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政府引航企业主导 徐汇区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25/2010 23:03:12

  上海在近代历史上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中国新文化的许多重要事件都和这座城市相联系。开埠以来,上海成为东西文化的交汇点,正是上海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襟怀,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汇聚这里使上海的文化以强劲的力量向全国辐射,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文化走向。

  徐汇区有着上海历史、文化发展最深厚的沉淀,这里不仅保留了大量上海历史文化的源头,还是近代文明在上海遗迹最多的区域,也是现代文明最发达的中心城区之一。

  面向新世纪,上海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上海文化形象与文化地位的问题也自然而然提上日程。建立这样一座文化发展力和经济发展力相吻合的文化中心城市,徐汇区担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具有不可推卸的职责。

  一、徐汇文化产业的四大特征

  整个90年代,徐汇区历届政府在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始终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配置放在优先位置上,着力培育中心城区文化氛围,努力扩大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并取得显著成绩。纵观徐汇文化产业,体现出如下四个特征:

  1、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具不完全统计,过去五年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17%,2003年徐汇区文化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120亿元以上,直接或间接为文化产业工作、服务的人员达3万余人,文化产业创造的收入和岗位在全市中心城区中名列前茅,文化产业在徐汇产业结构中,成为仅次于商贸、房地产和高科技的第四大产业,并且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不久将来完全可能成为引领徐汇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

  2、一批国内外知名文化产业企业扎根徐汇

  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传承、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高尚的文化遗风使得国际国内许多从事文化的大公司相中了徐汇这块做文化产业的风水宝地。自从90年代初世界著名文化企业德国贝塔斯曼率先登陆徐汇后,一批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先后跟进和落户徐汇。它们中既有象华纳影业、柯达胶卷、索尼游戏软件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或品牌,也有国内文化产业如日中天的企业文广集团、阳光卫视、永乐影业等等,这些企业与政府共同打造了徐汇文化产业的灿烂的今天。

  3、文化产业初显合纵连横的趋势

  进入21世纪后,一些先期落户徐汇的国际国内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出现了崭新的动向,即以徐汇为大本营将产业的触角伸向了全市乃至于整个长三角地区。贝塔斯曼已经将徐汇作为拓展在亚洲的业务(特别是中国大陆)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据点,永乐和柯达也有类似的计划。还有些企业如杉杉集团则订立计划以徐汇为基地通过资本运作向全国文化市场进军等等。相信这个趋势在今后几年会越加明显显现出来。

  4、民营企业呈现勃勃生机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一些政策的逐渐放宽,民营企业呈现大举介入文化产业的趋势。徐汇区去年一年中,投资娱乐、书刊销售、网络、旅游、文化经纪和培训的企业中90%以上为民营企业的作为。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不仅改善了文化产业的投资结构,而且还逐年显现起点高、投资大、领域广的特征。

  二、徐汇文化产业的历史回顾

  徐汇区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既有历史文化的象征--上海藏书楼,又有宗教文化的代表--龙华寺庙、天主教堂、国际礼拜堂、东正教堂;既有反映近代中国文化辉煌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交响乐团,又有标志性现代化的上海图书馆、上海大舞台、上海体育场等文化、体育设施,还拥有许多居住于此的文化名人。另外还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枫林校区、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10余所。区域内还有各式花园洋房、公寓2000余幢,名列全市之最。丁香花园、复兴公寓、宋庆龄故居、淮海大楼、武康大楼等既采撷了古今中外建筑流派,描绘了色彩斑斓的建筑历史风情画卷,凝固着近代上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的记忆。

