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应用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
摘要:从率先进入创新型城市战略需求出发,在对开发类独立研究院所现状调研基础上,本文讨论了以产业共性技术和先导技术为代表的应用技术在科技塑造上海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开发型独立研究院所如何融入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发挥他们在应用技术自主创新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提出了若干设想。
一、坚持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是技术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中央、国务院在对全球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 明确了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 显著提升国家整体科技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立足现实国情,提出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上海按“服务国家战略、面向上海需求、体现区域特点、强化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提出了率先进入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 确立了《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将构筑“健康、生态、精品和数字上海”的“引领工程”作为上海中长期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实现上述目标, 最重要的, 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因为其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将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基础和保证。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发布后,上海在产学研结合方面, 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建立了研发机构;出现了一批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的技术开发中心;政府部门把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重大项目作为产学研联合的结合点,选择一批能形成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组织产学研三方,联合攻关,进而通过资产重组形成新的产业实体,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总之,通过政府组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 产学研结合正在改变着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的状况,一个以企业为技术吸纳和技术创新的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开发及技术转移的主力,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办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已成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的产学研合作, 其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 在多方面尚存在着不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要求, 主要表现在: 一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目前上海大多数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着眼于一些当前产品生产中的项目,尚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和开发能力; 一些企业对引进装备和技术,缺乏后继开发能力,从而难以应对变幻的市场。因此许多企业,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型企业,希望借助于面向行业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平台,提高企业的新技术开发能力,以利于发挥其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作用。二是技术供给方的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由于体制原因,科技成果评价观认识不足,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立项和成果,常缺乏对市场准确定位,加上二次工程化开发注资能力极为有限,工艺技术集成度小,尽管研究成果很多跟踪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常难以打开产业化局面,并成为影响产学研合作的因素之一。总之,由于管理体制的衔接存在阻隔,产学研各方不同利益追求缺乏切实整合,因此从制度上打破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之间的壁垒,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索。
为了推进上海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深入发展, 近年来我们对上海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和开发类独立研究院所的状况开展了一些调研,在此基础上今天就上海产业发展的应用技术需求、开发型科研院所在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和进一步主动融入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发挥其在应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等主题展开若干讨论。
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塑造上海的重要基础
1、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致使以产业共性技术和先导技为代表的应用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凸现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原始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的作用日益突出; 科学技术呈现群体突破的势态,从而极大地拓宽了生产领域,新的产业领域不断开拓, 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动了国际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全球进入了以“知识资本化、资本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为特点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时代。为了应对上述全球科技竞争的新势态,各国都把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的建设,视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并把发展产业共性技术和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导技术,作为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里产业共性技术是指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带动作用的,并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其主要特征为:一是从研发阶段上看,它涵盖了应用研究和竞争前的试验发展两个阶段,企业将在共性技术这个“平台”上进行后续的商业开发,最终形成专有的产品和工艺。二是共性技术开发通常具有高投资、高技术风险的特点,但同时它也具有大量潜在的市场和广阔的产业化前景以及巨大商业回报。由于共性技术的突破能加快一个或多个产业技术升级步伐,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技术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共性技术创新,给予了政策的支持,并且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的投入远高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2、增强产业应用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1)先进应用技术供给不足是产业技术摆脱“追随者”向自主创新转变的“瓶颈”之一
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生产线,上海产业的竞争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较大的跨越,整体水平在全国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但是过多地依赖于技术的引进而忽视自主研发能力的培育,就难以形成对先进技术的持续转移和吸纳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高端产业的核心技术,也难以通过引进方式获得, 因此建立在引进基础上的产业竞争力提升存在着不确定性,有可能在国际产业转移尤其是高端产业转移中失去机会。特别是今天,当我们面对的竞争已经由单一产品演变为整体产业,从部分技术领域扩大为科技领域的整体,从地区性扩大至全球范围的竞争时,以行业和跨行业的关键应用技术,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重大前瞻性技术以及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技术代表的产业技术创新,对产业的战略升级更具有基础和带动作用。但上海的先进产业技术供给不足,跟不上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这已正在成为上海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瓶颈”之一。特别是,《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更对产业共性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先导技术的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需求将有一个较大数量级的飞跃。为此, 我们必须增强产业共性技术和先导技术的开发,实现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移,从注重单项技术突破向注重集成创新转变,以适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
