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繁荣群众文化,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2002年我局组织开展了关于群众文化特色活动情况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上海群众文化舞台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上海特征、地区特点的群众文化活动特色项目和区域,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品质,传播先进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详见2002年调研报告《上海群众文化特色活动、项目区域的现状及发展构想》)。为了贯彻市领导关于加强群众文化的指示精神,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品质,我局于2003年5月颁发了《关于创建群众文化活动特色项目和特色区域的意见》(沪文广影视[2003]495号),当年10月又提出了“评选命名暂行办法”(沪文广影视[2003]1557号)。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积极推进和努力创建,2004年各区(县)、各系统共申报“特色项目”29个、“特色区域”15个。经过初选和公示,正式立项的“特色项目”有13个、“特色区域”有7个。今年7月,我局组成了专家评审小组,对立项的20个“特色”进行了评审。我们随之对这些“特色项目和区域”进行了调研。
调研内容分四大类十二项指标,通过一听——听创建工作汇报;二看——看现场、看资料片、看业务档案;三问——用提问的方式对20个“特色”逐个了解,最后听取了评委们的意见。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特色项目和区域”的基本情况
参评的群众文化特色区域共有7个,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现代都市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广场。他们的共同点是凭借优越的社会环境和地域优势,构筑起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兼容、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互动、文化与商旅结合的现代都市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广场,让市民免费、就近、可选择地享受精美的文化大餐,也成为国内外群众文化聚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包括南京路步行街世纪广场,徐汇区徐家汇文化广场活动圈,静安寺都市音乐广场。
第二类是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区域。他们的共同点是依托地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人文资源,普及民族文化艺术,弘扬民族精神,打造了具有个性特征的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区域,不仅丰富活跃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效地保护和传播了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包括多伦路博览休闲活动特色区域、七宝古镇民俗文化活动特色区域、颛桥镇民间文化活动特色区域和金山新故事活动特色区域。
参评的群众文化活动特色项目共有13个,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拓展传统活动的特色项目。在长期的群众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传统项目,经过悉心打造,不断深化,与时俱进,产生深刻的影响力和强烈的感染力,为城市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包括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上海家庭文化节,上海学生戏剧节,“相约滨海之夏”社区文化系列活动。
第二类是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特色项目。这些项目都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个性特征,经过挖掘与发展,群众的参与度高,艺术的亲和力强,深受市民百姓的喜爱。包括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许国屏笛子队活动,北站社区少儿京剧。
第三类是展现都市文化风采的特色项目。这些活动项目适应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彰显了都市群众文化特色,展现了市民的精神风貌,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包括中国国际艺术节“天天演”活动,“百氏系列”群众文化活动,“阳光·大地”优秀歌曲演唱赛,“我们的家园”社区文化系列活动,“青春的节日——让青少年走进经典”文艺巡演活动。
专家们在评审过程中认为,这些立项评审的特色区域和项目,符合或基本符合特色鲜明,影响广泛,效益良好,可持续发展的评选条件,代表了当前上海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在全市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并同意作为首批“特色区域和项目”命名表彰。
二、创建工作的主要成效
从20个单位创建工作的实际情况看,成效比较明显,与我局提出创建工作“是为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指导思想相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展示了都市文化神韵
文化特色品牌的形成,是一种文化积累、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标志。从这20个“特色”建设的时间看,最长的有50多年,有的还有历史渊源,如金山故事;最短的也有3年以上,如“青春的节日——让青少年走进经典文艺巡演。据统计,在20年以上的有2个,它们是金山故事、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10年以上不到20年的有7个,它们是上海家庭文化节、上海学生戏剧节、少儿京剧、徐家汇广场文化活动圈、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阳光大地党团员歌咏活动、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在5年到10年之间的有8个,它们是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七宝古镇民俗文化特色街、南京路步行街世纪广场、《我们的家园》社区文化系列活动、许国屏笛子队、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活动、百字系列群众文化活动、颛桥民间文化活动;在3年以上不到5年的有3个,它们是“青春的节日”文艺巡演、静安寺现代都市音乐广场、“相约滨海之夏”广场文化系列活动。这些特色项目与区域,也都是有关地区、系统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南京路世纪广场,依托中华第一街,从1999建成开放以来,共举办广场文化活动800余场,吸引观众200多万,从“申奥”、“申博”的隆重庆典,到国际艺术节的“天天演”活动,世纪广场正成为上海城市主题宣传活动的窗口,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单是“天天演”参演的外国表演团体就达50多个,外省市的有40个,本地的有60个,荟萃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展示了丰富的群众文化特色,被誉为“中华第一舞台——天天演”,与中华第一街——南京路交相辉映,展示了群众文化的魅力,体现了上海面向世界的现代都市风貌。