  与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对应,徐汇区文化产业发展在上世纪初开始进入了一段辉煌历史时期。那个时期徐汇区(当时称法租界)的电影、出版、媒体、演艺、戏剧等在全市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地位。它是著名的“海派文化”的诞生地,又是中西文化交汇、传播和发信地。来自国内外大量艺人、文人在此定居和活动,创造出整整半个世纪海派文化的辉煌。直到解放后,徐汇的文化产业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以天马、海燕、美影、科影和音乐学院、中国唱片为代表的电影、音乐制作、出版和发行都处在全国先进行列。文革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文化产业进入了衰退和沉寂阶段。徐汇失去了综合文化发展领先地位,原有一些文化产业强项如影视制作、出版等变成了弱项,一些区属剧团也遭解散,各种文化人才流散,呈现一片凋零景象。

  改革开放使徐汇文化产业又获得了恢复、发展的生机,随着上海市整体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城市可持续型和生态型的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成为各级政府日益重视的工作。徐汇区历届政府也在致力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也逐渐认识了文化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地位和作用,90年代开始逐年提高对文化产业的开发和投入,使徐汇文化产业又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徐汇产业结构调整为文化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各中心城区中徐汇区经济发展始终处在前列。进入21世纪后,以商贸、房地产和高科技为代表的产业结构三驾马车出现了发展钝化现象。土地供给量的日渐枯竭使占总量最大的房地产业的明天面临挑战,以徐家汇为代表的都市商业功能也因受交通流量限制发挥到了几近极限。与此同时高科技尚未培育成引领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在确立徐汇区今后产业发展的规划中,文化产业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事实上,从90年代中期开始区政府已经未雨绸缪、高瞻远瞩地把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都市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产业的序列中。

  93年,在规划徐家汇商业功能开发的同时,区政府明确要求提升产业的文化含量。随着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港汇广场、汇金百货、市百六店等一批知名商厦的诞生,两家五星级电影院“柯达”和“永乐”超级影院也进驻了徐家汇,另外还有号称“巨无霸”的思考乐书局以及一批娱乐、健身和美容等休闲项目同时出现在这个西南最繁华地带,使徐家汇地区一举成为开发最成功的、远近闻名的集商业、办公、休闲和娱乐的都市副中心。

  90年代中旬,区政府还抓住第八届全运会在上海召开、徐汇区建设八万人体育场的机遇,在体育场周围规划、兴建和开辟一批体育、文化和旅游项目,不仅完善了徐汇区体育设施、建成了现代化的体育健身中心,还成为上海市著名旅游集散地、大型文艺演出中心和观光景点。

  90年代徐汇区还有一个大手笔的动作就是围绕龙华烈士陵园和千年古寺龙华塔、龙华庙建设开发了龙华旅游城,并把“龙华庙会”、“新年撞钟”培育成了有名的文化旅游品牌。这一举措把上海市沉淀千年的古老文化发掘出来,使上海这座被看做只有百年文化城市的历史时钟一下向前拨回了一千年。

  由于措施得当,文化产业很快在徐汇产业结构中形成一匹黑马,使得徐汇区经济在上世纪最后十年发展过程中在中心城区不仅没有掉队,还拓展出一片更为广阔的上升空间。

  四、政府引航、企业主导,共同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如果说整个90年代徐汇区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那么进入21世纪以后,徐汇区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优先致力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软环境建设上。这些环境包括文化政策环境、文化法律法规环境以及公民文化意识环境等等,并在实践中取得很好效果,使文化产业在徐汇获得蓬勃的发展机会。

  在过去几年中,区政府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推出了一系列包括加强文化产业宏观调控、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政策、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等多方面措施,并在摸索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理念先行”、“规划主导”、“聚焦优势”、“突出重点”的经验。

  理念先行指区政府高举文化大旗,响亮提出“高尚政府引领高尚文化”、“高尚文化引领高尚民风”的建设目标。不仅要求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不仅思想上要牢固树立“文化优先”意识,还要求各级干部亲自抓文化建设,并制定一系列文化工作的考核目标。政府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使用大量篇幅总结和部署文化工作,在经济工作决策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引入文化要素,在城市开发与建设、产业布局、社区建设和项目引进工作中都充分考虑了文化含量。去年还将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开发工作列入区政府3-5年内的头号实事工程,同时还在大型枢纽工程上海南站以及黄浦江沿岸开发中都最大限度规划了文化项目。

