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打造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25/2010 23:03:10

——徐汇区西南文化艺术中心调查报告

  西南文化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西南)位于徐汇区的西南部,占地面积468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2010平方米。2003年4月22日奠基建造,2004年10月30日落成开馆。西南是政府全额拨款的全民事业单位。有正式事业编制42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职工占职工总人数的69%,青年员工(35周岁以下)占职工总人数的64%。

  随着原区文化馆(区文化艺术中心)整建制划转田林街道,西南的功能也由原来的社区型文化馆转为区级中心文化馆,承担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经过一年半的运作,西南共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28项,参加活动52万人次,发放西南社区困难居民的电影阳光卡5000余张,举办各种讲座培训班55次,2005年被上海市群众文化奖励基金理事会授予“上海市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优秀奖”、“2006年上海科技周活动创意奖”,新创作的四个作品已进入上海市群众文艺创作比赛决赛,特别是西南的社区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探索了一条新路。公共文化直接受益从徐汇区扩大到闵行区、松江、浦东新区等地区,丰富了社区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西南被居民亲切地成为“百姓的文化家园”。

  一、尝试改革,服务社区

  西南是根据徐汇区建设一流中心城区的目标要求,适应不断增长的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建造的一个新型的纯公益性文化服务事业机构,从开馆的第一天起,就尝试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并取得一些成效。

  1、改变岗位设置、建立激励制度

  在人员机制上,西南力求打破“大锅饭”,改变文化馆长期以来沿袭的“领导安排岗位”的惯例,实行干部职工“认领岗位”的办法,即主任室根据文化局全年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出台“岗位设置人员一览表”,将西南按工作性质分为1馆、2室、3部若干个岗位,职工根据个人专长,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其指导思想是人人都有岗位,但不是人人都能轻易得到岗位,有的岗位甚至有几人竞争。竞争岗位必须要拿出自己的方案,这样使得职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岗位。

  为了鼓励职工中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激励更多职工在文化服务中竞争,今年西南还制定“奖惩办法”:职工除了基本工资和完成任务的奖金基数外,还拿出一定的奖金额度,对有突出贡献者进行最高达10000元奖金,鼓励创新、鼓励冒尖。同时对完不成任务,工作出工不出力,以及服务态度不端正受到投诉的处以最高达2000元的奖金扣罚。

  2、创新阵地活动,打造西南品牌

  西南有一个展厅、三个陈列室,总共面积不到500平方米,展厅远离中心城区,是一个毫无知名度的展览室,但活动部的工作人员克服困难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举办内容丰富的各项展览,至今已举办展览36期,观众达2万余人次,吸引市区各级领导以及书画、摄影、收藏等专家和委办局领导前来观赏和联系展览事宜,仅今年上半年举办的特色展览就有:“动漫与奥运”作品展、《2006元宵民俗风情风光》国际摄影艺术展、“上海新泽源精品奇石展”、“长桥风采和谐社区”摄影展、“徐汇区第三届残疾人艺术作品”、“金色晚霞”老年人藏品展、“神州春韵新人新作摄影巡回展”等。真正做到了天天有展览、月月有新意、季季有亮点。

  西南通过社区群众自愿组成的区级“两会四队”(即摄影协会、书画协会、越剧队、舞蹈队、民乐队、合唱队)的近千名团队文艺骨干,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文艺创作活动。今年西南团队创作的民乐《唤》、舞蹈《织女》,在“2006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群文新人新作十月歌会”的复赛中,以其较高的艺术水准脱颖而出,双双进入“2006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群文新人新作十月歌会”决赛。同时,以反映和谐社会为题材的新人新作——话剧小品《爸爸》已亮相“2006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优秀群文小戏小品新人新作荟萃专场演出”,得到了诸多专家和话剧爱好者的关注。

  徐汇越剧队创作、辅导的越剧小戏《黄道婆》,在第四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中,被评定为适宜农村和基层推广演出的“推荐剧目”,队长樊亚娟同志获得了突出贡献奖。同时,施君娜同志参与创作、辅导的舞蹈《快乐新农村》,代表漕河泾街道参加“上海市中老年舞蹈比赛”,获得银奖,得到了街道社区居民的高度赞扬。

  3、试点委托管理、“阳光”温暖社区

  西南建成后,不是把所有项目大包大揽、多次投资,而是考虑长桥地区20万社区居民观看电影的需求,将有些群众文化做不了、做不好的服务项目,通过引入专业公司参与、授权委托经营的方式,与上海影城签订为期10年的西南影城经营服务协议,实践证明品牌专业公司管理就是不一样。

  西南影城是上海影城继成功开辟浦东新世纪影城后的第一家连锁经营影院。影城率先在全市推出了100元看30部影片的“阳光卡”,至今已发放5000余张电影“阳光卡”;在开业的一年多里,先后六次举办了电影观众见面会;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积极配合各企事业单位,播放了《任长霞》、《生死牛玉儒》等主旋律电影76场次,近11万人次前来观看。举办的上海首个“电影历史回眸——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年”纪念活动,由中外电影海报展、怀旧电影展映、演员见面会、电影歌曲大家唱、电影讲座五大活动组成,6200人参与了活动。社区居民走进电影院,影迷与自己喜爱的明星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西南“阳光”的温暖进入了千万观众的心里。

  长桥信息苑是西南与上海东方信息苑签约授权管理的又一个项目。一年来,累计办卡3000余张,月平均接待居民9750人次,月平均下发公益卡210张、少儿卡150张,组织各类培训、活动约50次。每天西南地区的居民都会排队等待上网学习,很多老人培训辅导后成了互联网“冲浪高手”。长桥信息苑逐渐成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亮点和阵地服务的延伸,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我们的数字家园”。