上海家庭文化节,从1989年推出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已有15年历史,2万多次家庭文化活动,参加人数已达几百万,涌现出特色家庭2.8万户。家庭文化节以其充分体现家庭道德内涵、知识内涵和审美内涵为特点,成为反映上海人家庭文明风貌的标志性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静安寺现代都市音乐广场,以“大气、洋气、雅气”为特征,文、商、旅互动,从2002年建成使用至今,共举办活动近200场,既有充满异域风情的现代时尚,也有传统东方文化的含蓄典雅;既有国内外专业演出的引领,也有静安群众的才艺展示,搭建起一座沟通中外、融汇中西,让海外友人了解静安、了解上海的桥梁,为各阶层、各类型市民提供高品位的艺术享受,成为静安区建设“双高区”的象征。
(二)增强了群众文化辐射力与影响力
特色创建工作的开展,从形式到内容都大大提升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品质,在先进性的引领下,呈现出开放型、多元化、创造性的特点,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并存,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结合,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文化与商旅互动,拓展了群众文化功能,增强了辐射力与影响力。
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从1995年起已举办了四届,先后有来自世界五大洲29个国家、51个艺术团的1282位文化使者在宝山展现风采。2004年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各类演出65场,观众近50万人次。尤其外国艺术团下社区联欢,做一天“宝山人”活动,使中外文化能更近距离接触和交流,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向全世界进行全程转播,“让世界了解宝山,让宝山走向世界”。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被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伊廷先生誉为“当今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民间艺术节”。
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七宝古镇,依托老街的历史文化遗存、人文资源,汇集了正月灯会、三月半庙会、中元节兰盆盛会等民族节庆活动,以及斗蟋蟀、观酒坊、看微雕、赏书画等传统文化项目,培育了具有地域特点的、拥有40多支业余文艺团队,总人数达3500多人的“七宝音乐”队伍,形成了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群文活动特色。近两年来在古镇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30余场,现属古镇的塘北居委居民有4678人,2004年参加古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就达21000多人次。良好的人文环境推动了旅游和商贸的发展,吸引中外游客500多万人。
金山故事源于清末民初的田头茶楼民间故事,倡导于1953年讲解放翻身故事,发展于1963年原市文化局提出的“大讲革命故事”时期,而逐渐繁荣起来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迎来文化创作的春天,先后有50余年的发展历史。现在,金山故事已被金山区委、区政府纳入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故事员遍及14个乡镇,双周故事会下社区已达550场;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辟了《新奇故事会》栏目,金山故事声播海内外。在今年上半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枫泾镇创作了70位优秀党员故事,故事大篷车下到22个村宣讲了60多场,听众达6万多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还专程来金山考察并撰文向世界各国介绍。金山故事成为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载体。
(三)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提高
实践证明,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建设丰富活跃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着市民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有的人从麻将台上走下,投入到缤纷的文化活动中去,学书画、学吹笛、学刻纸,陶冶了情操,提升了素养;有的人走出家门,融入到社区文化活动,在跳动的音符中、铿锵的锣鼓声中,改变了孤独人生;有的外来建设者参加了读书活动,观赏到了高雅的广场文化活动,感到做新上海人的自豪……
徐家汇广场文化活动圈,由六百大楼前的戏剧广场、百代小楼的音乐广场、徐家汇天主教堂前的美术广场、太平洋数码商厦前的数码广场等八个各具特色的广场组成,举办了1000多场群文活动,构筑了一道五彩缤纷的城市公共文化风景线,让市民可以有选择地享受各具特色的文化大餐。有居民说:“以前没事干就打麻将,精神不振,现在有了星期音乐会,感到生活充实了,有目标了,每星期去广场听音乐会已经成为我生活安排的一部分。”一位外来民工登上广场参加“新上海人歌曲大赛”,由衷地感到自己与“上海人”的距离又拉近了。
虹口区开辟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充分挖掘地域内的人文资源,策划了具有浓郁海派风格的群文活动,“多伦路中华奇石展”、“走进多伦路——中小学生文化考察活动”、“中国城市魅力展”、“左联”遗址的“红色之旅”活动等,吸引上海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多伦路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文化休闲场所、文艺团队活动阵地,提升了虹口区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区”的品位,也成为本市一道独特的文化长廊。