  确定了文化在区政府各项工作重要地位后,如何科学、缜密和合理地规划文化发展目标就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去年,区政府委托文化局起草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后文化局高度重视,不仅邀请了国内著名大学、咨询机构来商议规划目标,还请世界著名咨询企业普华永道共同参与徐汇文化发展战略的策划。详实、细致、富有创意性地规划了徐汇文化发展中长期目标。这部规划突破了以往区域内做文章的俗套,大手笔地提出了长三角文化连动的目标任务,还将世界纳入视野,提出打造世界文化舞台的宏伟计划。

  树立了理念、明确了行动目标后,徐汇区对区域内文化资源进行了认真盘点,找准了优势认识了不足,提出了现阶段更具体的文化建设奋斗目标,就是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化劣势为优势。再将区政府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集中在几个能突显徐汇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和优势文化项目上,进行“聚焦优势”和“突出重点”的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如在区政府牵头下,依托业已成型的徐家汇影视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影视文化圈,使本不属于同一系统的上海影视集团和外资的永乐、柯达影院、区属衡山电影院坐在了一起,共同策划在徐家汇地区打造完整的影视文化产业链,并确定启动国内首个“星光大道”计划和建设“电影资料馆”工程。文化局还和旅游部门进行战略合作,由文化局负责对位于衡山路复兴路以及其他路段的历史名人居所进行抢救性保护开发,去年年底一举对包括赵丹寓所在内的十多处名人故居进行挂牌并通过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旅游局则迅速行动开辟了名人故居游等观光景点,使文化和旅游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做大了文化旅游市场,发掘了文化经济价值,同时也树立了徐汇品牌效应。

  区政府对文化的高度重视极大的带动了全社会以及国际跨国公司对徐汇文化建设的关注。首先是一些国际著名文化经营企业和品牌纷纷进入徐汇寻找合作机会,除已经落户徐汇的德国贝塔斯曼、美国的柯达影视等外,美国华纳影业、百老汇歌剧院、著名爵士俱乐部Blue-nout、日本Q.AX影业连锁等接踵而入,其次国内一些著名企业也来寻访机会,如横店集团、杉杉集团、阳光卫视等。不仅是文化产业集团来寻找机会,就连一些本地的房地产开发商也当仁不让的打起了文化的主意,开创了住宅小区建设公益性美术馆之先列。更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则要求把会所无偿交给文化局,强烈希望政府把文化植入新开盘的小区内以营造文化氛围。

  政府把文化理念贯彻一切工作中举动客观上起到了引水员的作用,带动了全社会建设徐汇“高尚文化区”的热潮。

  五、政府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成熟的、规范的、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徐汇区文化局的经验是做好:1、市场管理的执行者;2、市场服务的提供者;3、市场秩序的维护者;4、市场繁荣的培育者。

  市场管理是政府当仁不让的职责。文化产业提供人们精神产品或者精神服务,很多方面涉及意识形态领域。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做谁不该做、那些该放那些该收这些必须由政府来掌握尺度。徐汇区文化局在文化产业政策掌控方面严格按照党中央十六大有关精神,结合徐汇的具体情况把好了“市场准入”和“年检”两个关口,使文化市场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如在娱乐场审批过程中,文化局坚持从总量、布局、结构和效益等方面加大对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坚持按照发展规划,注重总量上调控,结构上完善,提高区域文化经营项目运营质量和运营效益。另外还从规范行业标准着手,以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要求为基础,制定和规范行业标准,促使经营者遵守行业规范。同时,文化局严把年检质量关,通过年检,淘汰经营不善的场所,对经营有问题的场所,采取缓发证,在其整改达标后发放许可证。去年在开展网吧清理整顿中,文化局对区域内有证网吧逐一上门重新审核登记,重点对存在数量过多过滥、经营场所简陋、管理混乱、非法定节假日接纳未成年人等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治理。文化局克服人员少、天气热的困难,对75家网吧一一上门查勘,有的上门3-4次,提出具体整改意见,为今后文化市场的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政府除做好市场监管工作外,同时又是市场服务的提供者。徐汇文化局的做法是:一是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沟通。经常组织文化市场经营者参加有关法律法规培训,增加经营者对政府宏观政策的了解度,让经营者知晓近期徐汇文化市场的现状,帮助经营者获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近况。二是抓好“一门式”服务,规范办公程序,使办理审批手续从一个口子进出。同时推行“首问责任制”,在工作中做到不刁难、不设卡,凡符合经营条件、手续齐全的文化场地做到5个工作日办出前置审批手续。三是市场管理网络化。根据徐汇区文化经营单位的特点,实行划区域的网络化管理,把主要景观道路、外事机构、校园周边地区作为重点防范区。对经营单位造册登记,建立档案,以备查用。

