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动机,这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发展的方向。高校是科学研究和引领技术创新的主要阵地。改革开发20多年来,尽管我国的经济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以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占的比例很小,而更多的是以牺牲资源、市场和环境来驱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其主要原因除了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不强外,全民对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滞后规律普遍缺乏耐受力,很多企业和企业家基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更是如此。
如何加快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现阶段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是如何在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人才的互动机制,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有效链接。
一、现阶段我国企业获取技术成果的主要路径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竞争的市场化,愈来愈多的企业家已经认识到技术创新的核心推动作用,但由于企业所有制的差异、企业大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企业所处行业的差异,以及企业经营者对自主创新理念的差异,企业技术成果获得的主要路径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1、有经济实力和经营者有自主技术创新理念的企业
尽管目前我国这样的企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但已经显现了巨大的生命力,这些企业已经初步建成了技术创新团队。由于企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者对自主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他们不仅在硬件建设上大量的投入,其研究开发的装备远优于国内同行的高校和研究院所,且制定了一些列足以吸引优秀技术创新人才的加盟,这些人才的学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绝对不比“长江学者”和“百人计划”差。由这样的硬件和软件组成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就某一专业化领域的研发规模和水平已经达到和超过了国内任何一家研究院所和大学的水平。因此,这些企业获取技术成果的主要途径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研发中心,但也不失时机地在国内外受让一些具有产业化潜力的项目。这些企业具有明确的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并强有力地推进。
但是,有些企业尽管同样具备有经济实力和经营者有自主技术创新理念,但由于或是在吸引技术创新人才的制度上存在某些缺陷,或是企业内部价值观的差异,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技术创新团队。因此,尽管这些企业的硬件建设堪称一流,但由于没有能够吸引一流的技术创新人才和团队,自主技术创新的成果还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发展。他们获取技术成果的路径与第二种企业相似。另外,尽管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的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但毕竟缺乏像高校那样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渗透方面的实力。
2、有经济实力但经营者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理念的企业
这样的企业可能目前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些企业近年来的发展较快,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经营者也认识到自主技术创新是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但他们认为目前还不是核心动力,因为资源和市场仍然是使企业获利的主要推动力。在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很多活生生的事例使他们感到:以高额研发投入获得的技术创新成果难以在市场中获得补偿。事实也是这样:一方面,由于我们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毕竟有限,研发团队建立的时间也不长水平也不是很高,因此也难以获得既有独占性又有巨大市场认可度的技术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也没有启动实质性地鼓励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和应用的相关政策。因此,这些企业以受让国内外的技术成果作为主要的路径。在这些企业中,尽管还没有形成自主技术创新的团队,但他们具备一支较强的吸收、消化和实现产业化的技术队伍。
近年来,有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国有企业也逐渐开始重视自主技术创新队伍的建设,但由于出资人形式的到位和实质上的缺位,以及经营者聘任的不确定性和考核体系的短期性,在技术创新中心的硬件投入和团队建设方面都有所欠缺。
3、目前经济实力较弱规模较小但经营者具有自主技术创新理念的企业
这是以近年来“海归”创办的企业为代表,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往往是原来某一专业领域技术创新团队的带头人,他们在祖国开放环境的吸引下,将自己拥有的“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这些企业经营者耳闻目睹了国外公司成功发展的轨迹:研发对企业发展的核心推动作用。他们试图在国内实现外国大公司成功的梦想,他们拥有专业化的技术创新背景,他们也很想发展他们的技术创新优势,但他们是企业,需要将自己的精力首先投放在产业化和市场运作上。因此,这些企业大都还停留在“小打小闹”上,这样的技术创新人才更多的是在向“小老板式”的企业家转化。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比较有特色,是“自产自销”的。
