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国50多年以来,针对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郊区水利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围绕农业现代化开展了有关郊区水利现代化的研究与探索,随着郊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化,郊区水利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正逐步向水利现代化发展。
一、前几年上海郊区水利进展情况
上海郊区的水利建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50年代至60年代末,为农田水利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即基本上实现能灌能排,可概括为温饱型水利。第二阶段是70年代至90年代初,为农村水利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为整个郊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即基本形成了防洪挡潮、分片治理、田间排灌等三大工程体系,实现了挡得住、排得出、灌得上、配套齐,可概括为小康型水利或发展型水利。第三阶段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为郊区水利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城乡一体化的、以人为本的全方位综合性服务,由工程型水利向资源环境型水利转变、由传统型水利向现代化水利转变的过渡期或转型期水利,可概括为资源环境型水利。
纵观上海郊区水利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为郊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水利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标准、高起点地开展以“改善水环境,防洪除涝、节水灌溉”为重点的郊区水利建设,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郊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增强上海郊区综合实力做出了新的贡献。主要的做法与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规划,目标任务明确
在郊区水利建设中,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分析上海郊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郊区水利发展的新战略、新思路、新规划,结合郊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重新调整、修编乡镇(区域)的水利规划;同时,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年度实施计划。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的要求,加强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和技术储备工作,先后完成了夹塘地区水系整治总体规划、崇明引水排涝水系调整规划和崇明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规划等多项重大规划,为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2突出工作重点,投入力度加大
我市的郊区水利建设紧紧围绕改善郊区水环境、提高防洪除涝能力、加强节水设施建设三个重点,组织实施了郊区河道疏浚整治;打通水系、促进区域发展的夹塘地区水系整治;提高防汛减灾能力为主的低洼圩区达标建设;以及提高科技含量、保障农业结构调整的现代农田水利示范区建设等工程。在市级投入每年均有增长的同时,各区县、乡镇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快郊区水利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和新办法,也相应加大投入力度,为加快郊区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3注重工程实效,强化质量管理
在建设过程中,各级水利部门把质量管理贯穿于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等每一个环节,严格实行施工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完善质量安全管理网络。市水务局作为全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加强检查督促,专门成立了郊区水利建设专项工程验收考核小组,购买了专门的检测设备和仪器对各区县的工程项目进行抽查复测,保证了工程质量。
4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
根据江总书记“沿海发达地区争取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示精神,我们积极开展了现代化郊区水利指标体系研究,着力研究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抗御渍、涝、旱的标准,工程设施的优化设计标准,工程调度运行标准,农田水利与农业技术、农机作业等相互配套标准,工程管理自动化、信息管理技术标准等,提高郊区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科技含量。此外,根据上海郊区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认真贯彻科技兴水的战略方针,大力开展科研工作,积极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在部分区县进行试点,建成了灌溉自动化系统,圩区群泵群闸自动化测控系统等。提高了管理水平。还从建设现代化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处理好农业增效和水环境保护的关系出发,开展了污水资源化、农田排水过程中肥流失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等多项课题。这些工作,必将有力地推动郊区水利现代化建设。
二、上海郊区水利面临的新形势
郊区水利事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处在治水观念大转变、治水思路大调整的重要时期,正处在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前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给郊区水利发展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
一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郊区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标准。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当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上海农业发展的定位是“立足长江三角洲,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在这一进程中,郊区水利始终处于基础地位,起着重要的保障支撑作用,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郊区水利现代化,就必须提高防御洪涝灾害的水利建设标准。
二是郊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要求郊区水利建设拓展新的空间。根据黄菊书记提出的“中心城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实力水平”的要求,本市将加快郊区城镇集聚和辐射的功能,使郊区在未来的10年中,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一个典型示范区。这就要求我们郊区水利建设要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为郊区城市化建设提供必要保障。
三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规则对郊区水利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加快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新的生机。但是,国际农业品的大举进攻,必然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大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WTO规则限制直接对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实行价格补贴,推行“绿箱政策”,必须大力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为此,今后的郊区水利建设要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为种源农业、创汇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不断推进对郊区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15年中上海将通过5个3年行动计划分步实施建成生态城市的目标,广大市民对生态环境,特别是对河道水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在郊区需要形成多层次、多景观、多功效的生态平衡系统,这就要求郊区水利建设将水环境治理放在突出位置,围绕水资源保护,加大河道水环境的整治力度。
经过多年的建设,上海郊区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针对新的情况、新的形势,按照“中心城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经济实力水平”的要求,郊区水利还存在着防洪除涝能力依然比较脆弱;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水利科技含量较低,管理手段落后;配套政策法规相对滞后等问题,必须尽快加以解决,实现新的跨越式大发展。
