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干燥机械引来的思考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干燥机械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农机化发展的热点和重点。为研究其发展中的政策,探讨发展规律,借鉴发达地区干燥机的发展经验,不久前,应台湾农机制造公会邀请,安徽省农机协会对台湾干燥机的生产及应用进行了考察,所见所闻所思,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台湾干燥机发展之路
位于宜兰县三星乡的三升农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此次考察的重点。这个企业主要生产10吨至130吨的干燥机械。董事长吴军港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刚坐下来,他就兴致勃勃地讲起了他的发迹发展历程。今年72岁的吴军港于1965年创办三升干燥机厂,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
台湾的干燥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台湾是多台风地区,水稻收获季节正是台风多发季节。台风一来,暴雨、大雨、连阴雨不断,成熟或即将成熟的稻谷时常因阴雨得不到及时收割或晾晒而霉烂变质。每年气象台都会提前一周预报台风,而农民往往因怕台风,在水稻七成熟、八成熟时就急急忙忙的收割,抢时间晾晒,要不然就有可能导致颗粒无收。即便收下来,得不到及时晾晒也会霉烂,收获季节农民总是提心吊胆。由于稻谷收获后经常受损,台湾便鼓励扶持发展干燥机械。三升干燥机公司正是从那个时候发展起来的。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最多时干燥机生产厂商发展到23家。当时生产的干燥机一般都是小吨位的,起点比较低。为支持农民购买和使用,当地给予购机补贴。不管买几台,不管谁来买,统统补贴30%。由于干燥机既可以烘干粮食又可以储存粮食,再加上补贴,稻农发展干燥机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岛90%的农户购买了干燥机。干燥机成为农民家庭必备的一种机械。
台湾盛产水稻,一年种两季,这样干燥机的使用时间也延长了。没有购买干燥机的农户,主要依靠亲戚邻居帮助烘干,节省了场地,保证了粮食安全。代烘干粮食产业的出现,小吨位的干燥机逐渐向大吨位发展,五吨、十吨、五十吨,直到现在发展到130吨。大吨位干燥机的增长,出现了许多专门为烘干粮食的企业。当时烘干一斤稻谷,收一台币,农民能够接受,企业有利可图。烘干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民粮食烘干问题。稻谷损失的现象越来越少。许多企业直接收购稻谷烘干储存,甚至发展稻米加工企业,农民购买小吨位干燥机的越来越少,当地也不再给予补贴。现在台湾90%的农户不再拥有烘干机,稻谷收下来直接卖给粮食烘干企业。
大型干燥机发展起来之后,生产小型干燥机的企业自动转产或停办。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台湾的干燥机生产厂仅剩下两家,即三久干燥机厂和三升干燥机厂。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三久干燥机厂也来到上海建厂,发展的相当红火。
吴军港先生兴致勃勃地介绍,他发展的路子是先赚到钱,然后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建立品牌。他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创造了许多领先技术。他生产的太阳牌干燥机在台湾的占有量达60%,销售到东南亚。2004年进入安徽市场,相当受农民欢迎。
在台湾期间,我们还考察了三升产品的终端用户——亿东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坐落在台湾水稻的主产县云林县。云林县地处云嘉平原,水质好,适宜水稻种植,生产的大米质量也好。
亿东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粮食烘干企业。1987年组建了稻米加工厂,直接从田里收购稻谷,收购价格与当地农民协会议定。亿东企业是个家族企业,下属五个稻米加工厂,兄弟五人每人管理一个,承揽了全县的稻米加工。在考察了坐落于二仑乡的二仑厂和西螺镇的西螺厂时,我们看到,厂区的现代化水平很高。
据介绍,亿东企业与农民协作水稻面积1.6万公顷,在台湾的一千多家稻米加工厂中算是规模最大的之一。亿东使用的都是“三升”的干燥机,干燥机厂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和产品维修保养。据介绍,该公司在培训、挑种、育秧、插秧以及收获各个环节均可实现全程协作。中央品质控制系统从收购、干燥、低温储存、脱壳、碾米、洗米、色选、包装、仓储全程电脑流程管理。亿东企业是世界领先的直立式碾米厂,储存过程减少摩擦,并以恒温控制,密闭碾制,全程稻谷不落地,能够有效提升粮食口感与卫生安全。同时,他们还是台湾最大的15摄氏度低温冷存中心,保持米质新鲜,总储量占台湾稻谷低温储存量的50%以上。
安徽发展干燥机迎来历史机遇
台湾干燥机的发展已经处于高级阶段,其发展经验值得借鉴。而安徽省目前正处在重点发展干燥机械的阶段,大力发展干燥机械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国家对干燥机实行购机补贴,农民迫切需要干燥机械,并有能力购买。市场上的干燥机目前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产品日趋成熟。安徽省农民购买和使用烘干机械是从2004年开始的,此前干燥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粮食、种子、农垦等部门。
按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来说,粮食干燥属于产后。生产上需要是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具备购买能力是农机化发展的首要条件。事实证明,农民不管发展某种机械都具有它的客观性,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急用先买,从解决繁重的体力劳动,抗御自然灾害入手,逐步扩展。当农机化发展在解决了耕耙播收之后,当农民看到发展干燥机械既能解决粮食干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又能储存粮食防止粮食老化提升粮食品质的时候,发展干燥机械就成了农民的重要选择。因而,长远看来,干燥机的发展潜在市场很大。
发展干燥机,应抓住机遇,采取措施,积极推动,同时也要防止干燥机生产企业一哄而上,以及农民的非理性购买。
台湾干燥机的发展方式是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经历了一个先由农民购买使用到逐步成为一种产业的过程。代烘干业的出现,提升了干燥机的吨位,减少了农民家家户户购机的情况,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个过程,前后经历了30年。而安徽省农民购买干燥机开始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十分明确,以代加工为出发点,重在服务社会、扩大经营、提高效益。这是安徽省发展干燥机械的特点。因而,安徽省干燥机的发展一开始起点就较高,机械吨较位大,并逐步形成烘干中心。烘干中心直接从田里收购稻谷,价格面议,烘干中心把稻谷收上来后,即可烘干,或烘干后储存或加工成大米。这种方式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干燥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促进干燥机发展的几点建议
从安徽农机化发展的状况看,农民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发展方向。购机补贴政策是一种引导政策,是农机化发展的推进器。干燥机械是农民渴望已久的机械,因此建议农机管理部门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对符合发展方向的新机具,加大补贴力度,把补贴政策当成干燥机械发展的助推器,重点支持。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尽量减少对农民购买干燥机台数的限制。购买大吨位的多补,鼓励发展大吨位干燥机,鼓励农民成立专业的合作组织,鼓励由专业合作社来建立烘干中心。二是建议对干燥机的补贴政策进行调整,按吨位大小确定补贴额度和标准,吨位越大补贴额越高。使干燥机的发展形成高起点,避免家家户户购买干燥机。三是对农民或农机合作组织创办粮食加工企业,其干燥机械同样享受补贴。从农机化发展的态势来看,许多粮食加工企业实行稻谷、烘干处理和大米加工“一条龙”服务,对这种服务方式希望能够给予进一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