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正在谋求转型发展的上海,求才若渴。
近年来,上海不拘一格引进人才,构筑平台培养人才,优化环境使用人才,正在对人才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约40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约占29%;共有两院院士160多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3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130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2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9200余人;列入上海市领军人才的高层次人才450多人。
突破人才发展瓶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促转型、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上海各方全力而为,加快建设国际人才高地。
主动出击引进急需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
海通证券公司体悟颇深:2009年,该公司成功签约3名房地产信托专才,初步搭建了房地产信托筹备组,此项业务经证监会批准后就可立即投入运转。
“同行”申银万国证券公司亦有同感:多名金融衍生品专才的陆续引进,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新型业务开展储备了力量。
守株待兔等不来人才,即使“综合优势明显”,也要主动出击。长期从事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副局长黄渭茂介绍,早在2003年,上海就率先实施“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共引进海外人才21944名。此后,又依托中央“千人计划”,从全球挖掘“潜力”,在中组部已经公布的前四批中央“千人计划”人选中,上海共有13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
搭准国际人才脉动,适时出手、为我所用。针对上海现代服务业人才缺乏的“短板”,上海借全球金融危机之机,及时开展集聚海外高层次金融人才活动,两次组织招聘团,赴美国纽约、芝加哥、英国伦敦等金融人才比较集中的国际金融城市,共吸引了120多名海外高层次金融人才来沪工作,其中有5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
紧紧围绕上海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急需的人才,上海加大引进力度。近来,聚焦世博会、载人航天、大飞机研发等重大项目,设立了一批重点引才引智项目,吸聚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和智力。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新兴能源展区,有一个展项叫模块定日阵聚焦光热系统,是“聚衔焦光热”技术的重大突破。这项成果就属于上海引进人才、科学家项晓东领衔的益科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用在“刀刃”推到“一线”
今年夏天,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动力系统部总监傅振兴把两个孩子从美国接到身边。上海的勃勃生机令两个孩子终于明白,为什么父亲会放弃美国的优渥生活,选择回来报效祖国。
而选择落户浦东张江的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晖更是直抒胸臆,“走了好几个城市,还是觉得上海的金融环境、产业发展前景最好。”他在张江拥有5900平方米的研发、生产楼,公司还将争取未来2到3年内在创业板上市。
把人才用在“刀刃”上,推到“一线”去,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人才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本市的探索接连不断。
在上海,基于人才成长需求的资助培养,就不下10种。其中,既有针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支持计划,针对科研工作者的“优秀学科带头人”、“曙光计划”、“东方学者岗位计划”,也有针对新近回国的海外留学人员及初级科研工作者的“浦江人才计划”、“青年科技启明星”、“医苑新星计划”等培养计划。
人才引进后,更要委以重任。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千人计划”引进李笑薇后,为她专门配备团队,授予充分的人事、设备等资源配置决定权。她带领团队研发了中国市场首只采用量化方法进行主动增强的指数型基金——沪深300增强证券投资基金。
现任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副总裁、上海电气重工集团总裁的吕亚臣,是上海从东北引进的人才。来到上海后被委任为已濒临破产的上海重型机器厂厂长,他不负众望,使企业解困,走上持续发展之路。在他带领下,中国第一根船用大型低速半组合柴油机曲轴顺利下线,此举让曾经喊出过1.2亿元天价合作费的外国曲轴制造商把价格降到2000多万元。目前,上海电气重工集团已形成了核岛、常规岛、控制系统、核电材料、辅助设备的核电产业链。
提供熊猫级待遇
“我们在上海,享受到的是熊猫级待遇。”在一次“千人计划”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不无风趣地对自己享受到生活待遇作了这样的形象比喻。
要让人才扎下根来,干出一番事业,就要为人才提供一个“无后顾之忧”的环境。
每一年,上海面向人才的专项服务,都有新进展:
出台《鼓励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和创业的若干规定》,切实解决海外留学人员在养老保险、子女入学、创办企业等方面的问题;
出台《上海市贯彻中央组织部等十三部门<关于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享受特定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居住证、居转户、直接进沪人才政策体系……
建立人才公寓,帮助人才度过一定的适应期和过渡期……
除了市里的“规定动作”,各区县、条线也推出了不少“自选动作”。为降低“千人计划”创业成本,张江园区人才基地建立浦东软件园软件增值服务平台、浦东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公共实验平台;杨浦人才基地在创智天地内打造一幢建筑面积为4300平方米的海外人才创业大厦,为引进人才的创业搭建平台;紫竹园区人才基地建立了公共EDA设计平台、MPW和IP服务平台等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国际汽车城人才基地定期举行投融资交流会,解决创业人才的资金发展瓶颈问题。
据介绍,本市对引进人才实施“点对点”服务。重点在人才落户、出入境、子女就读、医疗照顾等方面,设立服务专窗。依托市级海外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千人计划”人才服务专窗,构建“一口受理、一站办结”的服务机制,将十几个职能部门提供的生活待遇政策通过服务专窗实现“集中落地”,变“跑多家”为“走一家”。同时,分别在人才基地所在地建立3个服务分窗口,形成上下联动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