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电审批从福岛事故之后的“停摆”中新近开闸的关口,把这一旧话重提,会在多大程度上刺激公众尚显脆弱的神经,业界仍存担忧。这从会上会下都感觉得到。
福岛之后“反核”的声音更易引发共鸣
在会下跟记者谈话中,国内核电四大业主之一的一位高层人士表示,福岛事故之后,“反核”的声音更易引发社会共鸣,甚至影响到相当高层;而“挺核”的主张往往被指向利益圈驱使,以至许多正当表达都底气不足。这对核电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会上也有院士演讲中指出:“尽管因核电事故死亡的人数远少于煤炭的矿难和交通事故,但由于核事故具有一定的后效性和扩散性,每一次事故都增加了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忧,甚至使人谈核色变,这给核电发展带来负面冲击。”
中国核电发展首先要过公众心理关口
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反核”、“恐核”跟“挺核”的对立由来已久;只不过,前者在舆论层面所占的上风似乎从未像现在这样明显。业内普遍认识到,“科普科普再科普”的现实困境实际上反映出,中国核电健康发展,首先要过公众心理关口。
多位专家表示,在美国三哩岛、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都出现过“反核”声音高涨的现象,并一度带来范围不等的“弃核”行动。这跟股市崩盘时的恐慌性抛售有些类似,是核灾难过后心灵尚未平复的正常反应,虽可理解,但谈不上很理性。治愈这样的心灵创伤,一靠时间,二靠持续不懈的科学引导。
核电科普为何必要?
记者就“核事故损失远小于其他事故,为何却导致‘恐核’”采访多位专家,他们的分析中比较共性的几点包括:
——核能“原罪”。人类首次利用核能,很不幸地是在战争场合。二战结束前广岛、长崎上空的那两朵蘑菇云所带来世界末日般的巨大伤亡,是所有“核恐惧”的根源。这使核能理所当然地背负上了“原罪”,“你可以令人信服地纵谈和平利用核能、人类控制核能的美好前景,但却很难抹平那样惨痛的原始印记。”
——核事故的滞后和扩散效应。如前所述,尽管核事故死亡人数远少于矿难、车祸,但像切尔诺贝利那样的核事故直接导致了一座中型城市“空城”的灾难,其后果至今尚未处置干净,“这对人们心理的连锁冲击是难以用具体数字形容的”。
——核能的神秘感。核电站区别于常规电站的最大不同,是在“常规岛”前端被称为“核岛”的反应堆,常规岛跟普通电厂一样,所有人一看便知;而核岛因核能的特殊性,反应堆被全部置于严密的安全壳内,外人不得其详。这就使核电蒙上一层神秘面纱,而“神秘的东西容易引发恐惧是人之常情”。正因此,更凸显核电科普的必要性。
福岛事故改变不了核能安全、清洁的基本结论
“福岛事故改变不了‘核能是安全、环境友好能源’的基本结论”,无论议题涉及核电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吸取福岛事故教训,还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铀资源支撑能力、高放废物安全处置,抑或我国内陆核电的发展等,这一“基本结论”是论坛专家们的一致看法。
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从我国“能源结构三阶段”分析入手,论证了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过渡到清洁能源占比逐渐增加的多元结构阶段,最终进入非化石能源为主阶段;而这一目标,“须靠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二者的合力,才能较早到来并稳定发展”。所以,“人类不可能弃核”。
辐射防护专家、中核集团潘自强院士,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何建坤教授,中广核苏州热工院周如明研究员等,在对福岛事故作全方位深度解析之后指出,福岛事故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我国沿海不具备发生灾难性地震海啸的条件。福岛事故产生的辐射照射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不大,对工作人员产生的剂量基本上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尚未发现可察觉的生态环境影响;但产生了较大范围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不可接受的”。
分析指出,在环境影响方面,不同能源链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比较,褐煤、煤、石油、太阳能、水力、生物质、风能、核能中,核能依次排在最低;对人员健康的影响方面,核能的辐射照射也远远低于煤。
分析由此得出“福岛事故改变不了‘核能是安全、环境友好能源’的基本结论”,但同时强调,核能界要充分认识到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的迫切性,尤其要提高核能的公众“可接受性”。这一点,核电科普任重道远。
(来源:互联网)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