  二、文化共建,资源共享

  西南在开馆初始就向社会敞开大门,诚邀科、教、文、卫、体和企事业单位加盟共建。自资源共建共享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以来,西南已经召开了十次联络员会议和六次联席会议,全年与共建单位联手开展了十七次群文大的活动,强化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叠加效应。在“共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理念中,探索了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文化活动走社会化道路的途径。

  1、文化共建——为社区文化建设探索新路

  建设社区文化,走共建共享之路是群众文化的一个创举。西南抓住区府推出《徐汇区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社区社会事业示范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05-2007年)》的文件,明确要求各事业单位“以项目为抓手,每年推出并完成若干项社区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实行工作重心下移、面向基层、“布点建网”的契机,分别与十四个政府职能部门和工会等群众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成立了共建共享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来自长桥、凌云、华泾地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委干部、警署警官、学校教师所组成的义务监督员队伍。

  西南与科委共同设立的科普DIY乐园,截止到2005年底共开放260多天,共有28094位中小学生参加了DIY制作;平均每天100人次,最高记录为300人次/天。与此同时,DIY乐园在项目开发上加大力度,从原来的6个项目增加至目前的25个项目。为了更好地宣传科普DIY乐园,分别举办了“快乐寒假,学生冬令活动之益智篇”主题活动、亲子能工巧匠屋培训、亲子“动中玩、学中乐”讲座,并配合科委与长桥、凌云街道联办了智能拼装擂台赛,扩大了DIY乐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各共建单位齐心协力,以共识为前提,以共办为合力,以共荣为目标,以共享为目的,积极为文化活动出谋划策,出钱出力,共创社区文化的乐园。

  2、资源配置——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支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发展先进文化,落实区宣传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公共服务政府形象,西南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加强与区府各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横向协作联动,形成科、教、文、卫、体等文化资源的整合,叠加功能,放大文化共建的效应。

  社会体育管理指导中心赠送体锻中心健身器材,并输送两名管理人才至西南文化艺术中心,与西南共建体锻中心健身房,使得体锻中心从原来的玺瑜舞蹈室平稳过渡到由中心自行管理。经统计,参加活动人数达到5万人次,会员有177人,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西南地区居民的健身需求。通过共建不仅使公共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使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得到整合、调配,使西南、体管中心、居民三方共享文体成果,较好地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要求。

  3、多方投入——为公益文化活动社会化打下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将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但这种投入主要是对重大文化设施和项目的投入。文化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应该是国家、社会、个人的多元投入,文化事业的发展途径之一将是走社会化道路。文化事业社会化涵盖公共文化物品和服务的供应社会化,公共文化事业管理和运作的社会化。

  在资源共建共享联席会议制度下,共建单位把社区文化建设当成份内事出主意、出财力、出人力、出设备,共同协商、共同谋划、共同实施。区计生委、长桥街道、凌云街道等共建单位共投入文化活动资金和器材设备90多万元。社会投入资金使得社区文化活动增强了实力、扩大了资源、拓展了空间。社区文化活动的社会化,为西南文化共建活动提供了资金的支撑,提升了文化活动的品质,提高了西南文化服务的水平,使地域社区文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良好局面。

  三、立足实际,寻求突破

  西南在社会化运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三个不足:文化服务范围还不够广,文化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共建共享制度有待健全。建议今后工作中加强以下四方面工作。

  1、转变公共文化活动方式

  实施“文化进社区、服务到家门”的行动计划,公益性文化工作重心实行“三个下移”:一是从过去区级文化馆面积越建越大,转变为基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和全面达标;二是从过去的区级文化馆独家举办各类群众活动,转变为西南对基层进行各类活动的辅导、指导;三是从过去的文化馆独家创作、培训、团队活动,转变为基层群众文化的创作、培训、团队活动的扶持培育。

  2、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路

  建立“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资源共享”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13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信息苑的达标建设;以徐家汇特色文化广场圈为中心,以13个街镇文化广场为辐射,完善以音乐为特色的徐家汇公园、以各地民俗为特色的南站广场、以民间艺术为特色的西南文化广场等7大文化广场,建成文化广场网络。精心打造节庆活动,以群众性文艺创作为特色的五一“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品牌;建设50个贴近社区、贴近需求的戏曲、读书、音乐、诗歌等特色文化角,满足社区居民就近享受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需要;打造100支小区特色文体团队,为社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提升社区文化活动的内涵和水平,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求。

  3、深化单位内部管理机制改革

  提升文化人才队伍实力。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大文化人才的开发和培育力度。针对不同特点,实行分类培养。加快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供岗位成才的机会。探索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进一步完善岗位考核办法;用活社会资源,探索聘任制、签约制、雇员制、项目合作制等灵活的用人方式。创新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收入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职工的收入与岗位和劳动贡献挂钩。

  4、打造西南共建共享模式

  努力探索西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运作方式。健全共建共享机制,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扩大共建共享单位,建立文化专家咨询组,将义务监督员队伍与专家咨询组结合起来,探索文化共建新路;改变政府单一的投资形式,努力探寻公共文化事业管理和运作的社会化,用西南的优质服务赢得社会的信赖,用优品、精品获得企业的资助。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服务网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创新一轮文明城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徐汇区文化发展研究课题组

  2006年7月23日
 



来源地址:http://wgj.sh.gov.cn/node2/node741/node743/node763/node1072/u1a2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