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发挥厦门在海峡西岸的比较优势促进厦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4/09/2009 10:42:00

  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又好又快推动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增创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领先优势。厦门充分发挥枢纽口岸的辐射作用、扩大开放的桥梁作用、体制创新的示范作用、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对台工作的基地作用、统筹发展的表率作用,发挥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厦门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在海峡西岸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中发挥示范榜样作用,在海峡西岸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一、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势比较分析
  海峡西岸经济区辖闽、粤、赣、浙四省的21个城市。2007年,整个经济区土地面积28.2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27万人,实现生产总值17623.2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770.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48.2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1.5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111.71亿美元,其中出口784.5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6.23亿美元。
  厦门先天条件优越,地理位置好,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厦门地处台湾海峡南部西侧、九龙江入海口,背靠漳州、泉州平原。厦门整个海岸线蜿蜒曲折,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海峡性的天然良港,有史以来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厦门与宝岛台湾和金门岛隔海相望,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是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同时,厦门人文条件也得天独厚,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厦门经济特区,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综合竞争力优势,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拥有“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十佳人居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和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等殊荣。
  (一)城市综合竞争力强、效益好
  厦门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在2005、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市综合排名均位居国内城市第九名,近年来厦门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连续五年的增幅均保持在16%以上。2007年,厦门以占全省6.8%的常住人口和1.3%的土地,创造出占全省15%的生产总值、27.1%的财政收入和53.4%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3.6%,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5.7万元(折合7528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6%,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创造生产总值8822万元,均居海峡西岸经济区21个城市的首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同步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达21503元,比上年增长16.2%,在海峡西岸经济区21个城市位居第二,消费结构继续优化,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35%;农民收入也保持较快增长,连续3年增幅超过10%,2007年达7637元,增长11.2%。
  (二)对台合作区位优势凸显
  厦门坚决贯彻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充分发挥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大力拓展对台经贸和文化交流,成为对台工作的重要基地。厦门已成为海峡西岸最大的台资企业聚集区和台商密集区,福建省四个台商投资区有三个在厦门,充分发挥台商投资区的优势,利用台湾产业外移的契机,努力实现与台湾产业的对接。至2007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台商投资企业2685个,合同利用台资金额47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29.83亿美元,引进台湾人寿保险,tdk、正新轮胎在厦设立研发中心,农友种苗在厦设立总部,思源科技、百罗软件落户厦门软件园,友达光电、长庚医院一期在厦正式开业,台湾各行业的一些大企业都已进入厦门,并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抓住开放台湾农产品销售大陆的契机,建设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组织举办“台湾水果进口对接会”,落实中央对台政策,对已进入集散中心的台湾水果商提供多项优惠,为台湾水果进口建立“绿色通道”,厦门已成为台湾水果集散地,年进口金额占全国三分之一。两岸“小三通”取得突破,实现了厦金货物、人员直航,正式受理台胞落地办理往返大陆通行证,建成五年期台胞证办证中心,福建居民赴金门、澎湖旅游已经启动,厦门被确定为两岸周末化包机航点之一,厦金航线自开通以来累计运载旅客近250万人次,2007年达67.7万人次,厦门成为两岸客货往返的主要口岸和黄金通道。
  (三)海陆空港联动优势明显
  厦门得天独厚,拥有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曾是我国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特区建设以来,在“以港立市”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依托厦门湾组合港和高崎国际机场,逐步形成了以港口为龙头,海运、公路、铁路、民航为骨干,各大客货运输场站为枢纽的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2005年厦门港口管理局正式成立,将厦门湾内的漳州后石、石码两港区和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招银港区与厦门港合并,管辖围绕厦门湾而建的所有港口和码头。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厦门港已成为国家一类港口,全港现有生产性泊位13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5个,是全国七大集装箱干线港之一,我国第四个可接待第六代大型集装箱船舶的港口;厦门空港成为国内十五大机场之一、第四大口岸机场,是连接东南亚及日、韩的重要航空枢纽,通航城市航线已达到167条,邮件航班实现了辐射全国的邮件交换,被国家邮政总局列为全国五大枢纽港之一;城市交通建设加快,先后建成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连接厦门岛内外,翔安隧道、杏林大桥正在加紧建设,龙厦铁路、厦深铁路等项目已经开工,厦门站已成为华东地区的铁路大站,铁路运输通过电气化的鹰厦铁路与全国铁路网连接,海铁联运战略开始起步,与南昌、赣州实现了跨省海铁联运,有效拓宽“西进”腹地;建材物流园等项目已经建成,现代物流园、建发物流中心、兴荣物流中心等项目顺利展开;厦门邮电通讯已形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数字数据、图文传输等现代化通信网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信息化已广泛应用于政府、企业及市民的日常生活中。2007年厦门港口货物吞吐量8117万吨,全港集装箱吞吐量462.7万标箱,居世界第21位;空港旅客吞吐量868.47万人次,空港货邮吞吐量19.36万吨;铁路货物到发总量1356.29万吨;公路货运量2350万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30.1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4.79万户,电信宽带用户总数达38.57万户;易通卡累计发卡120多万张,拥有服务商家290家,充值服务网点70个,服务网络已由公共交通领域延伸至全市便利商店和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管理、服务部门,在福建省的覆盖面也不断扩大。
