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培植长三角跨行政科技服务中间组织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17/2010 22:54:11

  加入WTO,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变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经济和科技跨行政的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和有组织的运行,而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约束力逐步弱化。在我国长三角区域尤为突出,为国内外所瞩目。鉴于此,为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很有必要重视发展跨行政科技服务中间组织,这是区域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长三角中间组织是长三角经济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功能是其他组织所不能代替的。
  一、跨行政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兴未艾
  区域科技、经济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组织了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把区域科技发展战略列为一大专题。从中可以看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区域发展的重视。我国经济一大特色是行政区域经济。行政区的划分,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和文化科技的发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驱动,政绩考查的标准与干部声誉树立的指向,基本上与所处的行政区直接相关。而“分灶吃饭”等政策的实施和税收政策的调整,加剧了行政区之间的市场封闭。这些事实是有目共睹的。
  应该说,行政区经济在一定的时期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运行得好,它可以有效地、快速地综合本地区的各种资源,配置好各种生产要素,用看得见的利益激发行政区内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迅速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然而,当市场经济发育到一定水平,行政区经济则可能在很多方面起制约作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它可能形成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阻碍合理的产业转移,资源得不到科学的利用,一浪又一浪的价格大战难以平息,政企不分的现象难以有效的克服,小而全、大而全,重复建设等倾向难以有效的调控。地方政府的特点决定了行政投资力量的分散和投资基层化,全局性的游戏规则往往受到地方利益的阻隔,使经济发展呈现相对封闭状态,影响到国家关于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全国共同富裕的战略实施。总之,我国行政区经济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资源分布等基础,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的积极意义,但同时又有历史的局限性。因此,十六届三中全会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区域统筹协调的问题,它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我国区域经济在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前,有的已经初具规模。以长三角为例,唐朝后期,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由陆路为主转为海陆为主,长三角地区以它优越的经济优势和地理位置在中外贸易中处于重要地位,逐步取代了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作用。宋代,特别到南宋,全国的经济中心完全转移到了长三角地区及其附近的地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太湖熟,天下足”从此传遍九州。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的手工业十分发达,造船业、丝织业,棉织业闻名全国。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长三角地区联系十分密切,同时又直接与国际接轨。当时中心城市上海通过发达的市场对周围地区经济的整合,使长三角地区成为统一的地缘经济板块,其整体性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突出。这种关系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才被分割为行政区经济。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并非是今天才出现,而是有历史渊源的。现在所提的区域经济只不过是在发展阶段上和形式上创新罢了。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建国以来作了若干调整,基本上经历了从地区平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演变,再过渡到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具有若干不同的认识,研究出不同的发展模式。但一个统一的看法是:长三角区域、珠江三角洲区域、京津唐区域经济要在全国的经济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率先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统一起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新的增长点。东、中、西三大经济带越来越明朗,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城市群异军突起。东三省老工业基地的复兴已推到重要的议程。在非平衡协调发展中,长三角地区应该首先协调发展,互通、互联、互动、互利,进一步提升长三角都市圈的竞争力,在国家全面发展中不负重望,起到龙头作用。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长三角区域发展历史悠久,这里是中国经济发展最繁华的区域之一。按2003年的统计,现长三角都市圈16个城市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5.8%,却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占全国22%的财政收入,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28.4%。这一区域经济实力强劲,基础扎实,发展潜力雄厚,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和动力。据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关于2003年度中国200个城市竞争力排名,前10名中,长三角就占有6名,其中包括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南京、温州等城市。按照中国区域经济蓝皮书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认为只有产业和能力集聚到一定程度其辐射能力才能体现和实施。长三角都市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各城市在经济圈大背景下,以我国经济格局的演变为视野,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考虑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协作联动,加快长三角区域内部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融合,培育和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和优势。