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目标细到百分比或小数点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28/2010 11:13:00
  据新华社消息,温家宝总理日前主持召开沪苏浙三省市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他说,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近国务院批复了长三角地区的区域规划,要抓住有利时机,把解决中长期问题、实施区域规划与制定“十二五”规划有机地衔接起来,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作为“指导长三角地区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依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不仅从宏观上确立了长三角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而且从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产业发展与布局、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等事关长三角科学发展的各个方面条分缕析,量化指标,极具指导性和约束性。实现《规划》所确立的宏伟目标,任重而道远。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全文披露,其中诸多方面在阐述其发展目标时,细到百分比或小数点。记者日前就《规划》中的关键部分进行采访,发现苏浙两省相关部门的同志“坐不住了”,他们纷纷对照规划目标,分析现状与差距,确立思路与对策,坚定固有举措或谋划新动作。或许,对准目标找差距,而后奋发图强,是当下长三角坚定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中心
  【目标】《规划》将长三角定位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未来将“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规划》将目标分解为两个阶段:到2015年,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48%(核心区50%);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比重达到53%(核心区55%)。
  【现状与差距】正如《规划》指出:当前长三角“产业层次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水平和服务功能有待提升”。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的《2009年度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2008年,核心区16个城市现代服务业比重为43.24%;另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2010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2009年25个城市中,只有上海和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分别为59.4%、51.3%。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黄勇告诉记者,2009年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
  【思路与举措】记者采访获悉,《规划》确立的目标,让绝大多数长三角城市都感觉“压力很大”,但同时“动力很足”。以南京为例,今年6月7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服务业大会,部署全市服务产业、服务经济发展目标任务。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透露,在该市经济总量中,服务业比重已经稳定在50%以上。朱善璐表示,与一般城市相比,南京发展服务业要体现“高、大、特、快”的要求。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黄勇说,该省今年要培育100家左右服务业的重点企业,建设30个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努力做大服务业总量,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这30个集聚区中,杭州将占到20%-30%。另外,浙江省继去年出台全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全年确定159个服务业投资项目之后,今年又安排了184个项目(包括去年续建项目)。
  关键词:创新型区域
  【目标】《规划》将长三角定位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未来将“以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率先在全国建成创新型区域”。
  《规划》明确,在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方面,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到2015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要达到85%以上;要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到2015年,规划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300个左右,创业投融资规模突破1000亿元。
  《规划》提出,到2015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核心区3%);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现状与差距】《规划》直陈:当前长三角“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国际竞争力尚需提高”。
  R&D经费占GDP比值一直是国际组织对各国科技发展水平评判的主要指标之一。江苏省科技厅厅长朱克江介绍,2008年,江苏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580.9亿元,比上年增加150.7亿元,增幅为35%,首次超过北京跃居全国第一。200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7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保持每年0.1个百分点的增速;企业主体性资金投入达58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3%。“但是,这显然与《规划》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朱克江说。
  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省各城市R&D水平目前参差不齐。去年,宁波北仑R&D投入首度跃上1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3%,位居全国前列,达到目标问题不大;根据《温州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该市计划到2011年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80亿元以上,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左右。“这显然距2015年达到2.5%的目标差距甚远。”
  【思路与举措】目前,长三角各城市先后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目标。仍以南京为例,今年3月22日,该市出台了《南京市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行动计划》,除了亮出20条扶持新政策,还明确了未来3年内,南京将引进100名海内外领军人才、建设12个区域性创新平台、每年建设300—500套人才公寓等目标。
  关键词:城镇发展
