制度。

  (7)逐步开放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和培训市场。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实行管办分离,积极吸引区内外资金和优秀的办学体制到我区投资办学。

  2、突出抓好人才的能力建设

  (1)坚持四支人才队伍建设一起抓。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是我区人才队伍的主体,必须坚持分类实施,整体推进,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

  加强党政人才的行政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我区党政机关中、高层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区级后备干部队伍。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开拓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企业家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的能力;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培养企业家职业精神、提高企业家职业化水平。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鼓励企业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要围绕创名牌产品、优质产品,以更新专业知识、拓展研发技能、增强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技术后备人才。

  加强技能人才的应用能力建设。运用市场化手段,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科技知识扎实的复合型技师和农村乡土人才,以此推动我区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2)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要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为目标,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符合本区实际的高层次人才培训计划。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和水平的企业家;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专家;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高级技能人才。

  (3)实施“优秀人才培送制度”。力争每年选拔若干名有发展潜力并在实际工作岗位作出重大贡献的中青年人才到(国)境外进修;每年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到国内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进行培训或进修,逐步培养一批适应我区建设现代化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4)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资源开发。大力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经营管理等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3、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1)实行开门办学。人才培养机构要继续加强与国内外培训机构、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本地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

  (2)培训方式多样化。加强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引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培训方式。探索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研究性培训和个性化、差别化培训。

  (3)鼓励人才进修提高。大力推行组织调训和自主择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鼓励在职人才积极参与后续学历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技能。

  (4)实施综合性培养技能人才方式。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

  (5)关注人才的兴趣,保证给予充分的培训机会。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纳更多急需人才

  1、创新人才智力引进机制

  加强对人才政策的调查研究,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机制,破除人才引进工作中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做法和规定,大力引进各类适用人才。

  2、探索人才智力柔性引进办法

  积极探索柔性引进办法,把引才和引智有机结合起来,对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人事调动、办理《人才特聘证》、《专家证》或享受“先落户后就业”等方式引进人才智力,不断丰富我区人才智力资源。

  3、大力引进适用人才

  根据我区产业和事业的发展需要,大力引进各类急需的适用人才,主要引进支柱产业和新兴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尤其是要引进具有多学科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及企业生产技术骨干人才。

  4、重点引进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要围绕我区重点行业发展,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管理、营销策划和金融资本营运人才。引进有开拓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的高级技能人才。

  (四)大力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积极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

  根据我区人才总量、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和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需要,有计划地依法设立人才中介机构,从事人才中介业务,让人才市场以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运作。政府在转变职能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扶持并引导人才市场行业健康发展壮大,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2、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提高市场服务效能,进一步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按照人才的市场供求关系,通过实现人才自身价值和满足社会需求相结合,有效解决人才供求矛盾。政府人才服务机构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和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大力推进人事代理、人才派遣工作。

  3、建立人才信息网络系统和广泛的人才供求信息合作机制

  加强与全国性人才服务机构和全国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发展人才信息网络系统,形成长期高效的人才供求信息合作机制,为用人单位提供快速的人才引进服务。充分发挥市资源整合优势,开展适合本地区、本行业的招聘活动,并参与珠三角其他地区接轨的人才资源共享体系,为我区吸纳人才智力提供广阔的人才空间。

  (五)着力推进人才载体建设,提高人才的承载能力

  1、打造产业优势

  着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运用先进技术、高新技术及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养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千方百计引入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跨国企业以及国内的大型企业集团,上规模上档次的民营企业,形成优势产业群和大型规模企业群,为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

  2、加速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发展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落实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启动经费,采取有效措施加速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发展,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和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大胆探索在不同体制、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博士后工作。

  3、加强园区建设

  加强工业园区人才资源开发建设,抓好区内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注意区内整体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相适应,加大人才工作、生活等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

  (六)优化环境建设,增创吸引人才新优势

  l、政策环境建设

  (1)创新选人用人机制

  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在符合党政干部任职基本条件下,干部选拔逐步打破部门、单位限制,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建立重能力、重业绩,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选拔机制,开辟年轻干部成长发展的“快车道”。

  事业单位选人用人要淡化身份,强化岗位。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国有和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岗位选人用人要逐步走上市场化,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选用要市场化。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自主权,树立有用即人才的观念,以工作能力与岗位的匹配为选人原则,以规范合约化管理为手段,以绩效、贡献大小为评价标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不唯学历,不唯职称,彻底打破身份界限,让人才在我区能自由择业,合理流动。

  (2)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

  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党政人才评价原则,探索分级分类考核办法,制定党政人才的岗位职责规范,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

  建立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原则。

  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打破现行人才评价体制的束缚,坚持“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原则,打破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学历、资历的限制,突出以知识、能力、业绩为取向的评审标准,积极探索农村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

  (3)建立以人才资本价值实现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的地方津贴制度,提高公务员的活工资比例。

  改革事业单位分配制度。建立符合各种类型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

  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要坚持事业激励,通过技术合作入股、特殊人才持股等方式,促使科技人才更紧密地融合于企业,关心企业的整体效益。

  (4)完善人才奖励制度

  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原则,完善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多层次、多形式奖励人才,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

  设立区级“突出贡献人才奖”。对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实行奖励。

  探索开展人才资源开发奖励活动。对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积极投入人才资源开发资金,落实各项人事人才政策,在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等方面成绩显著的用人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5)完善人才保障制度

  落实人才保障措施,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所聘人才办理社会保险手续,同时鼓励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和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

  (6)改革与市场发展不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

  改革和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对待民营企业人才要在经济待遇、政策、政治上一视同仁。进一步消除制约人才流动的政策和体制因素,健全人才流动争议仲裁制度,让人才在城乡间、不同所有制间、产业和行业间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2、政务环境建设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推行首问责任制度和办事承诺制度,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人才创业成本,为人才提供热情优质服务。

  3、创业环境建设

  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强人才载体建设,搭建好各类人才来三水干事创业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4、生活环境建设

  对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如入户、住房、医疗、社会保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要尽力帮助解决,消除其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干事创业。同时,要不断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教育、文化、卫生水平,加强城市的生态建设,搞好环境保护,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好,为我区各类人才营造优良的生活居住环境。

  5、社会环境建设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人才,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在政府奖励、职称评定等激励、评价工作上统一安排,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在改善创业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上积极提供服务。

  (2)要注重文化激励和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使人才个人的发展及荣誉与组织息息相关。给予高层次人才更大的自由或空间,使他们有广泛的自主权利,具有更大的创业精神,更大的责任心和成功感。

   



来源地址:http://www.ss.gov.cn/main/dwzw/fzgh/wngh/20071124281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