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上海大学生每年有10万余人次参与勤工助学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30/2010 13:19:49
  三年的勤工助学经历,让从黑龙江来沪求学的臧广纯变了许多。在生人面前原本连话都不太敢讲的他,如今已经能自信地在学弟学妹面前侃侃而谈;从小到大连班干部都没当过的他,如今“管”着华东理工大学后勤集团学生超市、报亭、文印中心等17个经营实体。
  记者走访沪上高校的部分勤工助学点,发现这里已经成为高校育人的一个全新课堂。在这里,大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经济财富,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
  农家孩子当上副总
  来自黑龙江农村的臧广纯,四年前曾经考入外省市某高校。因为负担不起学费,最终放弃了学业。一年后,他再次参加高考,考进华东理工大学材料专业,通过助学贷款解决了学费。课余,他就在学校勤工助学中心找了一个售报亭的工作。
  过去从没卖过东西的他,在卖报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招呼顾客、如何记账,渐渐胆量大了,人也更有自信。因为表现出色,2个月后就当上了主管,大一下半学年就竞聘上了报亭副经理。
  “勤工助学的收入,已经可以抵得上我的生活费。”小臧说。大三到了徐汇校区,小臧又当上了后勤集团的副总,每天管理超市、报亭、文印中心等,还要与各部门经理沟通,俨然是一个“职业经理人”。
  华东理工大学勤工助学中心的徐美华老师见证着臧广纯点点滴滴的成长。“最初来报名的时候,他连门都不敢进,现在他不仅自信、自立、自强,还具备了良好的综合能力。勤工助学已由单一的‘帮困助学’功能,拓展到‘素质育人’、‘就业指导’等方面。”
  在送报中锻炼能力
  2006年3月,新民晚报校园版“飞”进沪上高校校园后,大学生送报员成为勤工助学的新岗位。上海海洋大学机械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潘海,干了三年的送报工作,既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费,又锻炼了能力。
  “每天晚上6时,开始分拣报纸,各送报员再分送到各个寝室。有《新民晚报》《文汇报》,有时还有校报。每一周,还要将废旧报纸从各个寝室回收过来。”潘海说,送报是个锻炼人的工作,很辛苦,但是心里觉得踏实。他靠送报及家教的收入,已经无需家里提供生活费。而且,送报要与人打交道,锻炼了社交能力。现在,当上送报队队长的潘海,还要负责分派任务、管理收支等。
  市教委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仅2008年一年,上海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有10万余人次,大学生从此方面获得报酬金额约1亿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情况。调查同时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勤工助学对提升自己综合素质有帮助,主要体现在,“使我更自立自强”“帮助我锻炼了能力”“让我体会到赚钱的辛苦”“学会尊重别人”“懂得了团结、互助与合作”。
  自立后不忘记助人
  勤工助学,不仅让大学生自立自强,更让他们学会助人。
  复旦大学勤工助学中心自1986年起设立了以倡导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为主题的“光华自立奖”,至今已经持续举办了二十三届。二十一届奖得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05级本科生傅锡洪,因为先天的视力残疾,上课的时候,即使坐在第一排,他也看不清楚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但是,小傅不放弃学业,连续三年都拿到了奖学金,给家里减轻了负担。
  正因为深切地体会过人在困境中的无助,并且得到了他人非常多的帮助,所以傅锡洪才更懂得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把手伸出。大一时,他就加入了复旦学院助学成长之家,还带领300多名同学负责书院楼“学而时习斋”的管理工作,组织支教、回收废旧报纸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并成为团队中前往敬老院参加志愿者服务次数最多的人。

来源地址: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serobject21ai421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