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以中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中国近百分之一的财富。如果全中国都能达到顺德现有的水平,中国的实力将远超美国。我从顺德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发展的潜在爆发力。由此,我对顺德另眼相看。” 一位日本经济学教授如是说,他通过两次实地考察顺德,出版了一本书,用“第三只眼睛”,看到了顺德的真面目。今天,在新经济的浪潮中,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顺德经济,该如何冲破重围呢?
上海:创意产业,激活新经济“风暴”
创意经济浪潮,席卷全球
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名词,而是成为一种有形的资本。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发达国家,增长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正强烈地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全球。从国际上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英国、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靠创意经济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美国,创意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更是其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阿特金森和科特于1998年明确指出,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及创意为本的经济,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美国人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据统计,到2001年,美国的核心版权产业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351亿美元左右,约占国内总产值的5.24%。
英国曾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后来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如何发展国内产业,获取更高的附加值,成为英国面临的重要任务。1997年,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这个特别工作组于两度发布研究报告,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提出发展战略和并加以实施,“创意产业”概念所强调的,正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六年来,这个概念在世界创意产业实践下,越来越证实了发展创意经济带给国家和人民的好处。
创意产业的根本:创意为王
“投资有风险,选择须谨慎”。这是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要牢记的话。风险投资被认为是当代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以知识创新与高新科技为支持体系,具有可能的高收益、高回报和高增长潜力的特性,也包含高风险。成功与失败并存,这就是创意产业的魅力。
当代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创意产品成了买方市场,而眼球和注意力则成了卖方市场,成了稀缺商品。创意产业的产品最忌讳沿袭陈规俗套,它在总体上必须凸现产品独具的特色,才能在市场上获得超值的效益。
创意产业的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性质决定了创意产业的根本:创意为核心。创造性是创意产业的生命线。当代消费社会,大众流行文化遵循时尚化、潮流化的运行方式,使得文化产品的新颖性、短时性和强烈的空间(视觉)特征空前凸现出来。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广告、艺术和文物、网络游戏、手机视频等无不强烈地依凭新的创意。创意产业作为文化艺术创意和商品生产的结合体,已经渗透各行各业。
上海发展创意产业的“创意思考”
目前,创意产业约占全球GDP的7%,并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文化性,对我国产业的升级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受世界创意产业所影响,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创意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而内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也看好这一朝阳产业,迫不及待地将其列入经济发展的新规划中,使得创意产业浪潮风生水起。其中,上海当仁不让地充当了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发展的先锋。
首先,政府对创意产业高度重视并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在理论的指导方面,上海创意定位与英美类型有所不同。与创意经济发达的英美等国相比,上海起步已经落后一截。如果按以前先搞“实验田”,成功后再慢慢推广的做法,那么肯定要陷于“赶而不超”的境地。着眼赶超,上海选择了一条重点发展五大产业的跨越式道路。
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创意产业要成为上海二、三产业发展新亮点有着它特殊的原因。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一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上海是我国工业化最发达的大城市,目前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发展创意产业的目标也就不同,不顾上海的实际生搬硬套显然行不通,发达国家因其第三产业已呈现以文化产业为主体,故注重在精神产品层面发展创意产业;而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太型创意经济则兼顾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两个层面;上海因为“先天不足”,只能更突出地强调物质产品层面,“上海制造”还没有被“上海创造”代替,具体来说,在信息、医药等产业领域的核心专利上,基本上受制于发达国家,一些关键技术,尤其是重大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都是依赖进口,目前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9%左右。因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制造出来的大部分利润只能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技术空心化”的危机,迫使上海的要发展创意产业,从一定程度上说创意产业就是要建立在“中国创造”的基础上,因此,上海的创意产业务必要高起点、少走弯路,将创意产业作为上海新一轮发展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错位发展”为特色,以“增强综合竞争力”为宗旨,在与基础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中不断提高、形成上海创意产业的个性。改变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尴尬局面让上海掀起了创意经济的风暴。
