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从十大看点解读中国经济新动向
摘要:2011全国两会即将在3月3日在京开幕,两会委员热议的话题也成为众多媒体关注对象。本文十大看点分析了资本市场、金融管理、重组并购等敏感话题,并且其中不乏引自部分代表的观点。
看点之一 资本市场有望迎来“黄金五年”
看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将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并针对资本市场发展提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
记者获悉,有关证券市场发展的“十二五”重点工作规划已在研究制定当中,综合各方面信息来看,未来五年股市有望实现发行规模、资金规模的“双向扩容”,债市容量将进一步提升;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也将在大力发展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场外市场,加快发展中小板市场规划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今年以来,上述部分重点工作已经在着手推进过程当中。年初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部署了今年的八项工作重点,以新三板为基础的场外市场建设,债券市场改革发展,发行体制改革,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防范和打击内幕交易、首发及再融资办法的修订,退市制度的完善,国际板的筹备等话题均已成为广为关注的焦点话题。
代表委员声音: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证监局局长侯外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资本市场税收改革是他今年两会期间关注的重点话题。“‘新三板’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途径,证监会及有关部门正加紧‘新三板’的准备工作。目前A股上市企业仅2000多家,广东才300多家,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不可能容纳那么多的企业,因此要加快新三板的建设。”侯外林表示。
他提到,新三板也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入新三板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就能获得融资,甚至通过转板机制进入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实现做大做强。
侯外林说,今年两会期间他还将重点关注资本市场的税收改革,特别是红利税、并购重组及证券行业的重复征税问题。
记者点评:未来五年,我国股市、债市容量可望迎来规模、容量大幅提升的跨越式发展期,这源于对资本市场定位、功能认识的深化,将使我国资本市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业内专家预期,“十二五”时期我国上市公司数量较目前可望实现约七成的增长,按照目前对市场发展目标的规划,今后5年,我国将会迎来“积极的股市政策”,而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将更“积极”——实现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度进一步上升,投资者也将因此受惠。
看点之二 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浮现
看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
代表委员声音: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曾撰文指出,宏观审慎管理本质上是宏观流动性管理,要求不仅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还要考察整体流动性状况以及流动性在各部门之间的分布和流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率先复苏,但国内复杂的通胀形势和流动性现状提出了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
记者点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新提出的“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初听起来不太容易理解,但受到市场广泛关注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四大监管工具,实则均是“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的具体化和细化。记者从监管部门获悉,落实宏观审慎管理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金融体系内在的顺周期性特征,是加剧波动、引发危机的重要根源,吸取了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顺应国际趋势,将宏观审慎监管纳入工作重点。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解释,宏观审慎政策首先是逆周期政策;其次是应对羊群效应等市场失效现象,使整个金融市场更加稳健,金融市场参与者更加谨慎;第三是全球化下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产品和交易日趋复杂,需要制定和实施更广泛的国际标准。
回顾“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这一章中首先提出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银行改革。在2006年-2010年的五年内,以国有银行上市为标志的银行业改革如火如荼,也最终让中国银行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赫然位居“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项下的第一要务。我们有理由推测,包括央行、财政部、银监会等部门在未来的五年内会大力推进宏观审慎制度框架的构建。
实际上,这一框架正逐步成型。业内人士此前告诉记者,初步勾画的,一是尽快建立逆周期的动态准备(资本缓冲)制度,在贷款增长过快时提取动态准备(增加资本缓冲)加强风险防范,在贷款增长过慢时减少动态准备,以此起到平滑贷款投放和经济波动的目的。二是完善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行业的监管制度。研究系统重要性机构额外监管要求和监管指标测算方法,加强杠杆率监管,强化对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行业和经济领域的宏观审慎管理。
央行已经于去年年末提出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这一政策很好地将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流动性管理,促进信贷平稳适度增长,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此外,记者获悉,央行和外汇局正在研究将资本流入的管理纳入宏观审慎管理的框架。
而银监会也正在就利用四大监管新工具(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对商业银行实施新的审慎监管框架起草指导性文件,并将于近期出台。
关键词:两会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