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对接“两型社会”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03/2010 13:48:00

  ——衡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生产性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发展重点,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市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统筹解决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腿长腿短”的矛盾,事关我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效益提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的共同发展,构筑功能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体系,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实现我市制造业效益提升、竞争力增强的必然选择。

  一、充分认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的变化规律证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充分把握。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外许多地区都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抢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先机。我国许多经济发达的省市在“十一五”期间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实现自己“二次崛起”的契机,纷纷制定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出台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各地生产性服务业竞相发展的形势下,我市必须增强紧迫感,用战略的眼光来审视生产性服务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生产性服务业对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性;把生产性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事关经济发展全局,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来抓,以更大的力度、更新的举措,推动我市生产性服务业迈上新台阶。

  (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需要。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市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质就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对此,我们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从工业化的进程来看,发展水平越高,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就越多,衍生出来的产业链条就越长,这是现代社会分工的演化趋势。从产前的研发设计,到产后的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和维修服务,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例如:目前,国际汽车制造业销售收入的45%是分配给装配商和零件生产商,而专业汽车设计、广告、金融保险、物流、维修服务等生产服务业的收入已占到了55%。所以,一流的新型工业化需要一流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可以说,没有研发设计的制造业,是无灵魂的制造业;没有现代物流的制造业,是跛脚的制造业;没有市场营销的制造业,是盲聋哑瘫的制造业;缺少生产性服务业支撑的制造业,是高成本、低竞争力的制造业。新型工业化,就是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科技支撑的工业化,物耗减少的工业化。物流、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力量,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化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工业化越深入,生产性服务业就越重要。如果没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工业化就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来料加工和小作坊阶段,毫无竞争力可言。我们要牢固树立抓生产性服务业就是抓工业的观念,努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的需要。从现实基础看,我市是老工业基地和商贸重镇。生产性服务业基础牢、潜力大。近年来,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一直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2006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9.75亿元, 增长13.49%,占GDP的比重达13.35%。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市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从成长空间看,目前沿海发达省份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普遍在30%左右,世界发达国家达50%以上,与之相比,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从发展趋势看,20世纪中期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迅速崛起,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达国家都先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40%后,生产性服务业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我市正处于这一关键阶段。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就能与制造业一道,共同成为推动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要着力构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适应形势变化,必须精心谋划,全力构筑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构筑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格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适应这一战略任务要求,必须把生产性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发展,为制造业提供全面的协作与配套环境。要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商务、现代金融、涉农服务等6大生产性服务业。比如说:发达的制造业离不开繁荣的金融业支撑,要在健全信用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创新金融品种、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下功夫,使金融业真正成为制造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再比如,物流业的发展,既有利于扩大原材料采购半径和产品销售半径,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制造业的流通成本,降低物耗,提高利润。近年来,我市现代物流正在加速发展,但是与企业的要求、跟全国物流成本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市应当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实施一批物流大项目,充分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培育、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物流企业,发展现代大流通、大市场,支撑我市“三化”建设。

  (二)构筑开放式的竞争格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是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要牢牢把握两大主题:一是开放。根据入世的承诺,国内服务业将全面对外开放。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关键在于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整体竞争力。去年,我市服务业完成投资55.05亿元,虽然超过全市城镇投资的1/3,但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酒店、餐饮、超市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与此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引资明显不足,某些方面可以说还是空白。推进金融、物流、信息、中介、城市公用设施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在进一步扩大引资规模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先进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引进。既要做到招商引资量的扩张,同时也要注重质的提升,两者不可或缺。二是改革。制约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最关键的是体制,包括微观运行体制和宏观监管体制。垄断行业要逐步进行拆分,垄断业务要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要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监管主体和运营主体的分离,强化垄断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的公众监督机制建设,进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三)构筑多元化的投资格局。生产性服务行业是一个创业资本相对较少、进退机制相对灵活的领域,带动作用及示范效应十分明显。因此,要充分调动市场力量,建立和完善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要认真落实省、市关于支持非公有经济制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消除行业限制,允许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服务领域创业。要围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增强担保公司实力。要注意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功能,市财政在“十一五”期间要视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引导资金,各县市区要根据各自的条件设立相应的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平台建设,进而使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更快发展。

  三、加快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是各级各部门共同的责任,必须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发展环境,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的力量,促进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一)加快改革步伐,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生产性服务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降低准入门槛,促进竞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推进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打破所有制分割和行业垄断,合理引导内外资本参与企业的重组改造,通过兼并、联合、上市等形式,发展一批以品牌为龙头、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企业集团。推动各类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实行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外包化、社会化,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降低运营成本。

  (二)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主动承接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加快物流、科技、金融、商务、电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生产性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在工商登记、财税减免、资金管理、出入境等方面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大力促进国际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入我市,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采购、营销分支机构,采取各种鼓励措施,支持外地企业来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注重先进管理方式的引进,提升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和层次。扩大国际服务贸易份额,支持有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走出去”,拓展我市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空间,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

  (三)制定政策,优化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即可行。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政策,结合衡阳实际尽快制定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对需要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重大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并在政策、资金、土地、税收、环境、人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氛围,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四)多渠道增加投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力。坚持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原则,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加大银企合作力度,争取国家和省更多资金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建议我市专设生产性服务业引导资金,并根据我市总体经济增幅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支持生产性服务业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行业以及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实行引导、资助、奖励、贴息等鼓励措施,以此激发全社会参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积极性,增强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活力。

  (五)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扶持发展优势企业,培育品牌企业和服务品牌,对新确认为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对举办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型会展、产品推介等节会活动给予支持,支持品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对有条件直接上市的企业予以积极培育,享受有关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的,根据其实际投入给予一定资助,以此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

  (六)实施人才战略,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紧缺人才,重点引进通晓国际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专业人才。采取有力的措施留住、用好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给予支持奖励。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机构的作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境外培训基地,培养国际型生产性服务业人才。

  (七)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为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是评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依据,建议统计部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行业和领域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建立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八)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快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并统筹协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实行政策督查和年度考核,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的落实。县(市)区要建立相应的综合协调体系,形成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发展绩效考核制度,将工作目标和发展项目层层分解,定期进行检查考核。

  (市发改委三产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