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服务的行业,它作为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并成为了现代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基本源泉。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基地,我市有着以皮革、经编、家纺为主导的产业基础,对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极大,潜力无限。在当前国际产业转移、长三角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符合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将有力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并进一步提升我市的城市竞争力。
一、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突出的区位优势,优化三产发展布局,加大三产扶持力度,大力推进现代物流、总部(楼宇)经济、专业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生产企业主辅分离步伐,重视培育科技研发及创意设计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楼宇经济逐步进入培育成长期
通过开发、出租商务楼宇引进金融保险、商务服务、设计研发等各类企业来打造形成的楼宇经济将为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目前我市一批新型商务楼宇已陆续开工建设,并结合皮革、经编等特色产业积极打造总部商务区,为推进产业升级创新、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形成有效税源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全市已建、在建和待建的楼宇项目建筑面积已超过80万平方米。其中,海宁市中心城区已建和在建商务楼宇项目共17项,总建筑面积达64.19万平方米;已建成使用的主要商务楼宇有7座,总建筑面积约为12.50万平方米;在建商务楼宇项目10项,总建筑面积达到51.70万平方米。以南北大道和钱江路为双轴线的楼宇经济空间布局已初具雏形。依托楼宇经济的建设,一批创意设计、科技研发、中介服务等企业也对商务楼宇这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表现出强烈入驻意愿。
(二)现代物流区位优势逐渐显现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提升和,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打造以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市提高生产效率和形成新利润源的有效途径。我市一方面加快了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打造服务全市,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网络,另一方面,加大对物流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在农发区和尖山新区等地成功引进了现代物流企业,并在许村镇建设杭东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积极接受杭州东扩形成的物流资源转移。下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在科学合理布局物流节点的基础上,加快信息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实施服务外包,从而使生产性服务业真正成为推动我市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氛围更趋浓厚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加强三产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成立了市三产服务与粮食局,并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现代物流、楼宇经济、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突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三产的提升作用;并开展了现代物流和总部(楼宇)经济相应规划的编制工作,增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作用。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一)发展空间受到抑制
由于现代服务业的聚集性和规模特性,上海、杭州等城市占据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占有了服务业资源的主要市场,受到上海、杭州等首位城市强烈的磁吸作用,海宁的产业升级空间受到限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处在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光影效应”影响下,滞后于城市和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二)区域竞争进一步加剧
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海宁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分享更多的区域外部效应,但是在分享长三角一体化所带来的外部性过程中,海宁不可避免的与周边地区的竞争更加激烈,周边同级城市也纷纷推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计划,且存在行业发展重点趋同的问题,无论是现代物流还是楼宇经济,都形成了资源的竞争,海宁第三产业发展面临人才、资金、技术、腹地等各方面的严峻竞争。如对于现代物流的发展,周边秀洲、上虞、萧山等地纷纷加快建设物流基地,虽然海宁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但是如果没有具体项目落实,那么就会成为流量的通道,而不是节点。
(三)要素资源储备不足
过去对三产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资金、政策、土地等要素资源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大,尤其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的产业,而海宁教育、信息服务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等知识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迟缓,研发型、复合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紧缺,在一定程度上使海宁三产发展的难度增大。
(四)产业联动效应相对较弱,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在服务业具备一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加强产业联动效应,使服务业在内部结构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将成为今后服务业实现质的提升的关键。从目前发展来看,我市拥有皮革、经编、家纺三大传统产业长期发展集聚的物量需求以及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提升产业专业化水平的配套服务要求,但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仍然较小,而且总体仍处在前期投入引进阶段,缺乏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短期内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的优化整合。
三、下一步加快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思路打算
(一)总体思路: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力度和推进产业联动发展;细化深化专业分工,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产业链的服务环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发展重点
围绕“杭州湾现代工贸强市”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总部(楼宇)经济、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和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
1、大力发展总部(楼宇)经济