“阳光·大地”党团员优秀歌曲演唱赛,从1995年起已举办了五届,参赛单位达4500余个,参赛总人数超过数百万。优秀歌曲演唱起到了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积极作用。参与者中有几位曾经是法轮功练习者,参加活动后他们说:“参加阳光·大地活动,高唱优秀歌曲,我们感觉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这才是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的秘诀。”
由市文明办、团市委和市文广集团共同举办的“青春的节日”——“让青少年走近经典”上海青少年文艺巡演活动,已举办了三年,演出720余场,观众逾80万人次。一方面促进了专业院团下基层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也把高雅文化送进工地、农场、校园、社区,普及高雅艺术,让广大青少年获得美的享受,提高艺术修养。
三、创建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20个“特色”创建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坚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和市民的需求
群文活动特色创建工作的着眼点在于让市民能“人人参与群众文化,人人享受群众文化,人人建设群众文化”,因此,必须顺应社会和市民的发展需求,紧跟时代跳动的脉搏,这是创建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基础。在这方面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二十三年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无论是80年代初期开展读“三史”(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社会发展史)活动,还是中后期的岗位读书、岗位成才活动;无论是90年代初的以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为重点的读书活动,还是于本世纪兴起的职工“素质工程”和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主办方在活动的策划组织上尤为注重与时俱进,贴近社会实际、符合群众需要。在全市营造了一座动员和鼓励千百万群众读书成才、奉献社会的大课堂。这是该项活动长盛不衰的秘诀之所在。
(二)坚持先进文化方向,体现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
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由先进文化为主导,发展多元文化,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别年龄、不同职业特点市民的多样化需求,充分体现群众文化的包容性,这是创建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宝山区开展的以审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百字系列”群文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该区从1997年以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百场广场群文活动”、“百家民间艺术团展演”、“百户特色文化家庭评选”、“百家特色文化单位竟评”、“百佳文化小区建设”系列活动,,组织、发动、吸引区域内各类人群在群众文化大舞台上一展风采。现在,百家活动还在延伸,还在深化,这不仅凸现了群众文化的社会性、广泛性,也体现了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效地推动了城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建立灵活多样的运作机制
群众文化活动特色的创建工程,许多创建单位也同时进行了多样化运作机制的有益探索。黄浦区世纪广场的建设可提供一种借鉴。
1、政府主导是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根本保证。群众文化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原则。黄浦区政府从营造文化氛围,构建精神文明宣传阵地着眼,全力扶持和培育广场文化。从思想上,组织上,财力上保证它的发展。去年,他们依靠市、区两级财政投入1.57亿元对世纪广场实施改造,建造了占地面积8385m2,与繁华的南京路相匹配的现代化广场。让百姓能在此享受丰富多彩的国内外文化成果,成为上海群众文化活动标志性广场。
2、社会参与是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文化建设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企业也逐渐认识到“群众文化特有的形态不仅可以给企业提升形象,带来社会效益,而且也促进了经济增长。”世纪广场的“天天演”等重大群众文化活动中,采用市场招投标机制,在众多品牌商家中好中选优,以“冠名”、“承办”等形式实行文企联姻,强强联手,如三得利、念慈菴、华东电器等知名企业都加盟群众文化活动,既为企业、商家拓展了形象代言的空间,也为群众文化注入了活力。
3、实施专业化管理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创新手段。群众文化活动需要科学管理,需要专业指导。现代化的世纪广场引进专业公司进行规范化管理。他们通过市场竞争择优法,把7297 m2的地下车库交由专业公司管;把整个舞台及其设施委托给新世纪演艺公司运作;重大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由每次活动的主办方策划,这样的运作机制使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把握方向、统筹协调上,大大提高了活动的组织能力和操作水平。
许多单位在群众文化运作机制上也都有自己的创新和探索。如徐汇区打造徐家汇广场文化活动圈,形成了政府、驻区单位、企业三方联动的投入机制。又如七宝古镇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一是由镇党委、镇政府成立了古镇发展促进委员会统筹规划,协调监管;二是建立古镇公司负责古镇管理;三是设立古镇文化办公室,负责策划组织老街群众文化活动;四是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纳入古镇公司管理费用给予保障。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还建立了“传统活动连届机制”、“‘周周演’活动规范化机制”、“文艺团队队长负责制”、“文化活动目标考核制”等。这些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创建单位对运行机制创新实践,有效地保障了创建工作的持续发展。
四、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一)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本地基因
特色文化活动区域与项目的个性特征还不够鲜明。有的没有从本地文化传承中去挖掘特色,没有从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高度去精心设计打造,而往往是把外来的文化活动样式简单地移植过来,结果与上海的城市特点,与市民的文化基因不般配,虽然一时很热闹,能为当地的大型文化活动提供一个节目,但不能为群众所欢迎和接受,不能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就难以持续发展。