  (四)对外开放程度高
  努力发挥经济特区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实施以开放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向外向型经济转变,适时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动态环境变化,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强化口岸辐射功能。积极推行“大通关”模式,和世界上2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张。2007年厦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397.83亿美元,在海峡西岸经济区21市中稳居第一位,占福建省外贸进出口的半壁江山,占海峡西岸经济区21市进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一强。利用外资规模大、层次高。至2007年底,厦门市历年累计已有74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厦投资兴业,外资直接投资项目7928个,合同利用外资287.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8.97亿美元;开业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共5679家。共有9个国家42个全球500强企业在厦投资72个项目,投资总额为23.98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3.69亿美元。全市外资企业吸纳劳动就业人员占各单位年末从业人员的56.3%;完成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7%;完成进出口总值占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7%;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38.9%。设在厦门的外国领事馆、境外各类机构(企业)代表办事处近千家。
  (五)旅游业、会展业发展领先
  厦门已经成为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会展城市。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认为,厦门会展竞争力居全国第7位,会展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0位,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其他城市所不能及的。除“投洽会”和“台交会”等金牌展会外,厦门礼品展、石材展、食博会、体博会、医博会等专业展览稳步发展,展会的影响、规模和效益逐步扩大,品牌展会的培育初见成效。2007年,厦门市举办各类展览、展销活动52场,展览面积53万平方米;各类会议1889场,参加会议总人数达24.41万人。围绕“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城市建设风格和“海上花园”的整体旅游形象,厦门努力挖掘旅游资源,在逐步完善原有旅游景点设施的基础上,陆续建成了海底世界、环岛路等一批旅游观光项目,形成了鼓浪屿、万石山等10多个旅游观光景区。同时,规范旅游景区景点管理,努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服务水平,以“滨海旅游”和“对台(金门)旅游”为特色,构建厦门旅游产业体系。至2007年底,厦门市拥有旅游饭店110多家,其中星级饭店67家,客房近2万间;全市共有旅行社9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5家、国内旅行社80家。全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58.75万人次,其中,接待过夜境外游客83.55万人次,过夜国内游客1097.49万人次,带动了交通、商贸及餐饮等相关行业的繁荣,全年国内旅游收入239.57亿元,旅游外汇收入7.13亿美元,在海峡西岸经济区21市遥遥领先。
  (六)社会事业基础比较完善
  厦门文教事业发达,社保体系完善、覆盖面广,医疗卫生设施齐备、服务水平领先,政府着力于破解“就学”、“就医”、“就业”、“住房”等各项民生问题,城市和谐社会建设有效推进。厦门生态环境良好,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6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34%,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8.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61%,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处理率76.9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06%,多项环保指标在国内领先,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083所,年末在校生61.93万人,拥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理工学院等高等学院,省一级达标中学8所,其中一中、双十等四所优质高中面向省内招生,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教育设施继续加强,形成立体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005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7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医生2.5人、床位3.5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6.79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98‰,婴儿死亡率5.82‰,新生儿死亡率3.76‰,人口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拥有第一医院、中山医院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台湾长庚医院落户厦门,临床医疗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部分项目水平国内领先,吸引周边城市及国内外患者前来就医,辐射闽西南、台湾海峡的立体医疗卫生体系正在形成。企业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超过90%,社会保障性住房得到中央肯定并被誉为“厦门蓝本”。
  二、厦门服务业发展现状
  广义的服务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第三产业所有行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贸流通餐饮、金融保险证券、旅游、房地产、社会服务、教育、文化、卫生等在内的提供服务的行业。一般认为,交通运输、商贸餐饮服务等行业是传统服务业,而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会展、信息咨询服务等行业为现代服务业。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工业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形成强有力的拉动,带动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房地产和社会中介服务业等的全面发展,形成第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81年的26.5∶51.6∶21.9调整为2007年的1.3∶53.1∶45.6。厦门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厦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6%,常住人口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2.6万元,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均列首位,分别比整个经济区平均水平高出7.2个百分点和1.9万元,比位居第二的温州市高出2.8个百分点和1.4万元。