4、经济实力薄弱经营者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理念的企业
目前我国这样的企业还为数不少。这样的企业如果不改变现状,必将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这样的企业目前既没有自主的技术创新成果,也没有能力受让国内外的技术创新成果。就我国的医药(医疗)企业而言,全国超过6000家,但目前约有40%左右的市场被国外商品或“三资”企业的产品所占有。全国三分之一的企业亏损,三分之一的企业持平,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微利。
二、现阶段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外,我国现阶段有三支的技术创新力量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原来附属于国家各部委和各省的应用性专业化研究院所,他们的成果转化率很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是支撑我国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支力量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但是,尽管在5年前这400所左右的研究院所已经转制为企业,这些院所或是进入相关行业的企业集团、或是自身独立成为企业、或是成为某一企业的控股研发中心,其中有16个院所进入国务院国资委;虽然很多院所仍然承担着技术创新的功能,但大都步履维艰,因为原来由国家承担的技术创新的风险,现在绝大部分由院所自己承担(尽管有些院所还在享受着国家的贴补政策和企业免税政策)。因此,这些院所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所下降,不少院所已经逐渐失去原来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优势。
二是各科学院(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所属的研究院所,这是我们国家承担知识创新的主要力量。他们在实现知识创新的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人员承担着应用基础的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任务。在这些研究院所积淀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他们那里拥有大量潜在的产业化项目。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为我国提供了大量工农业和军事工业的产业化项目。特别是在国家“十一五”期间,将制定引导科学院进行有关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产业化项目研究的政策和加大对这些项目的投入。
三是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类院校。这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技术创新基地和成果辐射源。它的技术创新优势表现为:1)人才优势;2)学科综合优势;3)学研结合优势;4)国家支撑优势等。因此,就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受让的技术成果而言,绝大部分来源于高等院校。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角色至关重要,但在其合作过程中较为严重地存在着四种隔离:
1、目标隔离: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体系、课题研究基本上是以专业为主线组织研究开发,与企业所需要的以产品为主线的技术需求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和偏差。研发体系中以成果、知识为导向,而不是以商品、市场为导向。 特别是大学的大多数教授们缺乏对本研究领域的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教授们本身缺乏产业化项目研究开发的功底,又加上高校的考核体系,以促使很多技术创新项目的研究也以发表论文为主,实现产业化为副的奇怪局面。
2、人员隔离:
高校与企业的研发人员分属不同的法人单位,形成各自独立的科研梯队,即使是相同或相关的科研项目,也很难进行真正的联合,特别是难以在项目前期进行有效联合。造成人员隔离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缺乏信任感:企业对高校研究项目是否能够产业化,产业化后是否有市场经常持怀疑态度,另外对高校的成果是否“一女多嫁”能否拥有独专权不放心;高校则担心企业人员的介入是否在获取技术秘密后不履行合同契约。
3、 经费隔离:
我国研究开发经费的控制主体是政府,企业和高校的技改和攻关项目的经费大都来自不同的政府部门,各自独立使用,很难进行整合。尽管目前国家“863”等项目的资助方式一定要有企业参与,但一方面经费往往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往往是“分成使用”。企业不愿把更多的钱投向高校进行“契而不舍”的研究。
4、成果隔离:
由于高校游离于企业之外,来自企业的科研任务少,成果转化难,共性技术、战略性高技术、关键技术创新不够。相当多的科技成果在实验室诞生后,只是在各种级别的鉴定会上作展品。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企业的积极性外,更多的原因是承担这些项目的教授们缺乏将实验室成果推广实现产业化的勇气和能力,另外一个原因是学校的考核体系阻遏了教授们的积极性。产业化成果的考核不应以发表论文来决定,也不应以课题组创收多少论“英雄”,而是以所开发的成果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为标准。
三、企业与高校在技术创新人才方面互动机制的对策建议
如何有效地发挥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优势,其关键是如何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企业与高校在技术创新人才的有效互动是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因素。根据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对如何建立企业与高校技术创新人才方面的互动机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企业——高校为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中心,促进企业与高校技术创新人才的互动
对于很多大中型企业,尽管目前大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中心,其中不少也已经成为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但其人才和学科等综合优势都还无法与高校媲美。因此,一方面企业依靠自身技术中心的成果难以满足自身企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又由于选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非“度身定制”,企业难以受让,或是由于研究人员对企业中试放大能力的缺陷而使成果转化的成本过高。
