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经开区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出台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01/2010 13:43:42

  新闻速读 在刚刚结束的市委工作会上,昆明市发出了“加速新型工业化、拓展高端信息化、提升全域城镇化”的强音,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四个刻不容缓”中的两项重要内容。作为新昆明建设工业主战场的经开区,也面临着从单纯的生产型园区向创造型新型园区转变的课题,在这个课题里“人才战略”显得极其重要。“以人才战略为根本点,以服务经济建设为落脚点”,昆明经开区已经在行动。

  不久前,昆明经开区印发了《关于近两年及“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从人才战略的角度吹响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号角,提出了以全面推进人才队伍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引进、培养高层次和短缺人才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把吸引、培养和用好人才作为促进经开区全面发展重要任务的“人才兴区”战略。

  全区人才队伍发展迅速

  近年来,昆明经开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信息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区、洛羊物流片区、大冲工业区片等园区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全区人才队伍也迅速发展壮大。目前,经开区共有各类人才58700人。按照今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着重强调的“六支人才队伍”划分,这58700人中,党政人才725人,占比1..3%;经营管理人才4350人,占比7.4%;专业技术人才18563人,占比31.62%;技能人才33176人,占比65..52%;社会工作人才850人,占比1.45%,农村实用人才1036人,占比1.77%。

  而在2008年实施实体化管理以前,经开区只有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四支人才队伍,2008年以后,随着实体化管理的深入推进,经开区人才结构逐步完善,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在这58700人中,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占绝对比例,达到97.14%。经开区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郑文介绍,这些人才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生物技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环保节能和高效能源等行业。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这些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中,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占比不大,这成为经开区在“十二五”期间要着重改变的现状。

  “十二五”侧重增加高层次人才

  根据经开区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年至2015年,经开区将使人才总量增加5290人,其中,党政人才增加180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增加635人、专业技术人才增加2145人、高技能人才增加1900人、社会工作人才增加280人、农村实用人才增加150人。

  在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中,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是重中之重。“去年,云南北方奥雷德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美国引进的季华夏博士被中央组织部审定纳入国家‘千人计划’,这在云南省是第一个。目前,我们又推荐了两个人参加‘千人计划’的申报,这项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将着重开展。”郑文举例说。

  记者了解到,对企业紧缺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经开区将突破所有制、行业、部门和地域的限制,给予高效、便捷的服务,放开引进和使用。“十二五”期间,经开区将进一步完善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优惠政策,并从财政上增加对人才引进的支持。

  据了解,目前,经开区对留学人员或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创业连续三年给予房租补贴,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了专项资金,对留学人员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携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或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到经开区创业实施的,给予10万元至20万元不等的启动资金资助。从2008年开始,经开区还设立了“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奖”。

  创新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

  除了人才引进方面,经开区在“十二五”期间还将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目前,经开区已经与全国的17所高校签订了毕业生就业、实习合作协议,并创建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4个,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32个。“十二五”期间,经开区将进一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科门类更全,专业更多,以满足不同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

  储备人才,平台是关键。经开区将着力构建各类人才素质提升平台,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除选派骨干到省外、国外学习外,还将与国内高等院校合作,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此外,对现实表现和工作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经开区将破格评定和推荐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并优先推荐参加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学术带头人或后备人选,以及享受政府津贴人员的评审。

  郑文介绍,今明两年,经开区计划重点在机械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行业中开办高层次人才培训和高技能人才技能比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新型工业化的号角已经吹响,经开区将在‘十二五’期间不断强化‘人才兴区’的意识,围绕发展大局,发挥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为建设新型工业园区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郑文说。记者刘瑞报道

  发布时间:2010-07-28
 
  李静/绘



来源地址:http://daily.clzg.cn/html/2010-07/28/content_145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