三、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设想
(一)明确基本思路
贯彻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安民兴邦”指示,紧紧围绕建设都市型农业和郊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以生态、科技、效益为中心,立足“五个服务”,力争到2010年基本形成“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保障型、生态型、景观型、节水型”四型并重;“防洪标准化、引排分流化、灌溉节水化、河网达标化、农田园田化、施工机械化、管理自动化、经营集约化”八化齐全的大都市郊区水利新格局。
(二)确保工作重点,树立三个理念
针对郊区水利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郊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确定郊区水利建设的重点。东部地区要为浦东开发、深水港建设提供水利基础保障,重点抓好夹塘地区水系综合整治;西部地区要为郊区旅游业发展、重要工业开发区、现代农业园区夯实水利基础,重点抓好以圩区防洪除涝达标工程为主的低洼地治理;北部地区要为安亭汽车城、吴淞工业区等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重点抓好河道整治和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南部地区要为化学工业区开发提供水资源条件,重点抓好出海闸及相关河道整治配套;海岛地区要结合崇明综合开发和保护总体规划,按照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整体联动开发的要求,重点抓好崇明岛水系调整和引水排涝工程建设;近郊地区要为优化城市整体发展环境,重点抓好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河道综合治理。树立三个理念,即:树立大郊区、大发展、大水利的理念;树立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的理念;树立重配置、重节约、重保护的理念。
(三)实现七个转变
根据上海郊区水利面临的新形势,当务之急,郊区水利的发展要注重基础性、适应性和通用性,要实现以下七个转变:一是要从培养典型为主,转变到在面上推广成功典型为主;二是要为单一产业、产品服务为主,转变到为综合经济服务为主;三是要从以工程建设为主,转变到加强管理、努力完善,发挥工程设施效益为主;四是要从建设发挥局部效益的代表性工程为主,转变到建设发挥普遍效益的基础性设施为主;五是从以政府行为为主,转变到政府引导、指导农民自愿自主建设为主;六是要从以形态、形象为主,转变到以内涵、实质为主;七是要从以社会效益为主,转变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四)立足五个服务,明确三个取向立足五个服务:一是为建设郊区防洪除涝保障体系服务;二是为郊区城市化服务;三是为郊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四是为郊区水环境治理服务;五是为郊区旅游事业发展服务。
明确三个取向。一是目标取向:努力实现两个增强。针对建设中的某些形式主义和工程效益未充分发挥的问题,强调增强水利建设的整体效应,建设应当整体性、系统性和分阶段性实施,从培育典型转变为积极推广典型,从段到线,从点到面形成整体形象和靓点。针对水利设施老化、管理工作薄弱、抗灾能力脆弱的问题,强调增强除害兴利的综合实力,按照规划有重点地逐步提高郊区防洪除涝抗旱能力。
二是价值取向:努力实现两个优化。 优化投资体制,针对郊区水利建设为多目的开发服务(即五个服务)的要求,在投入方式上应当强调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包括中央地方政府、开发商、农业企业和农民。优化投入机制,针对郊区水利建设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农民自主建设为主的特征,国家财力支持应当是补助性、扶持性、引导性的。当前特别要注重引导,需要市财力重点扶持和倾的主要有五个方面:(1)水利前期工作;(2)采用常规技术和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水利技术含量的;(3)提高整个地区防洪除涝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符合安全、可靠、经济要求,以生态型为主的;(4)夹塘、西部、崇明等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应当区别于一般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和倾斜;(5)符合四型八化目标、农民自主兴办、地方建设积极性高、配套资金及时到位、长效管理措施扎实有成效的。
三是行为取向:努力实现两个有利于。有利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水利队伍的稳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四、主要措施
1搞好各项规划,切实加强各项前期工作
根据水利部关于农村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加快上海郊区水利现代化发展战略框架和指标体系的研究,在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中,要根据上海郊区的特点,重视河道整治、防洪、除涝、灌溉、水质、生态、抗灾、防污及资源保护等指标的定量化、模型化研究,明确初级、中级、高级的分阶段目标。以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按照《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5年发展规划》,以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郊区水利现代化为目标,以“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指导,结合郊区乡镇区划调整的实际,修订新的水利规划,规划要充分考虑水利、供水、排水的统筹兼顾,符合综合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要求。以规划为龙头,编制分步实施计划,要严格执行郊区水利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初步设计审批制度,搞好项目储备,建立项目库,逐步规范各项前期工作。
2提高科技含量,依靠科技兴水
要研究加快郊区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机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农村水利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型,跟踪世界科技发展趋势,逐步用现代科技武装水利,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引入郊区水利建设与管理中。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水利新技术,如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各种微喷灌技术、低洼地渍害综合治理技术、田间适宜水分调控技术、田间排水系统优化控制调度技术、河道机械化疏浚技术、激光平地技术、水土保持中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技术、雨水收集系统技术等,加强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研究,引用“3S”技术建立田间墒情监测系统和农田灌溉决策支持系统,开展精准农业和精确灌溉技术的实验和示范。
3强化管理,提高郊区水利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郊区水利建设资金不断增长,必须进一步规范水利建设市场。郊区水利建设项目的管理按基建程序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的需要,也是郊区水利自身发展的需要,项目管理要实行政府采购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以及质量监督、审价等。在抓好规范化建设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工程管理,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特别是在水环境治理、水资源的配置方面,要重视郊区水利工程设施的调度运行,引清挡污,把水调活,充分发挥水利除害兴利的综合效益。
4实现机制创新,加大对郊区水利的投入力度
增加资金投入是搞好郊区水利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按照国务院、市政府关于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的政策规定,按照上海郊区“三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原则,根据工程的不同性质,实行分级负责的筹集水利资金制度,确保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同时要积极落实工程设施的折旧费、大修理费、维修费等经费。还要研究国家财力(公共财政)投入的合理性,研究投资边际效益递减问题,以保障公共财力投入的有效性。要进一步深化郊区水利投资机制的改革,充分调动社会投入水利、开发水利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市、区县、乡镇、村、农民和社会个人五个轮子一起转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郊区水利投资体系。
5改善人才结构
目前,上海从事郊区水利工作的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主要偏重于行政管理和水利工程技术,另外,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必须有规模的引进资源、环境、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资产经营管理、决策分析、计算机开发管理以及法律等诸方面的人才和若干复合型人才。要采取引进和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广纳贤才,扶持青年,从而改善人才结构,适应现代化水利建设的需要。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