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民生故事·社会实践篇
连日来,申城“高烧”持续不退。烈日当头,大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同样如火如荼展开。挂职锻炼、课题调研、送医支教……当这些年轻人走出“象牙塔”,直面真实的社会万象时,他们的甘苦几多,收获几何?
日前,记者随19岁的复旦学子方春欣,一起走进五角场镇有一千多户人家的中农居委会,体验高温下的“居委会阿姨”生活。
初上岗,遭遇“电风扇事件”
小方是复旦今年暑假派驻五角场镇各居委会挂职锻炼的50名学生之一。今年她刚升上管理学院二年级,对居委会工作最初的认识是“敲敲图章,填填表格,管的事情挺婆妈,空调孵孵工作清闲”,可没想到刚刚上岗,就遇到一个“下马威”。
中农居委会办公室在中农新村居民楼的一层。中午时分,居委会干部们都回家吃饭了,办公室里就留下小方一人,陈旧的吊扇在头顶“吱嘎吱嘎”旋转。她趴在桌上午睡,已经满头大汗。忽然桌上电话铃响,接起一听,骂声劈头盖脑砸来:“你们居委会怎么搞的?电风扇那么大的声音,晃得这么厉害,还让不让人睡觉了!不会开空调啊!”是二楼做晚班的林家阿叔来“投诉”,看样子气得不轻。原来他家的床正好位于居委会办公室电风扇的上方,老旧的扇叶一转就晃得厉害,引得上一层的床铺产生“共振”,被扰了清梦的大叔一连串说完,“啪”的一下重重挂上了电话。
居委会经费有限,平时一般不舍得开空调,大热天靠电风扇降温,是中农居委会的“不成文规定”。条件已经那么艰苦了,还要挨骂?!小方眼睛里已经一包泪,可想想自己是“居委会阿姨”,是为居民服务的,只得站起身来,默默把电扇关了。天气预报报的是39摄氏度,房间里像桑拿房一样,她还是舍不得打开空调,因为带教的夏老师说过,多省点电费,慰问孤寡老人的经费就充裕些,能多几块、几十块也好的。不能开电扇,又不能开空调,就这么硬顶着。小方坐在椅子上,人不动,汗却不停冒。后来实在没办法,只能转移到另一间办公室,靠着办公桌旁一台小小的摇头扇降温。风吹在脸上身上,都是热烘烘的,就这么足足两个多小时。娇滴滴的上海小姑娘,头一次受那么大的委屈、遭这样的罪。
事后,居委会干部出面“拜访”了林阿叔,又是道歉又是讲道理,终于达成了“和解”:每周二、周四,逢他值夜班补眠的日子,办公室就不开电扇了。实在热得不行,就开一会儿空调再关掉。
适应角色,争当“全能型阿姨”
“居委会工作人员什么事都要做,小到修门发报纸,大到房屋变动登记、人口普查,得是‘万能型人才’。”整整五周挂职锻炼,小方学到不少。
每天8点半,她准时来到居委会,为大家在电水壶中烧壶水,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虽然做的都是些琐碎事,填户籍登记的表格、做健康宣传的板报,写表扬好人好事的小文章……但正如她自己所说,“越是琐碎的工作,就越能锻炼自己的耐心。”营口片区的党委书记包夏先对小姑娘的工作赞不绝口:“她有耐心,会细心地找事情来做,融入角色很快。我们已经把她当成这里的一分子了!”
顶着太阳送各种材料,同样是小方“阿姨”的必修工作。“以前自己家收到居委会送来的选举、人口普查、世博等宣传册,总是习以为常,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却从没想过薄薄几张纸里,也有大家日晒雨淋的付出。”头顶烈日,挨家挨户地敲门、打招呼、道别,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在她心中就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敲开陌生人的门,从对着一张张素未谋面的脸,到听着他们的一声声谢谢,心里就很满足了。”小方回忆一户人家的友好招待,“他们都心疼地说,小姑娘这么大热天来送材料,真挺辛苦的,进来坐坐吧,空调房里舒服。”小方虽然推辞了,心里却十分温暖。那户人家的阿姨还特地跑进屋去,从冰箱里拿出冰淇淋,不由分说塞在她手上,“就别客气啦!”
还记得39摄氏度那天,她拎着米和油,跟着干部们气喘吁吁地到一名退休老干部家中慰问。走出老人家门口,一层楼面的人都和干部们打起了招呼,一位正忙着烧菜的阿姨系着围裙,笑呵呵地跑出家门来了:“你们真是不容易啊,这么热的天,不在空调房里吹空调,拎着消暑的、吃的用的,一家家地跑。”
学当“柏万青”不容易
工作中,小方直接间接接触到许多人,从低保户到离退休干部,从积极参加暑期活动的中小学生,到用假身份证企图卖血的人,那是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大热天难免心浮气躁,邻里、家庭纠纷全靠居委会阿姨第一线“灭火”。那次,小方跟着居委黄伯伯走进一户人家调解,还没进门,便听见里面吵得不可开交。原来,这户人家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独自买下了父母居住的房子,引来其他两个儿子的不快。恰好他们的母亲住院,儿媳妇们便为谁照顾得多、谁照顾得少争吵起来。两位阿姨争相说自己有理,声音都是高八度。小方左右都拉不住,只得向黄伯伯“求救”。黄伯伯眉头一皱,上前几步拍拍两个人的肩膀,一句话就让她们都住了嘴,“如果不坐下来好好谈清楚,怎么解决?不是谁吵得大声谁就有理的。”就这样逐条梳理,从房子说到人情,细细开解,说得两妯娌偃旗息鼓,频频点头。一场风波,化于无形。
“这次调解之后我才知道,‘柏万青’不是那么好当的。居委会的基层工作虽然琐碎,但需要为人处世的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不能小看了。”在小方的挂职感言中,这样写道:“真正走入基层、走向社会之后才发现,一直被保护在‘象牙塔’中的我们,对现实的认识和体会是很肤浅的。”五个星期的“居委阿姨”生活,带给她一个成长的夏天。
记者手记
莫让好歌变了调
社会实践历来是大学育人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学生假期生活的主旋律之一。挂职锻炼、课题调研,都是锻炼人的好途径。然而,近几年采访中发现,这些“好歌”唱起来常常走调。
课题调研,有的成了挥霍学校活动经费的“公费旅游”,到乡间野外不忙访问取样,争相拍照采花;有的完全显示年轻人“心比天高,手比眼低”,“某地新能源产业调研”、“某地留守儿童状况分析”、甚至“某地文化解密”……乍一看都是博士论文的题目,细看报告却是百度搜索和粗略问卷的拼贴。
挂职锻炼,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真正牵挂的是考证求职,工作自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每天去晃一圈,孵空调聊天上网,结束时陪着笑脸求盖章,求放行。
这样“糨糊”的报告再厚,图章再多,有意义吗?社会实践的初衷,本就是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在更宽广的天地里磨砺意志、提升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可以深入接触社会,看到更多人情冷暖、世间善恶,也感受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如同19岁的小姑娘方春欣,带着满腔热情上岗,带着对社会更立体的认识回到校园。而这,也许正是成长的契机。
来源地址: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serobject21ai434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