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需求增长
与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
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阶段,电力需求呈刚性,资源消耗和排放的增长也呈刚性;而我国人均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将制约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资源相对短缺。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但我国人均煤炭、原油、天然气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球人均的70%、10%、5%,剩余可采总量约占世界剩余可采总量的10%,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的主要构成,资源禀赋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我国电力行业必须以火电的集约发展为主。
环境条件约束。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土遭受着酸雨的侵蚀,三分之一的城市空气质量严重超标。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以清洁的电能替代一次能源的粗放使用取得很大成绩,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已从6%提高到22%。而我国整体节能减排的实现还需要更进一步推进电气化,这使得电力工业在节能减排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在最近颁布的十二五规划中,预计到2015年,我国人均GDP将接近7000美元,同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这要求我国必须更加注重以火电为主的传统能源的清洁发展。
经济持续增长
与供需周期波动的挑战
多年以来,我们坚持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为首要使命,但是我国电力工业周期性的过剩和紧缺的波动一直存在。
在历经集资办电、电力体制改革厂网分开的进程中,我国不断经受缺电到供给富裕再到缺电的周期轮回。在新一个周期内发电行业特别是火电行业的持续大面积亏损,使火电的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投资呈现迅速萎缩态势,到2011年电力行业投资中火电比重连续六年投资下降,占比下降到28.4%,对长远用电保障带来影响,与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故应尽快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电力发展机制,避免新一轮供电紧缺局面的进一步恶化。
电力工业快速发展
与滞后的发用电管理的挑战
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但是以单位GDP电耗来计算电力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的差异还很大。据公布的数据计算,2011年我国单位GDP电耗0.621千瓦时/美元,是美国的2.26倍,电能利用效率偏低。与此同时,部分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的效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市场建设上:在电力工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制度框架方面,我国进行了相当大的努力和改革尝试。2002年末,我国电力工业从一个单一垂直整合的结构,演变为两个电网公司加上众多发电公司的格局,并组建了独立监管机构国家电监会。同时,我国也在两个区域进行了电力市场的试点。2006年,国务院发布《“十一五”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提出“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8大主要任务,将“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加快电力市场建设”作为“巩固厂网分开,逐步推进主辅分离”之后的第二大主要任务,但由于相关配套措施未完善,市场建设进展缓慢。
在结构调整上:近年来根据节能减排的要求,发电企业逐步开始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由于国家给与补贴电价,加上开始几年少量的风电上网,电网也有足够的消纳能力,因此新能源这几年的发展势头很好。截至2011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4505万千瓦,太阳能214万千瓦,核电1257万千瓦。但是随着新能源总量的持续增加,电价摊销占用空间越来越大,特别是电网消纳的能力有限,已经出现了电网接入和弃风问题,有些地区还出现了风电大规模脱网,对电网稳定造成极大影响,新能源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在资源调剂上:我国地域广阔,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东西部之间,南北部之间资源富集地区和能源需求形成反差,能源运输不可或缺。过去几年的经验表明,经国家主导的跨省跨区送电项目运行基本稳定,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市场机制,其他靠协商达成的项目或多或少存在送受双方争议,在影响发电项目正常运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影响双方的能源平衡甚至经济稳定,资源调节的效率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从根本上看,以上挑战一方面是由我国国民经济的结构和增长方式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电力行业本身的市场建设模式、发展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结构和增长方式。因此,建议应站在电力行业角度,讨论挖掘电力工业节能减排潜力,促进电力发展的规划性和协调性,保障长远发用电平衡,提出电力市场建设路线图。建立与时俱进的电力市场模式有利于助推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
(来源:互联网)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