  如果说市场服务提供者展示政府对市场“柔性管理”一面的话,那么维护市场秩序则充分要求政府体现“刚性管理”的一面。徐汇区文化局在加强和提高自身执法水平的同时,把日常管理和各项专项整治工作有机结合,首先做到“五个严”:一是严密面上控制,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二是严查控制源头,加强对经营单位的日常管理;三是严捣犯罪窝点,通过对大案要案的严查严办起到对犯罪的震慑作用;四是严抓清查整治,认真处理群众举报和来信来访自查排摸,把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五是严格断根固本,落实长效监管机制。其次加强条块部门配合,形成区域内综合整治的合力。公安机关运用法律武器,加大在大案要案上的查处力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青少保及时反馈社会、学校的有关信息,使盗版、贩黄等非法行为在徐汇区无窝点和途径。文化局与区公安、工商及时调整检查时间和检查重点,对于无证游商和地摊,发现一个,取缔一个。另外还注重发挥街道、镇日常管理职能,做到层层有管理。并根据徐汇区域大、文化经营单位多的特点,实行划分区域的网络化管理,把区域内主要景观道路、外事机构、校园周边地区等作为重点防范区,使市场管理落实于基层。通过上述做法,去年在专项整治中,取缔无证摊点100家。并与龙华长桥街道合作取缔数家无证书摊点和查处非法仓库,有效维护了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政府除对文化市场进行有效管理外,也肩负有繁荣市场的职责。徐汇文化局是做法是首先是利用对区域经济信息的了解对企业进行正确投资指导。永乐和柯达进驻徐家汇过程中,文化局局长亲自带队到企业上门送服务,帮助企业对电影市场进行投资分析并及时提供市场动向,使企业坚定了投资决心。两家影城开业以来,票房收入每年占全市票房的3/1以上。二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共同推进文化市场繁荣。如为了加强衡山路娱乐休闲街的管理,文化局与衡山路娱乐休闲业主理事会共同探讨衡山路娱乐休闲街的发展,使业主增强自主管理意识,主动提出了衡山路文明示范街的创建活动,并引起各商家积极响应。他们在经营中做到守信用,有特色,营造了文化氛围,促进了衡山路娱乐休闲街的繁荣规范有序。三是建立市场诚信体系。并以衡山路休闲街为试点,创建诚信制度。对衡山路上的娱乐场所实行诚信制度,在检查中如发现演出手续不齐全、播放未经审核的音乐蝶片等违法现象,即要求经营者立即整改,并记录在卡。年终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获得A级的企业可予以免检,对B级的企业进行教育警告,对C级企业则进行处罚。

  以上是徐汇区在文化产业管理上的一些做法和心得。应该说,文化产业在徐汇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徐汇具有发展文化产业一切要素,相信不远的将来,徐汇能够真正实现“文化立业”,成为上海、乃至远东的文化城区。



来源地址:http://wgj.sh.gov.cn/node2/node741/node743/node763/node1070/u1a29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