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机械>  正文

3D打印,将颠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魔幻现实主义技术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26/2012 10:49:03
    出口制造业的寒冬,会延续多久?有专家的悲观预测是拖到明年,然而以更宏大的视野看,这个看法仍显乐观。
  越来越多的消息显示,在上世纪90年代全球化生产浪潮中转向新兴市场的制造业,正在回归美国。其中的动力,固然有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对再工业化的推动,而更深远的因素,还是技术的突破。
  数字技术的发展,正让3D打印机成为制造业的新宠,3D打印是“数字化制造”的缩影。3D打印技术质的飞跃,是在最近两年逐步发展起来的。2011年3月,英国设计出一款名为Airbike的自行车,用3D打印机一次成型地打印出车轮、轴承和车架,而后进行组装。这辆自行车采用尼龙材料,坚固程度与钢铝材料不相上下,但重量却减少65%。几个月后,世界首辆3D打印机制造的汽车现身加拿大。几乎与此同时,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打印”了一台时速100英里的飞行器,2米长的机翼、集成操纵系统和舱门,均由打印机制作而成。更有甚者,据美国《大众科学》报导,一名枪械师打印出一支AR-15突击步枪,这支“打印步枪”竟可以速射出200发子弹。而它的成本,仅仅是30美元的塑料材料。
  3D打印机(3D Printers),其实最早源自美国军方的“快速成型”技术。自美国Stratasys公司于1992首台商用3D打印机问世以来,该技术的发展之快令世界始料未及。目前,全球有两家3D打印制造公司。一家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Stratasys,刚收购了以色列的Obiet的3D公司;另一家是3D Systems公司,在2012年初,靠收购方式,购买两家3D品牌厂商Z Corporation 和Vidar Systems。两家3D公司创造了每年2亿美元的营收业绩。
  事实证明,3D打印的新技术,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并渗透至每一个行业里:建筑设计、食品制作、模型、复杂结构、零配件,诸多制造业领域已展开应用。

  原材料进一步发展 3D打印规模化生产已成为可能
  看似神奇的3D打印技术其实并不复杂,简单点说,可以理解为把物体分为若干个横截面,三维打印机将这些横截面一次一层的沉淀、堆积,最终形成所需的实体。
  使用的“墨水”是其中的关键,它是实实在在的原材料。概括来讲,有两大类打印“耗材”,一类是使用粉末微粒作为打印介质,如金属粉、石膏粉,喷洒在铸模托盘上,形成一层极薄的粉末层,然后由喷头喷出液态胶水粘合剂进行固化。
  再有一种叫做“熔积成型”技术(FDM),是将一根塑料绳,在喷头内融化成型,业内称之为“3D打印机焊条”,如PLA。其熔点比ABS较低,流动较快,不易堵喷嘴。打印出来的模型硬度好、强度高,作为结构件经久耐用。常见的有建筑材料、模具、模型、异性构件等。
  受耗材的限制,3D打印最初的应用局限在部件和样品上。汽车制造商和一些依赖模具开工的企业,在设计之初,仅需几个小时设计,就可以代替之前开模、定型、锻造、打磨和抛光等一系列繁琐的工艺流程。从客户的要求到选型,规模化生产,仅需数天时间。较传统工艺而言,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随着打印耗材的进一步发展,3D规模化生产(包含难以手工和机械工具完成)已经成为可能,按照输出物体的大小和材质不同,有小、中、大等不同类型的立体打印机。不仅在实验室,3D打印机在实战中暂露头角。2011年,波音公司开始用钛合金和不锈钢材料,直接打印飞机的机翼。当然,这种打印机的体积和价格都在另一个层面。
  现有的耗材中,常见的以塑料、树脂、食材、泥沙、金属等可塑性材料居多。从一块精细的骨骼,到庞然飞行器,只要能想到的,在耗材允许的条件下,3D都能打印。有一组数据,可以支持这种断言,Obiet公司已经可以使用14种基本材料,混搭出上百种材料,3D打印理论上没有边界。
  不过,现阶段,3D打印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精度也只能精确到几十毫米,在规模化生产方面也不具备优势。但无论如何,3D打印趋势势必成为一种可能。

  曾经改变世界的中国制造 如今要面对数字改变的世界
  如果打印耗材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个性化产品获得和规模化同等的竞争力。未来,在线制造协作服务的普及,制造业小批量生产将变得更加划算,生产组织更加灵活,劳动投入更少。随着直接从事制造行业的人数减少,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比例也将随之下降。这一趋势,对于中国这一传统的制造业大国来说,无疑是一记重拳。
  不再依赖人工,没有组装工厂,没有边角废料,3D技术的这一特点,将重新定义工厂。随着技术的进步,使得“世界工厂”的重心转移成为可能。
  2009年以来,3D打印市场在北美和欧洲急剧增长。奥巴马政府这两年着力投资于3D打印技术,希望以此重振美国制造,美国政府8月在俄亥俄州的扬斯敦投巨资建设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主攻3D打印技术。如今,美国生产的工业和民用3D打印机逐渐打开全球市场。
  对于这一场颠覆性的科技角逐,中国也不甘落后,国内对于新技术的消化和改进,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对于中国而言,随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弱化,打造创新科技的中国制造尤为重要,不少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校已经涉足该领域。据估计,目前在国内有近千台3D打印机,形成年产值超千万级的产业规模。在伴随着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3D印机的脚步,国内的自有品牌的3D打印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利用网络上开源信息,汇聚了一大批淘金者,带动了国内用户规模急剧攀升,突破了国内外打印品质的界限。8月15日,一台“选择性激光尼龙烧结设备”在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线并首次出口美国。它标志着中国在3D打印装备制造领域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
  2011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的占比为21%,超过了美国的19.4%。从总量上来说,欧美制造业日趋减少,不可能再移到中国来,从劳动力供应、成本和环境角度上说,中国制造成本已比周边的发展中国家高,之所以还有很多产品仍在中国制造,是因为中国有积累了30年的产品生产经验,工厂形成了产业网,具备高度发展的供应链,多元化设计及工程技术,娴熟的生产工艺,为3D在中国国内的技术转化、打印普及,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础,而在制造业中,劳动力价格要素或许终将不那么重要。
  尽管存在成本高、工时长的软肋,但《经济学家》周刊认为,3D打印技术势必成为引领未来制造业趋势的众多突破之一。这些突破将使工厂彻底告别车床、钻头、制模机等传统工具,改由更加灵巧的电脑软件主宰--这便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从历史上看,每项新技术的革新,势必带来原有生产模式的变革。关键是要看,怎样驾驭和利用新技术。就在前不久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以3D打印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成为热议的话题。可以展望,工厂未来将彻底告别车床、冲压机等传统工具,而由3D打印引领制造业趋势。3D打印机,可以改变打印方式,可以改变制造业格局,甚至可以改变世界经济重心。但不变的是,中国对新技术的学习、突破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