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直面灾难 中国收获启示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13/2009 10:30:00
  “5·12”,中国伤痛之日。汶川大地震之后这一年,是艰难而非凡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英雄的13亿人民直面灾难,与死神争夺生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中国勇气、中国力量、中国智慧震动也感动了世界。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实践,让我们收获了许多极其宝贵的启示。以人为本的宗旨、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尊重科学的理念、民族精神的升华,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我国将今年的5月12日定为第一个“防灾减灾日”,以此提醒人们居安思危,常存忧患之心,增强防灾意识,清醒地面对自然灾害的风险、威胁和挑战。 
  以人为本,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历程中,人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珍爱生命、保护人民的人文关怀精神。一年来,在灾后重建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在规划、施工、监管的全过程。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不论是制度设计还是规定的政策措施,都围绕着以人为本展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编制的第一原则就是以人为本。 
  得益于对口援建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通常要花费五年以上的灾区重建任务,可望在两年内基本完成。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又一生动体现。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举国动员,救援速度之快、效率之高震惊世界。这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抗灾方式,被称为“巨灾风险防范的中国范式”。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袁曙宏将此视为我国制度创新的一个经典范例。 
  2008年12月20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里,温家宝总理谈到汶川地震处理堰塞湖不得不向外国租用米-26直升机时说:“这很刺痛我的心”,“我们应该立志,让中国自己的直升机能够制造出来。”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实践,给人们上了尊重科学的一堂大课,使我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前进了一步。 
  震后一年间,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所蕴含的非凡力量一直在延续。 
  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艰难历程中,中国人民表现出的坚忍不拔、负重自强的民族品格,让世界为之动容。进入21世纪的地球,并未因人类的进步和繁荣而避免来自自然或社会领域的重大灾难。人类如何实现长久的生存与发展?从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而曲折的历史中生长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应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