邓公说过,稳定压倒一切。为了平衡房屋产权人、开发商和创意产业人的三方利益,在上海市经委出台了创意产业开发运作上的“三个不变”,即房屋产权关系不变、房屋建筑结构不变、土地性质不变,以此稳定社会大局,这显然是一种正确的选择。据悉,上海市政府将发展创意产业写入2005年工作报告和《上海2004———2010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长远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全市GDP的10%以上;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上海建成亚洲最有影响的创意产业中心之一;用20年左右的时间使上海成为全球最有影响的创意产业之一,此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虽然起步迟,上海的后发优势十分明显。欧洲安博斯咨询公司对全球一些大城市进行一年的跟踪调查表明,上海极有可能成为继伦敦、纽约、东京后的全球第四大创意产业发展中心。
其次,产业要抱团,人才是关键。上海市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只起引导者的作用。政府是搭戏台的人,如何唱好戏关键看企业。因为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企业能否站稳脚根又在于人才的素质如何,人才就是企业的灵魂。
上海的创意产业经历了从分散到政府引导扎堆之路。上世纪 90年代,上海一些从事艺术、设计的创意者们已开始自发地聚集到莫干山路、泰康路的老厂房和仓库,从事文化创意活动。到了2005年4月,上海首批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挂牌,建筑面积总共占地30多万平方米,产业抱团是上海创意产业的一大特色。通过相互关联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借助宽松的外部环境吸引同类企业入驻老城区。如泰康路艺术街,云集了与视听艺术相关的中外小企业 160多家。抱团的好处引起至少两点思考,一是可以避免“窝里斗”,防止内耗,产业抱团是温州人所发明的专利品,如今上海企业在发展创意产业时也走这条正确的道路。二是呈现一种规模效应,众多企业可以互通有无,相互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就降低,从而腾出精力和资金去发展。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有效地将个人创业、企业理想和政府设想统一起来,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合理定位来赢得市场,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上海把五大行业定位为创意重点发展行业: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艺术创意、时尚消费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呈现集中效应,防止了胡子眉毛一把抓。
人才是企业的灵魂。创意产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产业,其高附加值向制造业渗透,反过来推动第二产业向高增值产业升级;其知识密集性,能有效克服土地、资源的瓶颈约束而保持可持续发展;其强大的辐射力,有助于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显然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对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一切都是需要人才来完成的,没有人才,产业的升级只是空中楼阁。
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和留住创意人才是根本保证。上海通过建立动态的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培养创意人才。重点培养创意产业的领军人物,重点吸引那些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归派”;用好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人才;灵活引进重点院校的精英人才,形成 “海纳百川”之势。如何把现有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是创意产业能否真正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倘若没有创意产业的专门人才,机器、设备等都只是废品一堆,只有用好人才是创意产业立身的根本。
从目前来看,人才稀缺已开始显现。纽约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到城市全部工作人员的12%,伦敦为14%,但是上海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专家呼吁,培养高素质的创意产业人才已是当务之急,而这项任务应先从大学开始,整合专业,培训实用人才成为重点。为破解这一难题,上海浦东先行筹建上海张江创新学院,打造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和创新创业适用人才的培训、储备、评估、交流和经纪平台。学院的师资队伍不局限于高校,更多地发挥园内两院院士、研发领军人物、成功企业家的教育功能。学院坚持“实训、实战、实用”,让学员一入学便接受公司化运作环境的熏陶。目前,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仅有创意从业人员万人左右是不够的,上海市制定“新型产业结构”的总体规划和 “科教兴市”的战略,是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必经之路。上海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风格为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众多的名校和科研机构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已为发展创意经济打下基础,关键在于用好人才。
发展和谐的创意文化。工业化的过程难免会使蓝天和绿水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我们主张创新但是反对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上海作为中国工业文明发展的摇篮地,随着城市发展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一批风格独特、具有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的老厂房、老仓库,浓缩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史。通过创意设计和改造,在保留老建筑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元素,使老工业建筑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场所,体现了历史沉淀与现代文明和融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如创意仓库、田子坊等均是由原来的老厂房、老仓库改建而成。上海市开始对工业历史建筑实行保护性开发,一批主题型成熟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被列入保护对象,这是很好的做法。
上述几点是上海发展创意产业留给我们的思考,上海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和谐发展的发展机制。在政府规划引导和综合协调下,上海创意产业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投资商、开发商和专业机构进行策划、开发、管理和运营,使全市创意产业飞速发展。
作者:张树金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