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机械>  正文

中国内燃机工业:挤进高压共轨的“窄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8月4日   来源:中国工业报
中国内燃机工业的面前有一道叫做“高压共轨”的“窄门”。
  整整50年前,这项被称作“内燃机工业革命”的技术在瑞士诞生。45年之后,被视为“拯救我国高压共轨技术唯一希望”的中国一汽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以下简称为“无油所”)宣布,研制成功我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也是在那一年,位于我国辽宁一个叫做“新风”的民营企业开始从德国利勃海尔引进这项技术,并在不久前实现量产。
  7月16日,辽宁新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风集团”)40万套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投产。随着近几年无油所在这一领域“意外”地销声匿迹,新风集团成为我国目前唯一能够批量生产这一系统的“星星之火”。
  50年间,高压共轨技术历经多次更新和换代。同时,中国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重卡市场,也是全球生产柴油机的第一大国。但时至今日,高压共轨的尖端技术依然牢牢掌握在三个国家的四大公司(德国的BOSCH公司、美国的DELPHI公司、日本的DENSO公司、德国的SIEMENS公司)手中。它们在中国或建立生产基地或成立市场开发中心,并且无一例外地制定严格的技术保密政策,以期在中国市场长久保持技术上的垄断和优势地位。
  新风的“突围”能否在跨国公司林立的版图中杀出一条血路?会否也落得当年“威孚被俘”的下场?或是如同无油所攻克难题后却不能将其批量推向市场而最终成为一个象征被束置高阁?这些疑问还是只能留给时间。
  曾经的辉煌
  我国的油泵油嘴工业曾经辉煌一时。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时期,以苏联援建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为里程碑,我国的柴油机工业及其配套的油泵油嘴工业初步建立。在机械式喷油系统时代,我国首先是通过一系列的仿制来实现技术上的起步,主要引进对象就是苏联。
  在20世纪60年代,仿制大大提升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水平,甚至一些产品以及在此基础上改进的加强泵迄今依然还在一些农业机械中使用。当时机械工业部下属的油泵油嘴企业共有10家,包括无锡、北京、南京、锦江、汉江、湖北、山东、大连8家专业油泵油嘴厂,以及上海柴油机厂和洛阳拖拉机厂附属的油泵油嘴分厂,曾形成一个“8+2”的产业格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实行的载货车“汽油改柴油”政策,促进了柴油机工业的快速发展,这直接拉动了油泵油嘴工业的快速膨胀。大约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油泵油嘴企业在数量上达到了一个顶峰,企业数量达到200家。在那个时期,油泵油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业内企业家家盈利。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油泵油嘴行业在之后的10多年出现了激烈的动荡和分化。虽然企业数量锐减,但逐步向集中发展,其中前10名企业的产量占到行业总产量的80%。同时根据资料记载,当时的油泵油嘴工业仍有不错的业绩。其中2003年全行业共生产多缸喷油泵197.3万台,全年销售收入41.9亿元。
  从总体上看,在机械式喷油系统时代,中国的油泵油嘴工业发展相对顺利。在欧Ⅱ排放标准及以下的产品领域,虽然跨国公司也陆续登陆中国,甚至在中国投资建厂,但单就柴油机的油泵油嘴这一领域而言,跨国公司并没有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
  然而,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从机械式到电子控制跳跃式的技术革命,迅速威胁到中国油泵油嘴工业的生存。同时,中国企业和技术引进对象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导致过去可以比较容易通过模仿或购买技术许可证来引进技术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当外国企业的电控柴油喷射技术已经开始普及并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所有的中国企业都还只能生产机械式的油泵油嘴。下面的数据记录了当时的一切:2004年中国生产了151万辆载重卡车,其中使用柴油发动机的载重卡车和大客车共141.9万辆。但是,满足这样一个巨大规模市场的中国柴油发动机工业却将不得不全部依赖外国企业所控制的燃油喷射系统。
关键词:内燃机 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