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世博网7月29日消息:从全球化的竞争能级来看,只有占领了国际交流、创意创新和产业生产这三个平台中的至少一个,上海才能在世界文化大格局中,逐渐进入中心位置,才能对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文化振兴,作出重大贡献。
历史的选择
从太平洋到大西洋,凡是作为文化中心的城市,一定都从全球文化市场的分工角度,确定了自身合理而独特的定位。如纽约作为全球化的媒体传播中心,具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巴黎作为辐射世界的文化创意中心,具有蓬勃的内源性创造活力;而蒙特利尔作为北美的法语文化中心,则适应了200年来法语文化跨洋传播的需求。
随着中国的强国战略日益显出清晰轮廓,上海在走向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过程中,也将面临三种不同的文化目标选择:一是形成国际文化交流的大平台;二是建设文化创意创新的大基地;三是打造文化产业生产的大园区。
走向这三种前途,需要不同的发展机制。作为第一种选择,上海必须具有国际开放型的文化环境,让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文化成果和文化人,都能在上海自由地进行展示和交流,并且获得普遍的尊重;作为第二种选择,上海必须在文化的内源上有创新的活力,把鼓励创新、宽容超越、扶持探索,作为上海城市精神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使得全球的文化资源包括资本、技术、专利等,源源不断地汇聚上海,并且向最有创造力的文化单位和文化人倾斜;作为第三种选择,上海必须形成上游创意、中游生产、下游延伸的文化产业链条,特别是以高附加值、高流通率、高占有率的文化生产为突破口,进入世界文化市场的主流行列。其中,难度最大的是第二种选择,因为它不仅仅需要上海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和采用国际运作规则,而且涉及到现代人文精神、保护知识产权、鼓励自由创造等深层次的问题。从全球化的竞争能级来看,只有占领了这三个平台中的至少一个,上海才能在世界文化大格局中,逐渐进入中心位置,才能对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文化振兴,作出重大贡献。
层次的构建
“万丈高楼,平地而起;九层高台,垒于层土”,上海走向国际文化中心,必然要建构许多次一级的专业文化中心,包括时尚文化中心、文化产品物流中心、会展博览中心等,这也是上海新一轮文化大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工商业大都市,上海应该成为“时尚”文化之都,这意味着:作为创意中心,上海要做流行消费理念的创造之源;作为品牌中心,上海要做优秀民族品牌的培育园区;作为产业中心,上海要吸引更多像杉杉集团这样的优秀企业,形成创造时尚文化的“总部效应”;作为服务中心,上海要有配套的法律、咨询、外贸、中介等服务。
有道是:“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人类的消费活动具有越来越多的娱乐、体验、审美成分,“时尚”本身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促成了“体验经济”和“奇观社会”的形成。而创造“时尚”精华的能力,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还记得:2001年APEC会议所催生的“唐装热”,如一夜春风,吹遍华夏大地;今年“嘉年华”空降浦东,又引发了熙熙攘攘的消费热潮,男女老少纷至沓来,都显示了时尚文化一旦走向产业化,将焕发出的巨大市场潜力。
所以,对于上海来说,打造时尚文化中心,就是推动消费品产业的结构高度化,促进文化与工商业的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文化资源与设计业、制造业、流通业等深度结合,通过垂直和平面的产业分工而获得丰厚的回报。
布局的调整
跨入21世纪,上海文化建设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现象,就是区级政府推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黄浦区打造福州路文化产业街的大手笔,到虹口区对塑造北外滩和多伦路“文化精品”的倾心投入,从嘉定区与国际汽车城和F1拉力赛接轨的文化发展规划,到市中心崛起“文化静安”的勃勃英姿,无不显示了社会各界对文化建设的巨大热情。上海要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为基础,形成各区在文化建设方面“一业特强,多业并举,市区联动,做精做特”的格局,在基础设施、引进主体、品牌效应、服务质量等方面跨上一个大台阶,并且把文化服务的重心逐渐转入社区,使广大市民包括一部分弱势群体的文化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春潮动,暖意生,起宏图”,随着市区联动文化建设高潮的掀起,整个上海文化形态的布局也将发生深刻调整,迎接上海开埠以来又一次文化资源的大激活和文化设施的大增量,并对城市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当前趋势看,特别要打造好“一江?一湖?一路?多圈”的文化形态大布局,具体说就是黄浦江沿岸的博览观光文化带、环淀山湖的休闲体育文化带、以延安路-世纪大道-花木为轴心的会展演出产业带,结合环人民广场文化圈、环豫园文化圈、环多伦路文化圈、环汽车城文化圈、环朱家角文化圈、环徐家汇文化圈等的规划和建设,形成新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布局。这些“文化带”和“文化圈”,如蔚蓝天幕上银河横空,星座璀璨,遥相呼应,应该是文化发育和文化竞争最良好的生态空间,也应该是城市布局、商业格局和文化形态最合理的互补和呼应。近日作为标志性景观的上海音乐厅整体移位成功,海外瞩目,满城喝彩,为人民广场文化圈的“品位升格”做了最生动的注脚。
机遇的把握
“古今成大势者,不但善造势,而且善借势”。上海文化建设的最大机遇之一,是2010年世博会。上海务必因势利导,区分四个阶段,嫁接新的资源。
2003年到2005年底,是文化市场资源的汇聚组合阶段。世博会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有一定的指向性和辐射圈。其中核心的会展产业,将拉动传媒业、旅游业、公关业等,辐射到体育业、教育业、娱乐业等。而会展产业,又涉及服务、布展、运营等多个领域。随着世博会布局、场地、规模、特色的逐渐明朗,要及时颁布指南,吸引世界性的优质资源汇聚上海。
2006年到2008年底,是文化发展主体的发育磨合阶段。随着世博会的临近,相关文化项目招标和竞标活动,将全面展开。要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的方式,使各类优秀文化机构和创造主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投标、企业购并等形式,使各类资源与优势的文化机构相配置。
2009年到2010年底,是文化经济商机的凸现迸发阶段。随着世博会的正式举行,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商机,从世博会的核心部分,逐渐向周边的领域扩散。政府要加强服务功能,特别是要促进长三角文化建设的联动,让文化单位获得做大做强的战略机遇,让长三角文化产业的舰队“借潮下水”。
2011年到2012年底,是文化产业效益的延伸持续阶段。世博会谢幕,但是上海的品牌效应可以持续升温和不断“溢出”,上海要积极拓展在世博会期间建立的文化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和营销网络,形成文化影响的“惯性延伸”。
“时势造城市,城市造时势”,顺应全球化竞争和中国崛起的大趋势,21世纪的上海必将迎来一个空前发展的文化前景。
作者:花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