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有利因素很多,16个城市经济圈大部分聚集在长江和钱塘江的冲积平原上,这里交通发达,河网交叉,海岸线长,港口密集,高速公路成网,六竖三横的高速公路大部分建成通车,航空港多;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业条件优越,开发、开放较早,农业特产丰富;这里商品贸易发达,工业门类齐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城镇密度大,地级以上的城市占全国城市的7.25%,大专院校,研究所相对集中,技术开发力量较强;这里城市化水平较高,不仅有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南京和杭州等次一级的中心城市,更有发展迅速的中小城市群;这里观念较新,创业能力较强,创立了改革开放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这里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185.9亿美元,占全国的35.27%……这一切昭示了长三角经济发展有利的基础。
  在分析了前进的动力的时候,不能忽略了差距的作用。长三角在全国范围内是领先的,但与发达的国家相比较,差距也比较明显。从整体来讲,长三角的行政区之间,市场体系中各种要素的融通还不尽人意,港口、交通、卫生、文化、科研等设施还基本上是以行政区体系而设置的,产业结构重复,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严重,水域等生态环境的治理还有待加强协调,公益性设施的对接还比较缓慢……这一切也的确制约了经济向纵深发展。实际上,长三角城市依然是发展中的城市,与国际同类城市的标准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以上海为例, 2002年上海市GDP仅全国的5.3%,而伦敦等国际大都市一般都在15%以上;2002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0.95%,就业构成中第三产业比重约为43.71%,而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都市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都超过70%。上海外资银行入驻较少,除证券交易所运行速度和容量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名列前茅外,证券市场规模、国际化水平及监管制度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长三角区域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长三角地区行政区域经济的状态相当明显,基本上形成了以省市为基础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体系。地区之间的条块分割、不良竞争协调难度较大。区域内的分工合作有待加强,各生产要素的流通有待优化,资源配置有待协调,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不明确,产业结构存在严重趋同现象,主要城市的十五规划中信息、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趋同状况进一步加剧,大部分城市的产业结构特色不明显,城市之间的同一层次上的重复建设现象突出,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另外,在区域环境治理方面等基本建设的协调方面、资质的互认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协调。
  总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机遇难得,前景广阔。当然,目前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应当抓住机遇,制定规划,着眼长远,建立和完善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互通、 互联、互动,使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率先发展起来,带动其他区域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大力扶持区域经济建设中的中间组织
  发展区域经济,中间组织必不可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呼唤着中间组织。在国家中介建设落实年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的基础上,在加入WTO的背景下,中间组织任重而道远。扶持中间组织是克服行政区经济结构的缺陷的重要举措,它将弥补行政行为和封闭的民间行为的不足,在建立市场体制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现行行政性经济运行的组织资源模式主要表现为两极并行:一极是高度集权的行政组织,其主要形式是行政组织行为,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投资规模、经营形式等。另一极是分散的亲情组织,通过亲属、老乡、同学、同事等关系维系,这种关系很传统,是一个封闭的组织系统,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具有很明显的局限性。两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在有组织的市场经济的模式下,非常需要介于政府和亲情之间的中间组织,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运行中的中间组织是发育市场,架设行政与企业(特加是民营企业)之间的桥梁,以中间服务的姿态广泛连接产学研等社会经济关系的服务组织。它既是政府工作的延伸,是总体规划的落实者,又按自身的规律,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以市场游戏规则,渗透到各个领域与系统。其作用非政府组织和亲情组织所能替代,其方式方法与政府和亲情组织不同。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种组织应该在政府推动下,实行市场操作;区分公益性为主和营利性为主,实行分类指导。
  长三角区域发育中间组织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必然性。这里区域联系紧密,物产、资源、工业结构相似;人文环境相近,在国家区域发展规划中,负有共同的使命。国家对长三角的期望是先富带后富,承担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向国内其他城市发散成熟技术(双辐射)的作用。这一区域自然、人文、经济、使命等相似性把长三角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长远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中间组织大有用武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中间组织实际上已经开始建立和发挥作用。两省一市都有一批这样的组织,他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辛勤的工作着。只不过在以行政区经济为主的背景下,这项工作较困难而已。应该说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等就是这一类组织。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成立于1983年,它的首要任务是组织本市和其他省市、大专院校、研究所、企业之间的技术协作交流。这就决定了这一组织工作的开放性,服务的广泛性,性质的中间性。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以改革的精神把项目、科技成果推向市场,特别是推向长三角地区;把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研究所的“星期天工程师”介绍给周围地区,以满足苏南乡镇企业和浙江民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长三角地区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城乡工业的提升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又根据发展的需要为长三角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招商、融资、选择项目。实践证明,这一类组织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大有作为。
