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关于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 支持系统的研究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25/2010 23:03:13

  市委在八届四次全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统筹规划建设一批满足市民需要的公益性基础项目,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上海市政府将建设规范化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列为政府的实事工程,并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精神的具体措施。按照规划,今年将建成20个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今后三年再建80个,到2010年全市所有街道社区的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基本建成。

  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整个文化事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娱乐等各个方面,而且要满足社区成员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作为一项新颖的社区公益性文化服务事业,要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有必要研究并制订一套科学的、简明的和可操作的,并使其管理运作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市文广局组成了专题调研组,以“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支持系统”为课题,进行了调研。

  一、上海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背景和发展趋势

  上海的社区文化建设,一直得到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1986年,在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命题。1989年国家文化部在上海召开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以此积极推进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自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要搞好社区文化”的要求后,自90年代以来,上海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阐明了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新要求。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社区和企业等基层文化建设。”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又把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党的执政能力紧密联系起来,并要求“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足见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不久举行的上海文化工作会议上,把“切实下移文化建设重心”,列入上海市文化发展规划,要求形成以“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体的四级文化服务网络”,作为新世纪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环节之一。

  根据党和政府的要求和上海文化建设的环境和目标,本市社区文化工作除了常规工作外,还应该创新地完成如下任务,形成与时俱进的、具有上海大都市特色的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新模式:

  任务之一:开展社区文化要合理整合现有文化建设资源,构建文化服务新体系,有效解决社区文化机构多头设置、布局失当问题,强化其综合服务功能;

  任务之二:开展社区文化工作要适应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应对社区事务自治化、发展形态多元化和文化服务个性化的社会发展趋势;

  任务之三:开展社区文化工作要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尤其要得到公共政策和公共财政的系统支持,保证基层公益性文化服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任务之四:发展社区文化服务需要创新管理机制,要以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模式,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委托管理制度,确保社区文化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任务之五:各地区、各级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的文化管理机构和制度,重视文化服务的规范化管理、维护服务对象的正当权益,强化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做到依法培育和科学管理社区文化服务。 

  二、原有社区文化设施管理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八五”和“九五”期间,上海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大幅度增长,从市到居委(村)的四级公共文化网络基本建成。目前计有市级群众艺术馆1个、区级文化馆35个、街道(乡镇)级文化站近225个、居委(村)文化活动室近4790个,拥有了一批从事社会文化工作的队伍,为繁荣城市的群众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街道、乡镇中过去年代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单体式公益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并没有随着近年来设施的不断更新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进入新世纪后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目前在设施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项:

  1、设施服务的功能单一

  一是社区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单一化,如文化站、科普站、市民学校和老年活动室等均是建设单一功能的文化设施,没有注重形成综合服务功能;二是各类社区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等不能满足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造成场地的利用效率不高和资源的闲置浪费。

  2、运作经费的来源不济

  只有部分社区文化活动设施机构的运作经费是社区行政机构全额拨款的,大多数社区文化设施机构却是差额拨款,甚至是自负盈亏的。没有政府拨款的足够支持,造成房屋设施出租,功能削弱,难以开展高质量的社区文化服务。

  3、业务资源的支持匮乏

  各社区文化设施运作机构普遍感受到现行的文化设施管理体制是一种比较浓重的行政化和“官办”体制,社会化组织和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全社会的业务支持和帮助,群众自主参与程度较低,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式不够丰富,难以形成长效、持续的发展机制。

  4、设施管理的水平低下

  各类社区文化设施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现有人员在年龄上、知识结构上老化,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造成设施的文化服务功能正常发挥受到了严重限制。在管理机制上还沿袭计划经济的运作模式,缺乏活力和凝聚力。  

  三、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支持系统方案

  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是新颖的基层文化设施,是重要的群众文化阵地。为了有效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各项设计功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现提出设计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支持系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为宗旨,以“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准则,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区联动、专业管理”为基本框架,使支持系统为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正常运作提供强大的法规支撑、内容支撑、人才支撑、技术支撑。

  建立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总体目标是:

  (1)制订政府督导、规范管理、考核评估等办法,使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有政策法规保证,保障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持续稳定的发展;

  (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公共服务的原则,基本确立保障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规范运作的制度框架;

  (3)探索以社会化、专业化为原则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委托管理制度,扶持一批技术手段先进、具有专业水准、诚于、精于公益服务的专业管理机构;

  (4)按照突出社区人文特色、注重社会效益的要求,建立内容资源数据库,不断调整内容资源的品质结构,提高内容资源的使用效率;

  (5)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分步实施、务求实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应用,构筑数字化、网络化的社区文化信息支持系统;