(2)发展产业共性技术,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迫切需求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上海经济稳步发展的中坚力量。上海的企业近年来逐步增加了技术开发的投入和力量,但研发的重心基本仍放在能立竿见影、收益快的产品研发环节,较少触及“中上游”技术,即行业战略升级技术,和竞争前技术的开发,因而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支撑。特别是蓬勃发展的中小型企业,在全球产业竞争的形势下,受投入能力、开发力量所限,因缺少先进产业技术和研发平台的支撑,在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方面受到严重制约,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从而对产业共性技术和研究院所技术服务更有着迫切的需求。同時由于产业共性技术和先导技术对具有市场竞争力“拳头”产品的开发的先导和基础作用, 因此发展先进应用技术必将有力地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主体地位的确立。
三、进一步发挥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在推动应用技术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1、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发挥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中的主导作用。
在发展产业共性技术中,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部门和机构的骨干作用。这些研究机构负有与产业界进行技术合作,以及向产业界进行技术转移的职责,并且通常是由政府提供全部或大部分经费的非营利研发机构。他们以知识创新转化为竞争前技术、通过集成创新,发展产业共性技术,推动产业发展为使命;以成为产学研联盟的“纽带”和“桥梁”为其功能定位;以提供产业共性技术和新兴产业催生所需的先导技术为主要产出,因此企业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成为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投资和开发的主体,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对普遍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公共研究机构,如德国的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荷兰的TNO(应用研究组织),我国台湾的工业研究院等,他们在促进所在国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能级的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举世瞩目。
2、上海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应用技术创新队伍,但散点状的分布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上海通过十多年产业结构调整,科研体制的深化改革,产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出现了一些大型企业研发活动正在不断“上移”;中科院和高校的创新活动在逐渐“下移”。在沪的开发型研究机构是推动工业技术进步的支撑力量,长期以来通过发展行业共性技术和竞争前先导工业技术,明显地推动了上海工业技术的科技进步,功不可没。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相当一部分研究院所已转制为企业。至本世纪初,上海地区已对中央直属和上海市属105个开发类研究所实行了转制改革,其中有89家转制为独立的科技型企业。根据我们对其中13家骨干开发型研究机构的重点调研,这些院所己成为面向市场需求具有发展活力的科技型企业。近年来这些院所的现有资产和净资产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产业化营销收入均有了大幅度增长,科技创新的投入也有所增长,取得的专有技术明显增长,已成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也为上海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以及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从全局出发,他们也应该成为支持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他们长期承担的发展共性技术, 推进行业技术进步的功能。但是,这些科研院所在功能定位变化后,受条件所限,常呈现“心有余,力不足”的状态, 原承担的社会公共职能,如: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信息情报收集、检测、测试、标准化管理等有所弱化。因此,在上海技术创新体系中,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先导技术研发仍是个较薄弱的环节, 甚至形成缺位。在创新力量上呈现出“散点状”的分布,技术集成差、自主创新少, 这已成为产业共性技术和先导技术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因此受到影响。为此, 我们认为在政府引导下,汇聚科技创新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在沪开发类研究机构,特别是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具有支撑作用的研发机构和转制研究院所的重要作用,完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四、行业骨干研究院所主动溶入产学研联盟,成为应用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
1、明确开发型研发机构功能定位. 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作贡献
开发类研发机构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进一步面向市场, 纷纷引入了现代企业管理和经营理念, 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在转制后, 他们依托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和科技资源, 普遍获得了较好的生存和发展机遇, 并且由求“温饱期”进入了“发展期”。但是由于转制研究院所功能定位的转变, 因此在技术定位,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与其他企业成了“竞争”和“对手”关系,为行业内解决技术难题的服务功能难以发挥,也缺少了研发共性技术供全行业共享的义务。
转制院所,特别是作为行业技术骨干的研发机构,不应视为一般的企业, 他们经过国家数十年的投入和培育, 长期致力于为行业开发共性技术和先导应用技术, 与高校和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为推进行业科技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 但目前转制院所面临的困惑是在产学研中的功能定位模糊的问题。从上海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发,我们认为必须提升这些研究院所在技术自主创新中的地位,他们仍负有行业技术创新的使命, 为此, 应把对他们的考核调整到, 一是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二是为行业提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并同時建议政府要提高对这些开发型研究院所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支持力度和进一步发挥他们在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中的支撑作用。
2、根据产业的特点和发展的不同阶段,产学研联合可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1)对于传统产业,行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升级换代产品。为此,在继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同时,尚需建立面向于行业的产学研联盟, 他将以企业为主体,特别是以行业的骨干企业为支撑,联合一批中小型企业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通过资源整合共建技术服务平台,致力于组织行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扩散,提出面向行业的科技攻关项目,提高产品的档次,按技术和质量筛选供应商等,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
(2)对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先导技术的发展,由于其涉及的高技术集成面广,新产品开发投入大; 在商品化的全过程中,实验室的研究只是第一步,在其后的工程化和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十倍于研发费用的资金,因此产学研结合的关键结合点,应是工程化开发和中试阶段。而一批行业的骨干研发机构,在经历了转企改革实践后,一方面加强了适应市场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用高新技术的开发,并着力于通过中试培育,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拳头”产品, 在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形成了特色;另一方面,在产品检测、行业规范标准制订等方面,仍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些机构具有的研发和企业双重定位功能,为组织产学研联盟奠定了基础。为此建议以行业的骨干应用型研究机构或由具有技术集成实力并与企业有着广泛联系的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如技术转移中心、工程中心等牵头, 以组织和实施来自企业和政府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产学研结合的纽带,充分发挥产学研三方的优势,形成长期合作联盟, 或组建相应的“高技术产业化平台”, 有计划地攻克一批支持产业发展的先导技术、成套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技术, 这将是加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3、“上海科学院”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上海科学院”作为上海应用技术研发的代表性机构, 和不同隶属关系的应用技术研究院所的“联盟”,汇聚了6千余人的科技隊伍, 多年来为推进产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在积极贯彻党中央对上海提出的“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进入创新型城市”的战略要求之际, “上科院”在进一步凝聚研发力量, 聚焦产业共性技术和产业先导技术的自主创新, 为提高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的同时; 将积极支持开发类研发机构, 破除某些管理体制的束缚和阻隔, 打破自身发展的局限, 主动融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中, 探索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的新路子, 为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出切切实实的努力。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