  厦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总体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税收增长的主要来源。2007年,全市共有法人单位3.36万个,其中从事第三产业的2.39万个,占71%;年末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8.20万人,仅次于制造业,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5.1%;全市各项税收316.32亿元,增长29.1%,其中,第三产业税收140.98亿元,增长38.9%,高于全市税收平均增长速度近十个百分点,占全市税收比重的44.6%,拉动税收增长16.1个百分点,对税收增长的贡献达55.4%,已超过第二产业。
  传统服务业仍居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07年,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88.41亿元、143.31亿元和19.58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9.7%,而金融业、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为23.6%。但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传统服务业,2007年,金融业、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分别比上年增长31.3%、30.4%和17.9%,而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则分别仅增长8.6%、7.4%和11.1%。
  虽然厦门服务业发展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国内重要大中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比较还有一定差距。2007年厦门市第三产业占gdp(快报数)比重为45.3%,在46个城市中仅排名第23位,比排名第一的北京市少26个百分点,比深圳少3.7个百分点。
  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厦门的土地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都较小,服务业各行业全面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我们应根据厦门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厦门优良港口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即港口物流产业、旅游会展业、金融保险业、信息软件业、文教卫生服务业,促进全市经济增长。
  (一)港口物流产业
  充分发挥厦门对台区位优势、港口带动优势、海陆空联动优势和保税港区政策优势,完善物流软硬件设施建设,以拓展集装箱运输为龙头,以现有物流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扩充物流腹地,形成大进大出的物流格局。
  继上海洋山港以及天津、深圳、宁波、大连等地保税港之后,厦门海沧保税港区是全国第六个获批的保税港,成为我国目前开放度最高的特殊监管区域之一。新设立的海沧保税港区,将比照执行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的功能及优惠政策,具有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功能,并享受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等政策。要充分发挥保税港区优势,做强做大海峡西岸港口群,将厦门港建设成为国际枢纽港,推动对台先行区建设。
  要培育与发展物流市场,建立一个逐步和国际物流系统接轨、具有较强物流服务能力、初步适应全市经济增长需求的物流系统。培育与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挥在厦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的带动作用,采取并购、重组等多种形式,整合物流资源,优化供应链管理,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吸引周边地区物流需求,扩大我市物流辐射功能。
  (二)旅游会展业
  充分发挥厦门自然环境优美的先天优势和会展设施先进的优势,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建设旅游会展中心,每年的“九八”投洽会已成为中国承接国际资本转移的重要渠道和国内外双向投资的重要促进平台。
  充分发挥厦门对台的区位优势,加强对台旅游合作和旅游宣传促销,精心策划厦金、厦澎、厦台旅游线路,简化手续,扩大客源,提高服务档次和质量。
  要努力营造优良的旅游发展环境,合理规划、经营旅游资源,突出旅游特色,开发新的旅游热点,改变经营观念,加大力度推进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强闽粤赣浙台旅游区域合作,充分发挥资源及区位比较优势,强化厦门在区域旅游中的龙头作用和中心地位。
  (三)金融保险业
  充分发挥厦门特区政策优势、外向型经济优势和港口优势,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经营能力,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建设区域性中心,积极推进设立海峡西岸金融合作试验区。
  大力拓展对外金融业务,充分发挥在厦外资银行的作用,加强地方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厦门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领先优势,强化结算中心的功能,塑造结算中心品牌,将厦门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国际贸易结算中心。
  充分利用特区政策优势,吸引金融领域专业人才来厦,同时加快中心商务区建设,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来厦聚集。
  要争取在厦门建立两岸商贸金融合作试验区,促进人民币和新台币的“双向流通”、兑换和计价结算,吸引台资在厦设立代表处、银行网点,把厦门建成服务于整个大陆台资企业、服务于两岸金融往来的金融中心。
  (四)文化、教育产业
  充分发挥厦门人文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优势,营造浓烈的健康的高素质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厦门的城市品位,丰富城市发展内涵。建立区域文化教育中心,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形成人才培养、学术交流、高新技术创新和技术交易扩散的重要基地。
  重点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为依托,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和社会资金,支持和鼓励创办一批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有特色的外资大学和民办大学,在此基础上加快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力争把厦门建设成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特色教育之城,确立在海峡西岸的龙头地位。
  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文化资源的结构性和区域性的调整,加大岛外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事业建设,重点发展商品油画业、娱乐业、动漫游戏业、古玩艺术品及拍卖业、钢琴制造及琴师培训业等核心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充分挖掘特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大力扶持歌仔戏、小白鹭民间歌舞团、爱乐乐团等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以及钢琴、漆线雕、油画等拥有较大市场的厦门名优工艺品,提升其艺术声誉和竞争力,把厦门文化艺术推向世界。   

  (信息来源:厦门市统计局 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