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发动机再制造 拓展产业发展新天地
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我国将把提高再制造技术水平、扩大再制造应用领域、培育再制造示范企业、规范旧件回收体系、开拓国内外市场作为主要任务,再制造不仅可以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还能够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一项绿色技术
在山东省潍坊市区东部,潍柴集团有一片全新的厂区。新厂区里既有传统的发动机制造产业,又有一些与发动机相关的新兴产业。其中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就是我国机械行业百花园中一只耀眼的奇葩。
走进潍柴再制造公司宽敞明亮的车间,让人感到视野开阔。一问才知道,车间总面积大约2.7万平方米。
迎面是一幅大红标语:“每天进步一点点,今天你进步了吗?”再制造公司总经理李峰,在标语下跟记者聊起来。2008年3月,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潍柴成为14家试点企业之一。
李峰说,再制造是利用新技术对废旧发动机进行修复加工,复旧如新,其动力性、经济性和保修期达到与新机器完全一样的标准。这是一种低成本的制造模式,是循环经济的高级形式,也是我国机械行业的新生事物。资料显示,每生产1万台再制造发动机,回收的附加值接近3.6亿元,可节电145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吨。与回炉重新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80%,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
新公司,新产业。设备新,员工也年轻。今年24岁的李云刚,去年大专毕业进入潍柴,说起再制造来头头是道:发动机的再制造,是利用好废旧机器的可用零件,同时对失效零件进行再加工或替换,最后重新装配起来。报废的发动机走过这再制造流水线,又重获生机。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将促进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李永涛,今年28岁,是从潍柴615厂调过来的,现任再制造公司装试车间值班长。他告诉记者,原来对再制造产业这个新产业不了解,来了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快速增长的产业。这几年再制造一直在努力上能力、上水平,从开始时月产几十台,到现在月产过千台,可还是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技术质量室副经理丁韬告诉记者:“我们公司是潍柴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再制造技术上和美国SRC公司合作,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潍柴36个服务中心和遍布全国各地的数千家维修站,为回收废旧发动机提供了便利。我们的再制造,实现了产业链多个环节的互利共赢:对于用户来说,购买再制造产品,用较低价格享受等同于新机的性能和服务,老用户的废旧产品也增加了价值;对于维修站来说,增加了废旧机器回收等业务,这是一个新的卖点和利润增长点;对于主机厂来说,拉长了产业链,增强了与用户的联系,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再制造对于零部件残损表面处理的一些技术和工艺,可以扩大应用到新发动机生产上,进一步提高其性能和质量。
关键词:潍柴 发动机 再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