  四、下气力构筑长三角科技服务的中间组织
  面对长三角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长三角区域中间组织也需要发展壮大,作为激发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服务中间组织更是如此。从可操作性着眼,长三角区域中间组织的建设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互利的前提下,互通、互联、互动。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真正的市场是没有行政界线的。如前所述,行政区域经济在一段时间内是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它的封闭性和政府过多过深的干预企业,又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不相符的。所以我们要以长远的利益为重,从大局出发,拆除行政篱笆,在共同的利益之下,互通、互联,互动。这对各地都有好处。从长三角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很有必要在信息、技术、项目、资金、政策、人才等各个方面加强合作,把各地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激活,发挥其整合的作用。而这些方面,长三角区域大规模的融通还是不够的。因此,要发挥中间组织的力量,力争做到规划协调,机构联盟,信息联网,交通(航空,水运,公路)联通,人才交流,技术与资本互动,区域产业集群,资源共享,全面联合起来,形成长三角全新的创新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互动,技术转移互动,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互动,资本与技术互动,风险投资、技术评估、专利服务等方面互动,在区域内强强联合,提升长三角区域竞争力。
  2、在行政性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性网络。
  中间组织有序的发育,需要统一规划,建立合理机制,形成纵横交错的服务网络。就目前而言,要以各省市政府部门扶持的骨干中间组织为基础,骨干之间形成跨行政区的联动,带动多层次,多元化中间机构有序的合作和竞争,使长三角区域内的科技服务遍地开花。
  按照目前的情况,各省市级政府成立的中间组织,应首先结成联盟,推选出牵头单位和负责人,组建省市内科技服务中间组织联盟。各省市中间组织的牵头单位再形成联盟,建立起例会制度、重大事项协调等制度,协调组织有利于各省市区域的创新活动。这一层次包括省市级各类中间组织,其作用是组织、协调、策划、服务,包括推动完成有关区域中间服务行业的法规,组织制定游戏规则等。第二层次为市县一级中间组织,这一层次既是独立的运行体,又是市县组织的骨干和龙头。他们承上启下,具有双向辐射、传导示范等作用。第三层次是大专院校、研究所、企业、行政基层组织、民营组织举办的各式各样的中间组织,包括亲情维系的服务组织。这一层次数量最多,门类最齐全,是活跃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无所不至的服务细胞,他们受市场规律的影响最明显,成功和失败机率最高。这些中间组织需要有日益完善的法规法律制约和第一、第二层次的协调引导。各层次的中间组织都设有不同的门类,如咨询业、风险投资业,技术经纪业、评估业等。不同层次、门类之间,都可以互通、互联、互动,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
  3、在协调发展的目标下,建立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
  在建立行政区域创新体系过程中,各行政区域都建立了若干服务平台,但真正形成区域内的平台还不多。因此,长三角区域的互通,互联,互动应该有资源共享的各种有效的服务平台。由易而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完善,做大做强。目前,较为成熟的平台,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有些已经开始在做了)。
  ——技术与资本协作平台。区域内定期举行技术与资本协作联系会,随时沟通科技成果、创业投资信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业投资机构提供投融资项目、资金募集、科学管理、退出等服务。经常举办各类创业投资展览会,为中小企业寻找合作伙伴,使此类活动由相关的中间组织联盟来承担。对行政区的项目服务也是这样。
  ——技术与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把江浙沪三地各具特色的技术交易信息、信息网络联接起来,互利互补,整合成长三角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在相关机构的协调下,用好项目数据库,向普通用户提供本地的技术项目资讯,提供相应的服务功能,为三地的技术成果产业化服务。
  ——技术经纪人合作平台。区域内技术经纪人业务联动,资质互认,统一培训大纲和教材,鼓励和支持认定的技术经纪人异地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其经纪人的作用,逐步规范技术经纪人市场。
  ——科技人才开发交流平台。把各地的人才培养、开发、使用、交流有序地联动,相互为中小企业和其他用户招募有用的人才,使各类人才,用得其所,发挥作用。通过共同的努力使长三角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人才高地。
  4、在互利共赢的机制下,优化协调合作环境。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营造适合于经济一体化的良好环境非常重要。要建立市场体制运行的机制,注意发挥中间组织的作用。政府在改革中要逐步弱化指挥经济的职能,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把主要的职责用在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上,而把原来直接指挥的部分功能下放到适合的中间组织履行。有专家建议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主要是两条:一是这里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怎样,二是社会安定和服务质量得怎样,而主要不在于争取投资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上,从而使政府能够公正地推动中间组织在经济大潮里中流击水,公平竞争,谋求发展。计划经济时期缺少中间组织的教训和中间组织运行中缺少法律法规的痛苦,应当引起重视,努力去克服。
  要创造普惠的、非歧视的均等机会,鼓励中间组织跨地域开展业务。地方法规和政策应该一视同仁。要逐步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物流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等,在区域内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吸引外地技术交易、风险投资、资产评估、人才交流等各种中间组织参与本地各种生产要素的重组和运转,同时,让他们在这些活动当中得到满意的收益。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他为我用,我为他用,做到互利共赢。任何地方保护主义的做法实际上有意无意地阻隔了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于人于已都是一种损失。国家在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候,也应该打破行政化的传统,适宜区域发展的则安排区域来做,适合行政发展则由行政来安排。这样,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的大局。

  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 姜玉峰



来源地址:http://www.1525.sh.cn/1525/lw/ll_3.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