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自主化引领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
百多年前,中国人第一次明白,强大的国家需要强大的工业支撑。当世界的步伐迈入以机器生产为核心的近代工业革命时期,这一富国强兵的根本就将国人的注意力牢牢地锁定在有“工业母机”之称的装备制造业上。百余年过去后,中国已然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制造大国”,贴上“中国制造”标签的装备遍布世界各地。
然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当人们对装备制造业作为高技术载体及生产力转化桥梁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新兴的信息技术、核技术、空间技术等无一不需要通过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创造出来的时候,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身变得迫在眉睫。因此,研究报告指出,大力强化自主创新,推进智能制造、精确制造、极端制造、绿色制造四位一体,通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走国产化与自主化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之路,方是“十二五”期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必由之路。
突破高端零部件瓶颈
2010年7月,中国实验快堆首次临界成功,在位于京郊的中国实验快堆工程部内,记者见到了有200多个系统、设备达7000多台套的中国首套实验快堆。工程部总经理张东辉骄傲地说:“这里面除几个关键装备从国外进口外,其他全部由国内设计和制造,装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其中,快堆的核心——堆容器装备的制造无疑最为艰难。
高12米,直径8米,壁厚25毫米,内部构件多达5.5万件,总重700多吨的堆容器属于大型薄壁容器,制造难度极大。难点在于焊接工艺、热处理工艺、加工精度和长途运输。稍有不慎,造成返工或报废,就可能带来重大损失。
中国一重集团与原子能院一起联合设计并承担了这一大型非标设备的制造和安装,并实现了一次制造成功、一次运输成功、一次安装成功。创造了快堆大型核设备制造的高质量,也创造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新纪录。这一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核设备设计制造能力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核电装备的飞速发展只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缩影。在工程机械、数控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等诸多领域,我国装备制造行业不断取得新成果,高端装备自给率不断提高。“现在我们已经迈入世界一流的大叶片制造商行列”,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总经理严奇说,“现在无锡透平叶片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将产品输出到日本、德国、美国、印度等国家。”
可以说,我国装备制造业体系非常完善。只要是装备,在我国均可以找到生产企业,这在国外是没有的。而且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总体国际领先,行业连续保持出口贸易顺差,实现了历史性转折。2003-2008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从2006年的出口首次大于进口,进出口顺差达到157亿美元,到2007及2008年,进出口顺差继续增加。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石勇坦承:“这确实是非常高的速度,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4万亿元,约合20167亿美元,略高于美国(19800亿美元),远远超过日本(15600亿美元)和德国(13251亿美元),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
而在国民经济中,装备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更加显现。2008年,我国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13.7万亿元,占全国27.6%;出口交货值4.4万亿元,占全国53.2%;从业人员2333.6万人,占工业从业人员26.4%。
规模上升的同时,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更是不断加强。
“今年我国又有不少装备制造业重量级产品面世:70万千瓦级水电和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面世,1.65万吨自由锻造压机及操作机等第三代核电主管道制造关键技术获得突破,世界首个±800千伏云广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竣工投产”作为一名奋斗在机械行业四十多年的老专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朱森第兴奋地告诉记者。
更让朱森第高兴的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正由主机层面向关键配套零部件层面推进:西电公司和特变电工(18.18,0.00,0.00%)建成了高水平的交直流高压绝缘套管卷制生产线,大全集团研制成功了大型直驱式风电设备配套所需的变频控制系统,天然气长输管线用大型阀门国产化均取得突破。“我国装备制造业关键零部件长期受制于人。这种关键零部件往往比主机研发更难,现在在关键零部件上能有所突破,正代表着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能力的提高”。朱森第说。
关键词:装备制造 工程机械 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