2.缺乏社会共识
特色的创建工作都是政府在推进,鲜见社会力量参与,群众的自主精神也缺少。而特色文化的创建恰恰应该成为这个区域内所有市民、单位和其他方面等社会公众的共识才行,若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建设,仅靠政府一厢情愿的“促进”,缺乏生命力,是难以长久的。
3.缺乏整体策划
特色文化活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仅靠一年举办一次或数次活动。应当有一个推进的工作计划,分步实施,在每个时间段内做什么都要有一个策划,从方案的设计、群众的发动组织、媒体的宣传推介到社会公关等都要有所考虑。特别是在现阶段的初创时期,形成特色也是文化工作部门的一项实事。创造的一个文化产品,服务百姓的一件业绩,不能搞形式,要重实效;不能只求短、平、快,要打持久战。
4.缺乏财力支持
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区域和特色项目是属于公共文化产品,政府应该投入资金进行补贴;,但是,它又是公益产品,社会应该进行资助。现在政府投入不足,社会资助又有限,给特色的创建工作和它的持续发展带来很大困难。
(二)对于本市群众文化活动特色项目和区域的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1.总体规划明确要求
根据《贯彻落实上海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上海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争取2-3年时间,基本完成“上海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框架构建”,“积极开展发挥区位优势,体现行业特点,表现群体的一区一品、一业一品群文活动特色项目创建活动,并逐步向多品、精品方向发展”。计划到2007年,全市群文特色活动达到100个。可见,“特色”创建工作的总体目标已经确定,但从两年创建实践看,各区(县)各系统对创建工作都比较重视,但对“特色”的要求还把握不住。因此必须强调“特色”应具有的基本属性:
一是个异性,即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可以集中反映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上,如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宣传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方面,崇尚终身教育方面等;也可以表现在活动的形式上,如动漫的、数码的、网络的,也可是新楼宇文化、石库门风情;还可以表现在活动的对象上,如为外来建设者服务,为未成年人服务、为弱势群体服务等。无论是活动内容、形式和对象,都是相辅相成的,要求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基本属性。
二是稳定性,即相对比较成熟。“特色”的形成有一个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至少要有3-5年时间的打磨,才能显示它的实效,才可检验它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群众性,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凡“特色”的形成,群众性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具体地说,群众性包含群众的参与度与受众面。参与度指的是直接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去的人数;受众面是指观赏的人数和辐射各阶层群体的广度。这两方面更主要强调受众面。这是社会效益的最直接体现。“项目”与“区域”应按其规模大小制定量化比例。如每次活动市级项目,受众应不低于四百万,区级项目应不低于十万,街镇级项目的受众应不低于万人次。
四是公益性,即无偿为人民大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服务。在组织和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充分体现“人人享有文化”、“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创造文化”的精神,在全部活动中,提供公益性服务活动不少于80%。
这四点是“特色活动和项目”应具备的基本属性,也可称为基本标准。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群众文化活动特色的创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也就是要尊重客观实际,尊重群众需求,尊重具体条件,不能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项目,认真论证,精心打造。从现有的经验看,特色大体有三类:
一是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这是一种具有上海本土特色的文化,应当结合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优秀传统的文化项目,去粗取精,推陈出新,注入时代精神,成为适合现代社会和市民需求的特色活动。
二是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文化。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国内外的文化在这里集聚、交流、发散。群众文化活动特色的创建工作,应当海纳百川。但必须精心挑选,去其糟粕,扬其精华,融入上海特点,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三是创意现代时尚活动。顺应当代社会发展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立意创造的活动,要注重知识性,要加大科技含量,要立足普及,着眼提高,扩大参与度和辐射面。
3.加强管理,大力扶持
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将特色区域和活动的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每年有推进计划,由管理措施,有财政资助,并纳入业绩的考核范畴。
——资金支持。转变政府对文化的拨款方式,把创建特色工作作为专项资金向相关财政申报,凡评为上海市群众文化活动特色活动项目和区域的,争取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每年给予一定的补助,补助金额视其规模和业绩审定。
——人才支持。市文广局聘请一支专家队伍,作为特色创建工作的智囊团,平时可对创建单位起指导作用,评估时作为评委。
——政策支持。要建立全市群众文化的统筹协调制度,文化资源共享,打破条块分割。
4.积极推介,扩大影响
要争取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公众支持公益文化的观念;要通过政府搭建推介平台,积极争取企业、民间组织、民间团体等的积极支持;要培育有诚信的社会中介机构帮助推介、引资、运作。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