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张征 中国经济时报
5月25日至27日,沈阳经济区政协论坛第六次会议在铁岭召开。在本次会议上,沈阳市政协主席刘雅琴作题为《围绕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沈阳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报告,在报告中,刘雅琴提到,将沈阳经济区打造成新型产业基地,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其目标体现在制造技术的先进性、产品的高附加值和市场的高占有率。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对实现这一目标具有突出作用。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重点发展的主导性产业,成为许多经济强省的支柱产业。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部分,沈阳经济区的传统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2007年沈阳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约为950亿元,占沈阳经济区服务业比重的3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差距更大。所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沈阳经济区服务业和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提高经济区参与国际国内分工的地位,培植动态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应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当前,沈阳经济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着良好机遇。一是中央、辽宁省以及区域内各市对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形成共识,并且具有明确的支持政策。二是沈阳经济区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例不断上升,作用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三是当前国家保增长、扩大投资的政策导向,使沈阳经济区装备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四是沈阳经济区在科技、教育、文化、信息、人才等许多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刘雅琴建议,第一,围绕发展产业集群,壮大生产性服务业。要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深入研究建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状况,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制定具有沈阳经济区特点、适应建立产业集群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与具体措施。要深化生产性服务领域各项改革,支持和鼓励发展信息、软件、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领域全面开放,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推进服务社会化、专业化,为加快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化提供良好服务。
把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活力。充分发挥东北地区核心城市群的优势和潜能,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总部、服务业企业和品牌;以实施品牌战略作为突破口,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落户经济区,带动提升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为主体的大型服务业企业。
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新兴业态的扶持。要把完善外部环境作为保障。用好用足国家、省和各市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形成鼓励新兴业态发展、吸引人才、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政策体系;加速建立与新型产业基地需求相结合的区域融资担保和创投基金网络体系;加速构建由公共服务合作平台组成的、功能完善的支撑合作体系。加快行业协会规范发展,切实发挥维护和保障行业内企业合法权益的作用,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完善沟通协调机制。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等咨询服务;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促进会展业的发展。
以区域协作为导向,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一体化发展。要充分发挥沈阳经济区城市群强大的吸纳、辐射功能和整体优势,搞好区域规划,突出行业重点,加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从促进各市间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角度,注意克服一城一地的局限,大幅度降低市场准入和管制门槛,积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资源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包括促进人才的低成本自由流动,促进服务企业跨区域多元化投资,更好地为新型产业基地发展服务,为沈阳经济区的腾飞插上有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