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机床:演示手机与数控机床的“隔空对话”
“一部手机就可实现与智能化机床‘人机互动’,随时了解设计、工艺、生产、营销等业务流程和运营管理,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提供相关解决方案。”近日在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董事长关锡友用手机与数控机床“隔空对话”,演示着这个被他称为“5i”智能机床操作系统是如何进行远程监控、智能切削、自动编程和智能化诊断。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苹果”与“机床”的完美“跨界融合”。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工艺和技术含量,推进装备制造业由中低端向高端升级转化,这一征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关锡友说,“在互联网时代,把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嵌入到项目、产品和工艺中,沈阳机床正走上产品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之路。”
自主研发“智慧芯”,产品智能化
数控机床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装备。数控系统则是数控机床的“大脑”,作为世界机床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和国内机床行业领军者,沈阳机床如果没有自主的“大脑”,将制约其向高端领域进军的步伐。
2007年,沈阳机床从制造业信息化的底层入手,投入大量资源自主研发核心数控系统,在上海成立了70多人组成的飞阳数控系统研发团队,形成了针对各研究领域的多个专业团队。
“在装载各类软件的数控机床边,工人只需轻轻触摸屏幕,便可以看到图纸、生产计划、工艺资料等一系列生产所需的资料。输入各种数据后,经过机床智能化的分析和处理,成型的产品便会呈现在眼前。”
这种具有“思考与创作”“解决与诊断”的飞阳系列数控机床系统是研发团队于2011年底成功研制出的全球首台智能化数控机床。它通过信息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机床技术高度集成,是沈阳机床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它实现了单机智能化、单元自动化和工厂管理数字化,彻底攻破了数控系统的核心技术。
2012年4月,飞阳G系列数控系统又成功搭载ETC系列产品,以自动化单元首次亮相“南京机床展”,走上了批量生产的产业化阶段,为沈阳机床产品优化、智能化、客户化等未来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数控机床拥有了自主研发的“智慧芯”,也标志着沈阳机床成功地由“制造”转向“智造”。
管理信息化,设计数字化
2007年初,沈阳机床按照新的组织机构和生产模式实施了Oracle公司ERP系统,涉及基础数据、销售、计划、制造、库存、采购、质量、成本和财务等诸多业务领域。与此同时,还实施了预算管理、商务智能、仓库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协同办公以及售后服务管理等系统,在经营制造过程中,管理信息化实现了综合集成,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原来几天的统计工作量,现在经过几秒钟的运算就可以完成,各类数据一目了然呈现在眼前,工段长们再不用拿着本子去统计工人的工作量,管理层可随时随地了解生产情况,其他部门可根据需求调整各项计划。”曾在生产一线工作过的董事长关锡友对此深有感触,“通过全面实施管理信息化,促进了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显著提升,改变了粗放管理阶段信息滞后、数据不统一、流程不规范的状况,管理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沈阳机床通过数字化设计系统的大面积应用,加速了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的提升。自2000年以来,企业自主开发中高档数控机床产品500余种,先后获国家技术专利57项,取得25项关键性技术成果,实现了12项技术创新,并延伸开发了沈阳机床新五类产品。目前,沈阳机床集团的二维CAD和CAPP应用率均达100%,三维CAD、CAM、CAE系统在中高端产品上已广泛应用,几个主机厂实施了PDM,从设计、工艺到加工、装配的系统一体化流程愈发顺畅,产品开发手段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经过多年探索,沈阳机床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通讯设备,搭建信息化系统基础平台,形成了适合沈阳机床信息化需求的IT基础系统,多部门协同的信息化体系在沈阳机床基本形成。
一组组数字彰显沈阳机床在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后带来的直接效益:产品设计周期从原来的6个月缩短为1—3个月;产品制造周期由原来的准备时间5—8个月缩短为2—4个月;库存资金和在制品资金降低15%以上;客户服务2小时及时响应率达97%,客户平均满意度由原来的66%提升到90%……
2011年6月,沈阳机床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先后多次获得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国信息化百强企业、辽宁省百户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