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信息化有望支撑起新的服务产业形态
上海的“数字社区”发展在国内无疑处于前列,但不容否认,它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城市信息化的深入,社区信息化有理由成为下一步的发展重点。适当调整目前偏向“白发人”、侧重公益性的现状,使之惠及更多人群,已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
最新统计显示,至去年底,上海家庭电脑普及率首次超过100%,家庭宽带用户突破300万;全市范围内,一大批市级公共项目通过IT技术大幅提升了管理和服务水平。总体上,上海城市信息化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由此,“数字社区”建设更应快马加鞭。日前,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主办了首届“社区信息化应用及数字社区发展论坛”,围绕社区信息化,发展信息服务业,一些有识之士的看法值得引起重视。
在专家看来,社区信息化可分成“强政”和“惠民”两个着眼点。在社区行政事务信息化上,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上海取得了积极进展。而在生活服务的信息化上,距离成熟尚有距离。
“上海热线”总经理杨杰表示,在目前许多社区都建立了“信息苑”、也就是公益网吧,不过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老人。对此中远两湾城业主BBS论坛的创始人陆志强说,青年理应是数字时代最活跃的群体,但他们对于社区信息化似乎感受不多:“社区信息化的服务面还不够广。”
实际上,上海在过去几年,由政府推动的社区信息化着重于公益项目,无论是社区信息苑、老人居家报警系统“安康通”,还是名为“百万家庭网上行”的电脑普及培训,关注的主要是老人、上年纪的女性等原本远离电脑的“信息化弱势群体”。
难道青年人不需要社区的信息化服务?答案显然是“不”。
中远两湾城的BBS是本市最有人气的小区论坛之一,为大量年轻业主提供了便利。论坛上,一条“置顶”帖子详尽列出了小区周边的交通、购物、吃饭等信息,几乎是一本不断更新的生活手册。而发布于“3•15”前夕的“征集周边黑心店”的帖子,也引来众多回应。BBS发起人陆志强说,左邻右舍的业主在此召集团购、拼车等活动,监督、评论物业服务,生活因此便利了很多。
有人气证明了有需求。不过,BBS毕竟是自发形成的,既谈不上产业,功能也仅限于在网上发布信息。如果企业能把握需求,政府能因势利导,在社区这个“生活味”十足的地方,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不过,不同于在线订票、买书等常规服务形态,社区信息化服务更强调地域性和个性化,各个社区的需求差异很大。浦东的钟点工信息,就不太适用于古北;拼车团购等活动,也未必适合老式里弄。要参与社区信息服务,企业要更深入地对各社区消费群体进行细分研究,这对产业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