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打造港桥“服务经济”特色区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03/2010 10:45:21

  我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都市经济强区、构建生态文化大区”的总体目标和“四区”功能发展要求,这既是对我区经济区位的新定位,也反映了我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服务经济”,形成港桥经济服务区的特色架构和产业联动、业态互补的经济态势,必将提升我区经济素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从而实现江北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特性及选择意义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特性是生产者服务。现代服务业,是指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部门,其核心是现代生产者服务,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如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物流服务,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服务等。

  生产者服务具有高度的空间集聚特性,是调整城市功能以及增强城市辐射功能的重要手段。我区作为宁波市中心城区,城市化进程加快,2005年城市化率达到62%,2010年的目标值是80%。在当前资源要素供给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原有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要将潜在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集聚发展,提高人气指数,关键在于完善我区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通过打造“港桥经济服务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改变我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业态向楼宇集中,加快江北空间形态城市化和服务功能产业化,增强城市经济承载系数和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我区的区位环境。

  以生产者服务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力量。当今一些发达国家两个70%的指标便是明证:一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增加值是70%左右;二是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生产者服务占70%左右。为此长三角地区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兴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我区的区位性质决定了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要提高科技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重点发展与宁波临港工业相匹配的现代物流,总部商务、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可以实现错位发展和联动发展,将使我区成为宁波区域经济发展新的特色增长极。

  现代服务业对于增强产业竞争力特别是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十分明显。生产者服务原来就是从制造业垂直分离出来的;反过来,它又以其强大的支撑作用,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我区去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27.8亿,有了一定的工业产业基础,也到了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阶段,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有利于都市工业集聚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经营方式、推动企业服务型生产活动外置及其资源利用成本最低化,有利于推进江北产业升级和产业园区优势功能化。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符合国家的产业导向,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市场机遇。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市规划纲要提出: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适应港口开发和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港口和制造业发展良性互动。今年4月29日中央在杭州召开了加快服务业发展工作座谈会,曾培炎提出六点要求中的第一点就是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业。

  我区经过“十五”时期的奋斗,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101.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关系发生重大变化(3.6:46.2:50.2),形成区位功能提升、二三产业并重、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后来居上,就产业发展层面而言,就要着眼发展全局,突破薄弱环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是江北经济发展服务全大市、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战略选择;是推进我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也是江北空间布局优化,要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和良好商务人居环境的关键举措。

  二、我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总量和经济发展阶段。我区近几年服务业发展值得肯定,具体表现为:服务业增速加快。“十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1亿元,同比增长14.8%;服务业比重加大。“九五”初期,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0.8%,到“十五”后期,这一比重已经调整到50.2%;服务业投资增长。2005年,服务业投资已达到31.94亿元,占到投资总额的63.45%;服务业贡献增大,特别对财政、就业等贡献不断增大。房产税、营业税同比分别增长47.56%、28.77%;就业人员占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员的59.55%;新兴企业潜力巨大。物流业崛起,海运业的行业集聚度达到54%,占宁波总运力的50%以上;信息服务和科研技术服务、中介服务业快速兴起。

  我区服务业发展形势看好,但总体水平不高,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结构单一,层次不高。从经济普查数据来看,全区产业活动单位共4677个,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91个,占比重6.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2个,占比重1.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55个,占比重1.2%;这与打造港桥经济服务区的要求有相当差距。制约我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是结构性因素。我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短,产业集聚度不高,在全区2032个制造业产业活动单位中,除金田集团公司和少数上规模企业外,许多制造业企业仅以来料加工为主,自主创新能力差,产品品牌效应弱,(去年全区工业产品省级名牌2只,宁波名牌13只;市级以上工业名牌产品销售产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56%)。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的优化集成度低和服务型生产活动外置少。这种以低端制造为主、物质材料投入占产品成本比重大的制造业结构,不仅达不到打造都市型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要求,也很难对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市场需求。