  (6)适应专业化管理的要求,转变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培养模式,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录用、培训及管理规范。

  (二)支持系统的内容建设

  1、制订管理法规规章

  由文广局会同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起草《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办法》,待市政府批准后以市政府规章的形式发布执行,《办法》拟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设置原则、性质宗旨、功能作用、设施布局、人员配备、经费使用、管理权限、监督机构、奖惩原则等条款。

  拟定《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委托管理细则》、《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考核评估办法》(附标准)、《上海市社区文化工作督导办法》和《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培训考核评审办法》。

  2、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

  ⑴建立督导机构和督导机制

  建立上海市社区文化工作督导委员会,市文明办、市文广局、科委、教委、体委、信息办等相关机构派员参加。督导委员会确定成员单位,不固定具体人员。以同样的原则构成区(县)社区文化工作督导委员会,建议由区(县)文明办或文化行政部门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督导机构坚持督政、督察相结合的原则,重点督察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是否认真履行了自己的文化责任、社区文化经费投入支出是否合理、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委托管理是否规范尽责等。

  ⑵探索委托管理机制

  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可以在产权不变、投入不变的前提下,由“中心”产权所有者委托专业公司,对受托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实施管理,专业公司要对管理结果负责。托管双方应遵守《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委托管理细则》的各项规定,完成事先既定的运作目标,保障公众利益。

  ⑶培育扶持专业管理公司

  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可由一个具有现代企业组织架构的专业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公司可以实行单一产权,也可组建成立股份制公司。专业管理公司与一般物业管理公司的区别是:以专业为主而不是以后勤为主、以公益为主而不是以经营为主,必须具备崭新的公益文化服务观念、专业的社区文化服务水准和规范的管理能力。专业管理公司可以对受托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进行连锁管理,对人力资源、后勤服务等按需调配,以降低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运作成本,提高社区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

  政府要大力培育专业管理公司,把可以实行社会化委托管理的职能,以购买服务方式转移给专业管理公司,辅之必要的扶持措施,提高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要督促、指导专业管理公司依法规范管理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

  ⑷建立监事机构及监事机制

  在社区内部组建委员会制的社区文化服务工作监事会,由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产权所有人代表(社区行政机构委派)、社区居民代表(任期一年)、上级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代表和特聘专家等组成,对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委托管理程序、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提供各类文化服务的质量、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大额经费支出等进行监督。监事会通过定期召开社区文化工作听证会来行使监督的权力。监事会和督导委员会从民间和政府两个层面,共同构成对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专业管理公司的工作监督系统。

  3、建立业务数据库

  ⑴组成成分

  内容资源:包括适合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文艺节目资源;由支持机构统一签订版权协议或许可协议的影视资源、剧目资源;适合社区展示活动的文教、科普类展示资源;拥有知识产权的稿本、剧本或策划方案,以及统一与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联网的文化信息资源等;

  物质资源:包括开展各类社区文体服务和活动所需的资金、设备器材、场地场所,联网检索的文献信息资源,统一签订服务协议的社会专项服务机构,舞台演出活动需要的服装、道具,宣教活动需要统一配置的宣教资源,召开公益活动社会推介会,剧场演出票务联网销售等;

  智力资源:包括开展科普、艺术教育所需师资,开展文体活动需要的导演、教练,开展社会心理疏导需要的医生,可供调度的社区文化指导员和文化服务志愿者,专业技术人员统一的岗位培训,社区文化服务工作专家咨询等。

  ⑵建设方法

  业务数据库由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分别负责建设。上海图书馆要成为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文献资源的支持者,推进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文化、教育、法律和科普等宣教资源的各项配置工作;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在对全市社会文化业务资源和人力资源挖掘、整合的基础上,建成大型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资源配置数据库,为对全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业务工作提供服务和支撑做好准备。电脑数据库动态储存本市社区文化工作的相关信息,包括区域人文结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资源存量等;社区文化工作人力资源情况、节目资源情况、物质资源情况等。

  4、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人员队伍应有专业管理人员,文化社工与文化志愿者三方面构成。建立各级群众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制订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人才培训规划,内容包括培训人员数量、专业结构组成、业务培训基地等,从明年起实施,确保每个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落成时即有相应的业务人员入驻。

  依托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等高等院校,培养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养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专职的管理人才、文艺人才。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资源。对全市与社区文化工作相关的各类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进行一次普查,将有为社区文化工作服务意愿的人员的资料输入数据库,以备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查询。充分提升和利用社区居民的公益性文化义务意识,依托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组建社区文化服务的居民志愿者队伍,扩大现有的社区文化指导员队伍,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文化服务提供基础的人力资源支持。