针对我市中小企业众多,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的特点,顺应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与加工基地空间分离的要求,加快培育壮大总部(楼宇)经济,重点发展企业总部、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科技研发四大总部经济主体和贸易代理、企业办公、教育培训、创意设计、文化休闲五类楼宇经济类型。结合现已经形成区域品牌的皮革、经编、家纺行业发展优势,以皮革城商务总部为核心,以马桥经编商务总部、许村家纺商务总部等为支撑,打造具有区域和全国影响力的专业性研发、会展、信息、创意和总部基地。下阶段将在有效整合楼宇资源,形成发展合力的基础上,强化楼宇招商工作,有效承接沪杭大都市产业资源转移,积极吸引具有产业集聚效应和区域品牌影响的企业入驻我市商务楼宇。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发挥多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综合交通网络健全、无缝接轨杭州的区位优势,借助和服务于皮革、经编、家纺、太阳能等优势产业,以综合运输网络和信息技术为依托,逐步建成与海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供应链体系,打造浙北地区具有专业特色优势的区域性物流配送基地。目前我市已在农发区、经济开发区、尖山新区等地引进了多家高水平的现代物流企业,如农发区占地300亩的连杭物流总投资达到了9800万美元,将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有效辐射杭州的重要平台,而以主动吸引杭州市生活资料配送向海宁转移的杭东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期也即将竣工,推动现代物流企业尽早形成有效产出将成为我市下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同时,我市还将结合主辅分离的实施,引导工商企业转变观念,剥离非核心业务的仓储、运输等物流业务,鼓励企业利用公用性的物流功能设施,培育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
3、深化发展金融服务业
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积极引进新设股份制商业银行和省内外城市商业银行,加强信用担保、资信评级等金融中介服务,发展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基金、信托投资、金融租赁等特色金融服务,拓宽金融服务业务范围,保障企业健康发展。2009年我市将计划引进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入驻,目前华夏银行已在我市正式开张营业,其他几家银行也在积极筹划准备之中。继续发挥宏达小额贷款及各类金融担保等多元融资作用,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发展环境。同时,积极规划金融服务功能区,推动在城南区块建设相对集中的金融服务中心,重点吸引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进驻,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现代金融业发展高地。
4、积极培育科技研发产业
适应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立足于特色产业优势,发挥二三产业互动作用,以高等院校为依托,积极吸引沪、杭等大都市科研人才和技术,打造服务海宁、行业领先的科研技术平台。通过海宁皮革研究院(浙江皮革工业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的建设,为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孵化的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将充分发挥靠近下沙高教区的科教区位优势和长安科教新城的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人才,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重点发展皮革制品设计、布艺设计、服装设计、机械制品设计和检测等产业,并积极加快海宁科创中心项目的建设。
5、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
结合主辅分离实施和依托楼宇经济平台,积极推动信息咨询、法律服务、评估认证等行业加快发展,提升商务服务业水平,形成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融合。
(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抓规划实施。切实发挥好规划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去年修编《海宁市三产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海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海宁市总部(楼宇)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大这三个规划的实施执行力度,加深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与协调,强化规划监督,确保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序、快速、健康发展。
2、抓政策完善。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管理,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同时制定企业主辅分离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实行主辅分离,支持鼓励生产制造企业将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创意设计、信息咨询、市场营销等内部服务功能剥离,整合组建专门的服务企业,有序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在资金支持上,放宽对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信贷、融资、外汇管理的限制,解决生产性服务业扩张时期的资金瓶颈问题;积极发展信用担保机构,为生产性服务企业承接大型项目解决资金需要;可设立生产性服务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培育和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在信贷、融资出口、品牌推广、项目招投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3、抓考核激励。增加服务业发展重点镇(街道)的三产发展指标在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的权重,强化第三产业发展考核实施办法。严格实施三产发展考核、评优评先和奖励措施,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重视三产发展、强化三产服务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特别是在观念上树立起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做优的三产发展理念。
4、抓三产招商。生产性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是保证我市三产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重点吸引现代物流、楼宇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入驻我市。一是大力引进,立足当前实际,抓住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时机,把握当前对外开放契机,有效利用服务领域外资的传导机制,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依托产业间的联系提升经济效益。二是联合作战,一方面,面向长三角,积极承接沪、杭等大中城市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同时尽力与周边县市区错位发展,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积极打造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和产业群;另一方面,面向市域,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提高民营经济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比重。
5、抓项目服务。切实加强项目服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重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实行专人跟踪负责制和进度月报制。目前马桥经编总部大楼已初露雄姿,2009年7月将正式开业;皮革城三期总部商务区建设进展顺利,招商工作也全面铺开;连杭物流项目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华夏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已经或即将入驻我市。通过加大对各类在建在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的服务力度,做到定期走访,全程跟踪,主动服务,全力推进,使一批楼宇经济和现代物流项目尽快转化成为新的增长点。
葛志宏 2009-08-24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