  二是基础性因素。现代生产者服务的外部化进程与专业化发展,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强度和实际容量。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城市化进程和空间功能性开发的渐进性,使我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的成熟度不够,导致可用于服务业发展的载体资源稀缺。至去年三季度,全区共有商务楼宇资源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商用面积15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栋甲级写字楼,重点服务业区块开发也存在规划调整、供地困难等变数考量。一方面承载服务业发展的平台少而分散,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整体上晚于制造业,开放程度也低于制造业,市场在服务业的资源配置中还没有发挥基础性作用,没有形成产业联动、集聚和开放效应的市场环境。

  三是素质性因素。杭州湾大桥的建设改变了我区作为宁波城市边缘的区位,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环杭州湾产业带的经济地理和宁波“港桥海”战略给我区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但是,应该说,我区的经济素质、城市管理素质和人才素质还不匹配,部分政府工作人员行政能力还不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区位转换、社会结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形势,如何高起点、大手笔地推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认识不足、视野不宽、办法不多,力度不够的问题。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举措及对策建议

  (一)转换思想抓认识

  要提高对经济区位定位的认识。通过宣传落实我区“十一五”规划,使全区上下进一步明确我区的经济区位和发展前景,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举措,振奋精神,开拓视野,在更大版图、更宽经济层面上解读、宣传和落实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构想,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这里应指出的是,杭州湾大桥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区的经济区位,对我区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明显。但是由于两岸要素流动能力加快,带来的是区域经济要素“过道式”流动和集聚,是双向的、多边的,不同于港口经济或产业集群经济的“团组式”集聚,会加剧周边区域之间要素的争夺和竞争,往南集聚还是向北集中,关键取决于区域的自然条件,生产力基础、社会及商务环境等综合环境因素。在大桥南端余慈地区竞争力比我们强的多,东部新城国际商务核心区作为宁波国际贸易平台,将汇聚更多的人流、商品流、资本流、信息流和港口物流。因此江北实际上面临多重压力,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二是资源要素紧缺、三是周边竞争态势。如果不做好准备,江北就只是周边地区对接上海的跳板,还有可能使本土资源被倒吸出去。因此,我们要对港口经济、大桥经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周边发展态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要有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的决心、信心和举措,充分利用倒通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抢占大桥效应的第一落点。

  要强化对“港桥经济服务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全球价值链理论把产业升级细分为产品升级、工艺流程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等四种形式。具体到一个产业,最关键的功能升级就是沿着该产业的全球价值链,从加工代理、贴牌代工等低附加值环节逐渐转向设计、研发、营销和品牌等高附加值环节。要自主掌握生产、技术、管理、营销、品牌、设计、创意、文化等与产业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价值链环节,就要走创新资源集成的路子,提高区域竞争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打造“港桥经济服务区”,是把橄榄型产业结构向科技岛和运营中心两个方向,两端发展,重点是围绕临港工业和环杭州湾产业带以及我区都市工业集聚区块做好服务产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和服务功能集成,加强研发、创新、设计、专利;运作物流、服务、金融、品牌、行销,上中下游全面结合。全区上下统一认识,形成合力,通过“港桥经济服务区”建设,改善结构,加强基础,整合资源,提升素质,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环境,必将提升我区经济集聚力、幅射力和竞争力。

  要深化对非物质性资本和“服务经济”的认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决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服务是一种生产性劳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本质上是人才、知识和技术的汇聚。要在全区上下树立 “服务经济”是现代经济支柱产业的理念,着力解决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进服务业自主创新和人才开发,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业,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支持技术创新与服务的良好氛围和市场环境,促进服务业集聚性发展。

  (二)明确抓手建平台

  我区要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以“集聚区、商务区、物流区”载体开发为平台,突出以生产者服务为支撑的生产服务功能,全力推进江北现代服务业的突破性发展。

