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机械>  正文

宝钢筹谋湛江建厂 重组广钢韶钢博弈艰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5月24日   来源:财新网
5月10日,暴雨后的广州,天气仍阴晴不定。这一天,在广州市白天鹅宾馆三楼会议室,挂牌两年的广东钢铁集团正式公布《广钢环保迁建方案》,宣布湛江500万吨钢铁基地项目启动。
  主席台上,宝钢集团副总经理、广东钢铁集团总经理赵昆神采奕奕,语带激情。显然,这将是宝钢集团对外扩张中意味深长的印记之一。
  多年来,宝钢集团心仪广东的深水良港湛江建设钢铁基地,以期实现产能和市场版图的双重扩张。但在国家钢铁业调整产能过剩的关键时期,宝钢集团与广东省政府最终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达成妥协,以重组兼并广州钢铁集团(下称广钢)与广东韶钢集团(下称韶钢),淘汰广东钢铁业旧产能为先决,实现宝钢入粤布局。
  接近重组的人士表示,按照设想,三钢重组布局中,将“搬迁”广钢、“改造”韶钢,同时“新建”湛江项目。无论以政策环境论,还是企业层面的整合,均殊为不易。也因此,作为三钢重组平台的广东钢铁集团于2008年6月正式挂牌,“空转”两年,直至这次公布,才得以对外宣布:重组终于跨出实质性的步伐。
  在《广钢环保迁建方案》发布会当天,坐在赵昆右边的是姿态轻松的韶钢董事长余子权。而主席台另一端的广钢董事长张若生,则或若有所思,或神色凝重。没有人能断言重组的未来。
  多位接近重组的人士表示,当下,上探国家发改委口风,是各方心照不宣之举。这意味着,尽管宝钢入粤在政策缝隙中隐现曙光,但承载多重任务的重组将不会轻松。
  湛江诱惑
  一切目标都指向湛江。这里地处粤、桂、琼接合部和环珠三角、泛珠三角的前沿地带,是广东省连接东盟、大西南、北部湾、海南经济特区等区域经济圈的桥梁与纽带,区位优势明显,且湛江东海岛上原居民较少,开发强度低;湛江港也是粤西、环北部湾地区惟一的国家级主枢纽港,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拥有钢厂所艳羡的一切外部条件。
  无论是广东省政府,还是央企宝钢集团,都早有在此布局,建设千万吨级的钢铁基地的构想。这种构想,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广东钢铁消费大省地位的形成,在2001年之后越发迫切。
  据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王中丙介绍,自2006年以来,广东省钢材年消费量已超过4000万吨,2009年更是超过了5000万吨。但省内钢铁产能最高时期仅约2600万吨,占全国产能的3.7%左右,与消费能力极不匹配。
  广东钢铁集团副总经理余志良告诉记者,广东在湛江建设钢铁基地的规划,最早由韶钢提出。韶钢位于广东粤北山区,旁边的大宝山矿最多时只能供给三分之一的铁矿石,铁矿石运入和钢材运出成本都较高,人才、市场信息也受到地域制约。因此,韶钢提出“出山入海”,到湛江建钢厂。
  这一思路得到广东省委、省政府基本赞同,但提出了几个不同的方案:其一是按韶钢的想法,自己上马建厂;二是由韶钢与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等外资钢铁企业合资建厂;三是韶钢联合广钢一起投资。但是,前两个方案没能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支持,而广钢韶钢共同开发的方案,则被广钢拒绝。
  这多少与广东省自身的钢铁业能力不强、产业链不完善有关。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广东最大的两个钢铁企业,广钢和韶钢在大锅炉建设、板材生产等方面都经验不足,前者以建筑钢为主,后者生产建筑钢和中厚板,产品相对单一,也没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由此,在广东省内部自主建设湛江钢铁基地的设想被搁置。
  这给了宝钢集团机会。2003年,在国家明确提出钢铁业要由“中央军”整合中小企业的指导思想后,引进在宝钢集团,联手建设湛江钢铁基地的方案,逐渐在广东成型。
  对宝钢而言,湛江项目意味着产能扩张的良机,和对钢铁消费大省广东的直接切入。2007年,宝钢集团在重组了新疆八一钢铁后,趁着钢铁行业的低迷,将湛江钢铁基地计划付诸行动。
  此时,正是国家开始整顿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之时,上马新项目的审批日趋严格。国家发改委希望,宝钢入粤,不仅仅是为自身战略发展考虑,也能通过“产能置换”,用新技术和新装备来淘汰广东钢铁落后的产能。
  2008年“两会”前后,国家发改委对宝钢湛江项目作出了前期批复,在湛江项目上马前附加了一个条件——宝钢要重组广钢和韶钢。具体方式则是,由宝钢兼并重组韶钢和广钢,这两个企业全部进入宝钢集团,由宝钢控股成立一家新公司,总部注册在广州。广东省要结合湛江钢铁的项目建设淘汰省内落后炼钢能力1000万吨。一场承载着“政治任务”的重组,就此展开。
关键词:钢铁 投资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