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机械>  正文

信息化建设成为沈阳机床未来发展的推进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0月30日   来源:沈阳机床
 初尝信息化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原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中捷友谊厂、沈阳第三机床厂和辽宁精密仪器厂合并重组而成。经过“九五”以来的改革、改组、改造以及分流减员等措施,目前沈阳机床集团已经实现了后勤辅助部分的剥离和专业化生产的重组。
  沈阳机床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车床制造厂和国家级数控机床开发制造基地,其机床产销量多年来始终位居中国首位,而中高档机床更已成批量进入汽车工业、国防工业、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核心制造领域。
  沈阳机床的信息化是国内装备制造业最早的企业之一。据了解,1978年10月,当时的沈阳第一机床厂厂长沈同昌提出要用计算机管理改造工厂的管理,提议引进一套外国信息管理系统,并于1979年两次邀请了德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专家前来访问,商谈引进管理技术和管理软件及开发事宜,并确定合作MRPⅡ的意向。1981年4月,随着资金到位,沈阳第一机床厂购买了一台IBM4331计算机,并引进了第一套MRPⅡ软件,开始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漫漫征程
  1986年,一次规模庞大的现场鉴定会后,机床一厂持续了5年多的项目 “宣告成功”,之后还拿了“国家首届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90年代初,国家组织CIMS示范工程时,沈阳机床集团仍然在列。
  回想当年的第一次信息化,现任沈阳机床信息化顾问的牛孟渔,当时还是第一机床厂的信息中心主任,他表示,这套系统实际还有一些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比如系统没有用到仓库,没上CAD,生产和采购、销售、成本系统没有集成。这些问题不解决,鉴定的那个生产系统就几乎是摆设。而现在,这套软件在第一机床厂只剩下车间控制部分和零星的孤立的库存、采购等系统了,大部分都废掉了。
  变革的难点
  最初的信息化推进不彻底,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也为后来提供了可贵的反省的思路。
  和国内其他机床厂一样,在经历了“九五”期间严重的经济下滑以后,进入新世纪的这十年,沈阳机床开始步入了快速增长期。近几年来,沈阳机床除了在改革、改组、改造和“瘦身、健体”方面狠下功夫外,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如CAD/CAPP的应用在设计部门已经普及,公司所属的各个企业都采用了统一的财务软件和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并基本实现了纵向集成。
  不过,总体来看,信息化建设还远远满足不了沈阳机床快速发展的步伐,形势逼迫沈阳机床必须在管理信息化上下大力气,以适应战略目标要求的根本转变。
  沈阳机床集团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孙志伟对这些年来的信息化变革有着切身的体会,他认为,机床行业信息化的主要难点是基础数据准备及生产制造系统的实施。
  沈阳机床的产品种类、规格型号非常繁杂,零部件层次多,基础数据,包括产品结构数据、物件编码、工艺信息、期量数据等的采集、准备工作量浩大,需要做大量扎实有序、艰苦细致的工作。
  从生产制造、财务、销售、客户关系、供应链几方面考虑,生产制造是难点。ERP所涉及到的各种生产制造方式,如库存型、订单型、订单工程型以及订单装配型生产方式在集团内都有;从另一角度讲,批量、单件小批量、单机、项目型生产都存在。所以生产制造流程复杂,实施难度大。
  沈阳机床的老主任牛孟渔对于机床行业的这些特点和难点也同样深有感触,他说,机床产品的复杂性、生产技术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机床行业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对大量基础数据进行规范整理,许多在传统管理方式下没有而信息化又必需的数据需新建,数据的采集、录入、处理、使用的流程要变革。
  同时,无论是PDM还是ERP,都牵连到工作流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只有将流程的变革和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才能达到信息化的预期目的,“而传统习惯势力和某些错误观点的影响,一些软件功能的欠缺,使得流程的变革与提升成为信息化的难点”,牛孟渔的总结可谓之一针见血。
  集成的体系
  机床本是重型设备,而在披上适合的信息化外衣后,却完全有可能变得“轻盈”起来,而像沈阳机床这样的大象型企业则可以迈出更为轻灵的“舞步”。
关键词:信息化 沈阳 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