  一是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我区重点规划建设区块中,新三江口区块、江北新区区块和都市工业集聚区块、大桥接点门户区块,有着形成我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基础优势。集聚区规划要以科技、人文、生态为概念特征,注重功能的合理分区与共享、生态环境的精心营造、空间的合理开发和路网交通的优势利用。

  上海西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上海启动的首个大型生产型服务业集聚区,规划总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420万平方米。这个园区完全按照未来生产型服务业企业要求布局,分为企业总部基地、行业服务中心、研发服务中心、分销中心、文化核心区、金融服务平台等多形态、多功能区域,每个区域的建筑也颇具特色和现代感。温州(鹿城)总部经济园作为浙江首个总部基地也在今年5月15日正式开工,占地100亩,由15幢6层独立性总部办公楼和6幢高层组成一个“商务花园”,主要引进国内外企业集团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营销中心、营运总部入驻。

  知识化、生态型 、枢纽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具有指标性意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要讲土地产出收益和项目产出收益,但是这里有个一次性收益与长期性收益、单项目收益与整体收益的关系,应当统筹平衡。我区可以对投资创业中心404亩三产用地及相关存量用地进行这种产业定位和规划,这将改变我区的经济架构,强化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支撑力,是港桥经济服务区的标志性载体。

  二是开发建设城市商务区。目前长三角已成为亚州总部经济高地,既是跨国公司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国内大型企业最重要的集聚地。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0多家、中国500强企业中有120多家在长三角地区落户。海曙区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商务楼宇61幢,总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占到了老三区的70%;江东的一批高档商务楼正在建设。我区的着力点应放在挖掘自身特色优势,超前规划核心滨水区、湾头半岛、江北西区和慈城新城商务区块;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交通运输、通讯、生活设施等综合配套能力;以人居、商务环境优势提升商务楼宇品质,提高现代化商务楼宇供给能力,奠定港桥经济服务区的承载基础。通过打造总部经济和国际商务平台,增强我区现代服务业的招引吸纳功能。

  三是培植架构长三角物流区。港桥大交通格局,提升了我区经济区位,也改变了我区经济地理概念,其在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流通服务业方面的优势显现。因此,开发建设城西港区、大桥连接线附近的物流区块,筹划建设长三角物流园区、马径汽车销售区块,打造一个集码头、仓储、运输、装卸、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为一体的综合港务中心和立足宁波、面向华东、辐射全国的大型物流中心,加上各类专业市场和特色服务贸易街区的形成,将使我区的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

  (三)突出重点求特色

  我区港桥经济服务区的建设,既要循序渐进又要突出重点,既要全面规划又要培育特色,才能在目前长三角地区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不强,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下,在宁波老三区城区经济功能重构化现象日趋严重的态势下,真正做到错位发展,可持续发展。

  首先,载体平台建设要有新思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商务区、物流区要做到功能明确,特色鲜明,规划到位,积极推进。都市工业集聚区着力抓好工业区服务功能集成,完善工业区配套服务功能,其配套区可建设以工业设计、专业化维修、多媒体产业、国际贸易、研发技术服务等为重点的新型工业服务集聚区。孔浦街道策划校企政三方共同合作,筹建宁波大学科技服务大楼,也是科技创新平台的有益尝试。特色化、专业化、标准化服务业平台的构筑,适应总部经济和企业服务型生产活动外置需求,符合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中的“外包”规则,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其次,楼宇经济发展要有新举措。启动特色楼宇经济工程项目,甬江海运园建设项目等要积极筹划、协调和落实;引进知名企业和投资商加快开发高品质商务楼,加大“总部经济”招引力度;加快城区和老城镇的“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步伐,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引进为港桥经济发展服务的金融保险业和法律、会计、评估、策划、咨询、就业等中介服务业,推动中介服务产品和方式的创新。

  再次,服务业态提升要有新突破。海运业在我区现代物流业中表现突出,巩固发展海运业,我区的重点应放在服务环境的再造上,包括“总部经济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政策支持和协调机制强化,航运业管理体制和监管权限的承接便捷高效等。