通过建立企业——高校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中心,能够解决上面的问题。这样的企业已经拥有相当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且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对于一些专业跨度比较大的大型企业可以在全国有关高校选择相关的实验室组建以企业为核心高校为卫星式的技术创新中心。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每一个卫星中心的研发任务必须是围绕企业发展方向的课题,由企业和各卫星中心科研人员提出论证后,由理事会决定后组织实施。为了产学研的有效链接,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应该在源头介入到卫星中心的课题研发中,卫星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应尽早和及时地到企业中心转移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并根据项目产业化的具体要求,及时调整研发路线或方向。同样,对于那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可以选择一家或两家高校的有关实验室建立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中心。
政府对于这样的技术中心应该在物质上帮助企业承担一部分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在精神上给予鼓励,以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技术中心。企业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所有失败的投入风险,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高校科研人员必须心无旁骛地实施理事会决定的科研项目,彻底改变高校目前实行的“专题组”承包制的管理模式。对于那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而最终不能实施产业化的项目成果,其处置权归企业所有。在项目实施中形成的知识产权企业拥有独家使用权。
2、建立俱乐部制的技术创新中心,促进企业与高校技术创新人才的互动
与上面的机制相对应,对于高校在某一领域实力较强的专业,可以招募成立俱乐部制的技术创新中心,改变以往单纯由政府在大学组建技术中心或工程中心的模式,可以选择行业内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且勇于创新的企业,组成“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基地(产学研):在经费上以企业投入为主,国家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但更重要的是给予政策扶持;在人员结构上企业人员早期介入,并在研究过程中帮助企业培养人才;在选题上以企业出题为主,或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选题;在管理上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区别大学的一般考核体系:产学研基地以出成果出专利出技术出产品为主,出论文为副。
管理体制基本同上,理事会为决策机构。风险投入与成果回报相一致。
3、鼓励高校优秀技术创新人才和团队进入或组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尽管目前国家已经在不少企业建立了技术创新中心或工程中心,但人才匮乏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矛盾。国家应该采取政策鼓励优秀人才进入企业,高校和中科院系统有“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和“特聘教授”等,在企业的技术中心中也应该设立相应的“职位”,以吸引优秀科研人才流向企业。 并且,对于这些优秀人才允许他们仍然保留在学校的身份,如,仍然可以招收研究生、参加学校的学术活动和申请有关的项目。充分发挥这些优秀人才在企业和高校的“两栖”作用。
我国已经在不少企业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这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注入了活力。事实上,目前活跃在高校和院所科研一线的主要力量是大量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很多研究生的研究经费、研究课题和研究条件都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但另一方面,有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虽然他们在经费、课题来源和设备条件上都具有相当的优势,但由于缺少学科带头人和科研梯队,很难开展技术含量高的科技项目,大量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极低。因此,建议政府鼓励大学和院所的专家教授,在具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技术中心工作和挂职,并将自己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结合企业的项目进行研究,以加强企业的研发力量,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4、政府鼓励和引导企业将经费投向高校技术创新性人才
目前国家资助的科研经费大多以评审项目为依据,能否在高校设立技术创新人才基金。基金由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项目可由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提出,也可有研究人员提出,资助力度要大周期要长。政府不要有太多的检查和汇报,学校不要给予太多的考核指标,但企业一定要参与管理,研究人员要主动向企业汇报,并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调整研究方向。研究人员在科研经费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要心无旁骛地去做。千万不要今天为国家“973”项目疲于奔命,明天为“863”项目到处游说,后天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写标书。不要太在乎那些带有“桂冠”的项目,技术创新的项目最终是市场说话,要相信市场是公平的。
陈代杰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