  加强对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在市群艺馆建立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人力资源数据库,通过建立及维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相关的机构、组织、员工、工资、福利、政策、规章等基础信息数据系统和文档系统,实现信息的远程通讯、动态查询、常规分析、全面核查等功能,向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管理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三)支持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建设

  1、依托东方网网络支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数据库资源依托东方网建设的大型公益性文化网络实现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分阶段逐步推进。

  2、建设小型局域网。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应建有一个小型局域网,所有业务管理都实施电脑化网络化操作,通过社区文化服务电子公告版统一发布社区文化公共信息以及不同社区的个性化信息,通过社区信息苑提供电子阅览形式的文化、教育、学习、娱乐服务。

  3、建立社区文化信息网站。配合社区文化信息苑工程的进度,在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设置社区信息苑中心机房,初步建立小型的社区文化公众信息网站,在各小区设立相应的电子公告版,并与之链接,市民只要连线上网,就可以获得本社区或者相邻小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文化服务内容及活动信息等。网络成熟以后,还可以进一步开发普及艺术教育、开展时政宣传、文体节目点播、电子信息阅览、电子地图查询和互联网络访问等,进而可依托这个系统开展网上虚拟社区文化艺术活动等。

  4、形成全方位的网络化。在各个局域网的基础上初步连接成广域网,对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业务工作试行全方位的网络化链接。并与有关方面合作,研制和试用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业务支持的专用电脑软件系统,为更大规模的链接做好准备。

  5、逐步建立远程信息管理系统。由市群艺馆负责建设的人力支持系统和业务支持系统及其馆域网的信息,对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除了主要为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提供各种管理信息的传输、社区文化节目资源的调配、社区文化管理要素的流动等等的信息支持外,还应该集成有文化服务质量管理、设施设备维修管理、文化需求信息管理、支持远程通信、电子数据交换等,成为一种适应性强、具有广泛应用意义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远程信息管理系统。

  以后逐步实现在信息支持系统中集成数字图书馆、票务联网销售、社区市民服务、公益信息发布、网络教育培训、实时访问功能、娱乐游戏功能、电子地图查询和不良信息监控等的功能设置。

  广域网和公众网的系统管理和技术标准则纳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范畴。

  (四)经费支撑支持系统

  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是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其建设经费和日常运作经费应纳入公共财政,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给予必要的经费保证。应按照社区人口数量和地域面积及运作项目和效率等指标确定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日常运作管理经费,在公共财政中以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按比例固定列支(基本要求是社区财政支出的1%)。建设全市性支持系统的各项经费由市财政承担。

  建议由市政府出面发起成立一个社区文化工作专项发展基金,市财政提供启动资金,然后吸引社会公益捐赠,使社会上有意资助社区文化事业的分散资金和资源集中起来,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投入发展社区文化建设事业,资助公益文化服务,推动社区文明建设,扶植社区文化人才,促进社区文化交流。

  (五)支持系统的运作方式

  1、业务资源支持从下向上按需配制(主要是社会性的文体教育服务)为主、从上向下普遍配制(主要是指令性的时政宣传工作)为辅。通过专业管理公司间接提供服务的,应制订标准化的调配价格和格式化的合同文本。

  2、支持主体以现有的公共文化馆体系为主,在市文广局指导下,公共文化馆要适时地转变业务工作范畴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基层社区文化的组织、指导和辅导工作。市群艺馆建立全市的资源调配中心。经过规范改造后,各区(县)文化馆成为市中心文化馆分馆,在本区教育局、体育局和科委等相关方面的业务工作机构的大力配合下,成为社区文化业务资源就近调配的区域支持分中心,在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支持系统中继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支持系统的筹建及日常管理

  支持系统的筹建及日常管理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负责。市群艺馆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具体实施,今明两年主要完成如下工作:

  (1)辅助市文广局开展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行政管理工作,协助起草法规文件、开展调研活动;

  (2)开展社区文化业务资源调配中心建设,首先建立信息化中心及其数据库,配合实施信息资源支持网络建设;

  (3)协助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准入课题的调研,开展社区文化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4)配合东方网的专业服务,开展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数字化工作的试点;

  (5)配合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加强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

  (6)指导各区、县文化馆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支持和指导的力度;

  (7)对受托的试点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进行业务管理,并开展实证研究,总结运作经验,为上级文化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课题组组长:刘 建

  副组长:王小明 刘晓南 张 坚

  沈伟民 李晓霞

  成员:王建华 陈起众 李向阳

  张黎明 吴榕美 任菡瑾

  张社建

  执笔:张黎明

  修改:王建华 陈起众
 

  



来源地址:http://wgj.sh.gov.cn/node2/node741/node743/node763/node1070/u1a28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