  【目标】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城镇化水平达到67%(核心区70%左右),同时调控城镇人口规模,适度扩大小城镇人口规模,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差距与对策】看江苏,目前苏北城镇化率普遍不足50%,因此眼下,苏北正将主要精力放在做大中心县城上,加速人口、项目、物流、资金向城市集聚,为工业化崛起创造条件。如农业大县沭阳,去年签约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7个。沭阳县县委书记蒋建明介绍,大项目一开,小城镇“海绵效应”很快显现,3万在外务工者“凤还巢”,还有3万多农民进县城买房定居;在苏南,城镇化率已普遍在70%左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此前提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提升中心镇区的功能、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加快“产城融合”,促进产业转型。譬如,江阴将今年定为“新兴产业培育年”,目标用4年时间,重点打造低碳、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等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
  再看浙江,到去年年底,浙江城镇化水平已达57.6%,去年,全省共有乡镇总数1180个,比1998年减少了三分之一多。目前,浙江正加快杭甬温三大中心城市建设,并支持嘉兴、绍兴、金华等区域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城镇化,产业为核,在浙江,产值1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区块有500多个,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量一半以上,因此,浙江还正在积极提升特色块状经济,为城镇化凝聚“向心力”。更值得一提的是,从1992年至今,浙江已陆续进行了五次强县扩权改革。去年6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强镇扩权改革的意见》,设立了乐清市柳市镇、永嘉县瓯北镇等五个试点强镇,将县级权力下放,以期为温州发展提供新动力。据悉,目前浙江其他城市也在跃跃欲试,绍兴准备选择若干镇试点培育“龙头镇”,宁波市也谋划为余姚泗门镇、奉化溪口镇等7个镇配备城市功能。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
  【目标】到2015年,全部淘汰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的落后生产能力,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8%,形成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100%由产生单位或交由资质单位无害化利用或处置的能力。
  【现状与差距】从目前来看,长三角部分城市在某些环保指标上已接近或超过标准。譬如,南京城市综合污水处理率已达87.5%,宁波则为78.92%。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厅长徐震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的最新数据显示,到去年底,浙江省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77.4%,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量已完成了“十一五”减排任务的90.4%,二氧化硫排放削减量完成了“十一五”减排任务的123%。去年,江苏省在GDP增长12.4%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3.1%和4.1%,呈现双下降趋势。
  【思路与举措】日前,江苏省又进一步提出目标,到2012年,全省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要进一步下降,重点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社会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比例提高到3%以上,到2012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8%,基本建成生态省。浙江方面,建设生态大省,贵在观念超前、体制创新。眼下,浙江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正在变革,GDP在浙江逐渐变轻变绿。在浙江日前出台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中,将对各有关设区市政府实施钱塘江流域、瓯江流域、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在进行项目指标完成情况现场核查时,若发现已完成项目运行不正常、规划停产项目擅自恢复生产、项目完成情况与自查报告不符等情况的,该项目考核得零分。此外,浙江还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建立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目前已出台多种形式的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县和海岛县的补助,让欠发达市、县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享受到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
  关键词:7大旅游带
  【目标】长三角联手推动形成“一核五城七带”的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以上海为核心,发展上海都市旅游,打造长三角地区旅游集散枢纽。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五城市为节点,培育和开发都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水上旅游等新型品牌。积极开发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上海—嘉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为主的滨海海韵渔情旅游带,以苏州—无锡—常州—湖州为主的环太湖水乡风情旅游带,以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为主的杭州湾历史文化旅游带,以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上海为主的长江风光旅游带,以杭州—嘉兴—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为主的古运河风情文化旅游带,以杭州—千岛湖—黄山为主的名山名水旅游带,以温州—丽水—金华—衢州为主的山水休闲旅游带。
  【现状与差距】在上海世博会召开之前,长三角的商务、会展旅游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国际会展业实践表明,会展旅游的经济效应中,旅游收入应占到全部收入的一半左右。而上海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吸引力不强,苏浙的旅游胜地又缺乏酒店、高素质服务人员等会展资源。要打造最具吸引力的会展旅游产品,必须将上海的会展资源与苏浙地区的文化资源、山水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富有魅力的会展旅游资源。上海世博会正好给了长三角携手合作的一次“大练兵”机会。世博论坛、长三角“友谊日”等活动的举办,更预示长三角旅游一体化正从局部的、零星的、松散型合作开始转向高层次的、全方位的、紧密型合作。
  在《规划》提出打造的7条旅游带中,以苏州—无锡—常州—湖州为主的环太湖水乡风情旅游带、以杭州—千岛湖—黄山为主的名山名水旅游带等,是目前已发展的较为成熟的线路。这与旅游带内主要城市的“大动作”分不开。比如,常州于2008年在长三角中最早取消了对外地旅游团“地接”等限制,主动“拆墙”为常州旅游带来了年均超过20%的游客增长。去年9月上海世博局公布世博游指定代理旅行社名单后不久,杭州就邀请全国19家世博游指定代理旅行社的负责人齐聚杭州,共同设计“世博—杭州”旅游产品。这样的“先下手为强”,为杭州带来的将是预计约14%的游客增量。
  【思路与举措】复旦大学旅游系教授顾晓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7大旅游带的形成,将有助于避免“千城一面”的发展模式,打造长三角不同的旅游品牌。
  盐城、丽水、连云港等与核心和节点城市相距较远的城市及其所涉及的旅游带,仍有待进一步发掘其潜力。目前这些城市也都已行动起来,希望在未来的长三角旅游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如盐城就提出要充分发挥湿地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东方湿地之都”旅游品牌。而地处偏远的浙南丽水,则打出了“秀山丽水·浙江绿谷·六江之源”的口号,争取打造“长三角最有影响的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这也正与《规划》中所提到的山水休闲旅游带不谋而合。(中国上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