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机械>  正文

发展船机二轮配套业还需多方给力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1/18/2013 10:25:19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船用主机二轮配套业发展缓慢,配套产品体系不够完善,国内船用主机厂在许多急需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二轮配套产品上不得不完全依赖进口,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严重阻碍了国内主机制造业及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内船用主机二轮配套业的发展在当下仍然面临来自国外技术专利方的强大阻力,要排除这些阻力,实现产业健康发展,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外方变相“封杀”
  国产配套件推广难
  目前,我国生产的船用主机以引进国外的专利机型为主。国内厂家在生产这些主机时,除了要支付高昂的技术专利费,还不得不高价进口国外技术专利方认为“国内企业不能生产”的零部件。一旦发现有厂家采用未经认可的国产配套件,国外专利方就会设法进行封堵。一方面,其通过对原有设计参数进行一些更改,并在相关技术参数上对国内二轮配套企业严格保密,使得国产配套件与改进后的主机难以匹配;另一方面,其公开声称,如果有关方面未经许可而擅自使用国产零部件,那么技术专利方将对整机的质量不予保证,也不提供全球售后服务。与此同时,国外零部件供应商开始大幅降低产品价格,以便同国内厂家抢夺市场。在多重压力之下,国内二轮配套企业也就难以凭借为引进型主机提供零部件而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业内人士指出,国外技术专利方之所以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主机零部件紧抓不放,除了技术方面的因素,恐怕更多的还是出于经济利益考量。
  近年来,国内船舶配套企业的制造水平大幅提高,技术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并且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国外进口产品。2011年,南京东南船舶设备公司自主开发出适合某引进型船用主机的电子监控系统,该产品的技术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不相上下,价格仅为十几万元,而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则高达80万元左右。该产品推出之后,就被国内一些主机厂选用。国外技术专利方发现后,立即向国内相关主机厂发出“该产品为非认可产品,不得使用,否则后果自负”的警告。紧接着,国外同类产品价格大幅降低至40万元左右。最后,由于国外技术专利方的干预,南京东南船舶设备公司开发的这款产品不得不退出该引进型船用主机的配套市场。
  一位来自国内船用主机厂的资深人士指出,其实一些从国外进口的船用主机零部件技术含量并不高,制造成本充其量不过数万元,然而其在国内销售价格动辄高达数十万元,这是典型的因技术垄断而形成的高利润;一旦国内配套企业开发出同类产品,就会对国外厂家的垄断地位造成巨大冲击,这当然是国外利益攸关方最不愿意看到的。

  多方携手推动
  二轮配套大有可为
  在新船造价中,近10%为主机采购成本,而目前国内主机厂的配套产品国产化率平均稍高于50%。因此,大力发展国内主机二轮配套业,对于进一步提升配套产品国产化率、降低国内主机厂以及造船企业的制造成本具有重要作用。业内人士指出,国家有关部门要引导行业协会、二轮配套企业,以及航运、造船、主机制造企业等各方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国内主机二轮配套业不断发展壮大。
  首先,应充分发挥船舶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按照“由易到难,逐步稳健推进”的原则,各主机厂可根据国内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实际能力,有步骤地开展主机零部件国产化攻关项目,并委托船舶行业协会与相关方面进行交涉。船舶行业协会将各主机厂反馈信息加以归纳后,一方面可将项目上报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争取获得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代表国内主机厂要求国外技术专利方支持主机零部件国产化工作,特别是在主机设计上考虑与国产零部件的兼容性。一家主机厂的负责人指出,既然我国在生产引进机型时已经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向国外技术专利方支付了专利费,外方就应该大力支持国内主机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零部件国产化技术攻关工作,以降低制造成本,不应在收取技术专利费的同时,还变相借用技术手段让国内主机厂支付高昂的零部件采购费用。
  其次,国内主机二轮配套企业一定要有强烈的质量忧患意识,力求做到每件产品都能够在寿命期内完全满足相关技术要求,让国内主机厂、船东及国外技术专利方放心。有用户认为,从目前国内一些配套企业的整体实力来看,其完全有能力生产出替代进口产品的主机零部件,但是这些企业能否长期确保产品质量稳定,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最后,国内航运企业、造船企业、主机制造企业三方要达成共识,大力扶持国内配套企业不断开发可替代进口产品的主机零部件。国内航运和造船企业在购买主机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要敢于优先使用国产化率较高的主机。国内主机厂要在国内挑选出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加以扶持,在生产任务上尽可能地予以保证,从而确保这些企业持续拥有进行主机零部件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周升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