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召回案例显示,在多起大规模整车召回中,零部件成为首当其冲的角色,加强零部件召回管理势在必行。纵观近几年我国汽车召回制度的实行,行业专家多次呼吁:在加大整车企业召回责任的同时,应将汽车零部件召回纳入召回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保险机制。
应将召回范围扩大到零部件企业
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近期发布的召回公报显示,在过去6年中,因汽车零部件缺陷导致的汽车召回事件占召回总数的30%,零部件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车安全性的重要原因。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的汽车投诉为6482件,比去年同期上升55.6%,其中,零部件质量问题成为投诉主要内容。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告诉笔者,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发展速度较快,但存在产品质量把控不严、技术升级不积极等问题,这对提升我国整车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由于受同一零部件缺陷影响,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重庆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3家车企去年共同召回6款共13549辆轿车。多家车企因同一零部件质量问题同一天宣布召回,开中国汽车召回史先例。
丰田汽车召回门事件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全球800多万辆丰田汽车因油门踏板失灵召回。惹祸的油门踏板是北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CTS生产的。受其影响,丰田汽车股价大跌、销量大减,股票市值在短短一个月内缩水数百亿美元。
翻开历史,福特汽车在上世纪也遭遇过类似劫难。当年,因凡世通轮胎存在68个致命缺陷,福特汽车“探索者”屡屡发生翻车事故,最终美国联邦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凡世通有限公司召回上百万只轮胎。尽管曾经风头强劲的福特汽车澄清了罪名,但福特品牌形象大打折扣,市场急剧下滑。
鉴于这些经验,今年“两会”期间,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提出建议,整车厂及零部件厂家均面临因汽车召回带来的巨大风险,故应在汽车生产和销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管理。他认为,由于每次召回一般涉及金额巨大,而我国汽车零部件厂商一般规模都不大,一次召回就可能引起零部件厂商因资金链断裂危及企业存亡。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零部件厂商可以通过参加保险等方式分散召回风险。他建议,汽车召回保险可先考虑在企业数量大、规模相对较小、风险易于分散的上游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进行试点。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召回事件的背后除了整车设计问题外,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又一个零部件生产、检测过程的管控失误,因此应尽快把我国汽车召回范围扩大到汽车零部件企业。
用保险缓解零部件企业面临的召回危机
曾庆洪关于建立汽车零部件保险机制的建议提出后受到广泛关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认为,召回险可以加在汽车出厂价格上,一旦发生召回,消费者顺其自然地得到相应赔偿。在他看来,现在一些零部件企业不愿意扩大汽车召回范围,主要是怕承担责任、增加召回成本。如果召回险实施后,厂商的损失会降低,有利于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资深汽车营销专家苏晖认为,召回险的目的是减轻企业因召回所带来的风险,该险种要权衡保险公司与汽车企业或者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关系。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召回法规,最好具体到发生召回后如何详尽地对消费者理赔。
海达(英国)保险公司一直致力于在中国推行汽车召回险,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世界保险市场上看,考虑到风险等因素,保险人提供的汽车召回险仅面向汽车零部件商,并不为整车制造商提供召回险服务。因此在国外,汽车制造商往往会要求其零部件供应商购买相应的零部件产品召回险,并以条款形式写在双方供货合同上。目前来看,英国是比较成熟的汽车召回险市场,对汽车零部件的召回管理通过保险形式分担了相应的风险。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对风险的控制在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虽然保险经纪公司能将国外的成功经验带到国内,但这些经验能否真正适应中国国情还是未知数。海达(英国)保险公司召回险专家透露了一个数据:在英国,保险人每年通过召回险获得的利润可达数百万英镑。不过,国外高利润是建立在索赔数量较少的基础上,中国的情况可能会有不同。
有业内专家指出,在国内推行汽车召回险,首先一定要将召回险和产品责任险区别开来,明确二者在赔偿责任、赔偿范围上的不同。其次,国内很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缺少对召回风险的认识,对购买召回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保险条款上看,我国召回险要在遵守国际规则、与国际接轨的基础上,加入符合我国国情的条款。同时,基于保险所要求的最大诚信原则,保险公司应只与大厂进行合作。规模过小、诚信状况不良的厂商,不应作为召回险的目标客户。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