  我区的区位功能和产业基础决定了发展科技服务业可以也必需成为打造“港桥经济服务区”的一个重点。由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资源普遍不足,企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存在,实施“借力”开发(国内产学研合作和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引进科技中介企业和技术交易所,强化科技的孵化器建设等是支撑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市场条件;科技服务业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产业基础。

  目前,国外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加快向我国转移,国内更多科研院所和科研力量也迅速向长三角集聚。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有高达61.8%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2005-2009年海外研发地的首选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北高教园区和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资源,引进“研发设计中心”,培育“创新孵化平台”,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业,实现技术服务的共享化。通过科技资源共享和整合,帮助企业实现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提升优化机电、冶金、建材等支柱产业,营造发展精密仪器仪表、新型材料、海洋生物工程、医疗器械、汽车配件等临港工业产业环境,形成长三角南翼强大的高科技研发、生产经营基地。在这方面周边县市区做得较好,江东与宁大签订了8个合作协议;鄞州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合作建立“宁波鄞州工业设计研发中心”,建立了区科技信息检索咨询中心;北仑也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国内9家科研机构落户。

  金田铜业集团公司是我区的优势企业,也是国家铜金属冶炼与铜金属加工制造行业的排头兵。规划建设好城市工业功能区C区和金田铜业城,加快企业服务型生产活动外置和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力度,将有利于金田铜业集团公司的产业高度化进程,进一步发展配套产业和关联产品,拉长产业链,形成最低成本、最高技术、最佳附加值的集成,形成更大规模集聚效应,也将为我区的特色产业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做优提供样板。

  (四)创新机制促发展

  打造“港桥经济服务区”是我区“十一五”规划的亮点之作,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市辖区体制和资源要素制约的条件下,实现宏伟目标,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很多的。因此,要在振奋精神,创新机制、协调互动、攻坚克难上下功夫。

  一要紧紧抓住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历史性机遇,创新开发机制。要充分利用市区域发展战略“中提升”规划要求,切实抓好港桥经济服务区空间布局和区块功能规划向上协调争取工作,做好市规划衔接,做好供地、融资、省市重点项目进入保障工作,激活需求,借力发展。

  二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的导向作用,创新激励机制。打通行业准入门槛,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培育和打造知名服务品牌。要优化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的用地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和资金补贴政策、自主品牌企业的奖励政策,服务业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设立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和创新风险投资基金等。与此同时,要通过各种举措引导区域内企业实行主辅业分离,加快服务型生产活动外置步伐,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基础和市场化程度。

  三要切实落实“港桥经济服务区”的建设要求,创新管理机制。一是建立领导小组,落实推进协调机构;制定“港桥经济服务区”建设详规和实施方案,明确部门及镇街道责任和进度要求;建立重大项目和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区级领导联系督办制度,实行目标责任考核问责制。二是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政府要加大公共要素投入和生产者服务活动的投入,通过集成资源,政企合作,支持和发展科技服务平台、专利合作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服务中心、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当前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国家战略,商标和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保护、管理和运用都是企业需要熟悉和帮助的。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构建服务企业的商标专利情报合作网络,建立专类信息库,为企业定位、产业发展、行业专利预警和商标专利申请提供指导性意见,减少运作成本和商务磨擦应当成为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并有必要进行市场化引导。三是落实“四区建设”总要求,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四区建设目标,是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打造“港桥经济服务区”,也是与全区的整体性发展共存共荣,互为推进的。服务业的发展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其内在联系是紧密的,互融的。因此要坚持在“十一五”指导下,有序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协调发展。2007年底,杭州湾大桥就要通车了,今年又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时不我待,机不可失。在夯实发展基础,营造发展环境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要有紧迫感,鼓实劲,干实事,讲实效,提高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民众的行政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积极推进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全面落实“都市经济强区、生态文化大区”的新江北建设规划而努力。
 
 



来源地址:http://www.east1234.com/html/dianziqikan/11/2009/0619/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