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广州市长陈建华:如果要求公示财产我会带头(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1/24/2013 16:00: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广州市长陈建华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态:如果要求公示财产我会带头

  23日上午,广州市人大十四届三次会议闭幕,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记者招待会。会上,出国经费今年会有明显下降、今年有望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一连串信息,让整个会场高潮不断,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记者招待会,足足延长了一个小时。

  谈民生

  同德围工作

  给韩志鹏打100分

  记者:有一种声音说,一群代表还比不上一个韩志鹏,您怎么评价韩志鹏?您认为自己离六十岁而耳顺的境界还有多远?

  陈建华:我今年快57岁,四舍五入也60岁了。政协给委员打分时韩志鹏得了72.5分,我觉得是偏低了,我是人大代表,没有权力打分。过去一年,在同德围整治工作中,我给他打满分。韩志鹏担任同德围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主任,很不容易,要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意见达到1000多条,完全用业余时间去做,梳理得非常好,也会去应对。所有的事情都要经过多轮博弈,很难,他完全是一个义工。无论是变电站工程的落地,还是公厕、公园、学校和医院的建设,每一个都亲力亲为和委员沟通。对其他方面我不了解,我觉得打分没有把这部分算进去。

  有意见就提。对政府来讲,我长期参加工作的体会,就是政府的行政立场永远不能变,唯一的,就是永远站在公众利益的立场,偏离了这个立场,肯定出问题。作为代表,可以有各种意见提出来,但最好要代表大多数或绝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也就是一种公众理性的立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的,我们要接受,提得不对的,也不要批评人家,否则一批评,下次人家不敢提了。大家认真思考一下,往往提得比较尖锐的意见,思考比较深。

  为政要听刺耳的声音,尤其要听不同意见,这样能减少失误。同时,要做到依法行政、科学行政和民主行政。

  对垃圾分类

  自评仅算勉强及格

  记者:广州从去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到现在为止,您对这项工作打多少分?

  陈建华:在座的新闻界朋友给垃圾分类打多少分?我们忐忑不安,不敢打分,我看是勉强及格吧。我们刚刚起步,垃圾分类处理越走越难,但是难关过去就会一马平川。要有信心,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我看垃圾分类处理也是这样。

  垃圾分类工作首先是民生工程,涉及环保、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生态,甚至是每家每户。开弓没有回头箭,广州已经向垃圾分类宣战,随着我们慢慢在理论方面的学习和摸索,认识也在逐步提高。希望在新的一年,在座的记者朋友都参与到垃圾分类的事业中来,因为垃圾分一分,广州美十分,你们也有份。

  别小看垃圾分类这件事情,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去,到纽约、华盛顿、巴黎,我们垃圾分类搞得好,大家对你肃然起敬。一个城市能把垃圾分类做好,还有什么工作做不好?它是文明程度的一个体现,是市民素质的一个提升和展示,更是一种城市精神,它是生态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

  关于环卫工

  已经发现问题所在

  记者:现在环卫工人罢工已经到了越秀区,甚至市民猜测下一个会不会到海珠区?对于这件事,市长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陈建华:广州环卫工人有38800多人,过去这一年,我们对环卫工作体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研,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康,他们默默无闻为城市园林建设,对卫生城市建设、文明城市建设、环保城市建设、森林城市建设,对广州所有城市建设的光荣称号,他们都是大功臣。现有的环卫体制已经延续十多年了,我归纳环卫工作的基本情况,叫五、六、七、八、九。

  “五”是大约一半左右的街道,他们的体制是靠收取垃圾处理费来发工资的,区、街镇的财政基本没什么投入,其他一半是另外一种体制;“六”是有65%的队伍是通过社会化的保洁公司招标进行运作;“七”是在环卫工人中,70%是非广州户籍人口;“八”是在环卫工人里,40岁以上占80%;“九”是38800多环卫工人,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占90%。

  同时,还有“三个不到位”。第一是投入不到位,由于十多年来的体制,招标是价低者得;第二是制度不到位,因为五花八门,还有大量的制度要建立,就无章可循了;第三是管理不到位,政府出了钱,是不是所有钱都到了环卫工人那里?在标书里,要约条件有没有首先把环卫工人的各种权益放在里面,包括保险、收入、加班、节假日、保洁面积等,这些应该在要约条件里规定,这样就使保洁公司有操作的空间。

  还有比如说是否公开、公平、公正,在阳光下进行。我们要根据“五、六、七、八、九”、“三个不到位”,改进这些方面的工作。

  说公交补贴

  其实投入还有很多

  记者: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市两会有代表委员提出今年市财政对公交补贴预算比上一年减少7.7亿。请问对这方面您是怎么考虑的?

  陈建华:公交补贴,是统计口径的问题,实际上公交补贴是逐年增加的。我们中小汽车总量调控有一部分收入,到去年底已经超过2个亿,我们估计今年可能会有4亿-5亿的收入。这一块是单列的,而且也准备成立一个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全部用于公交优先。

  政府对于公交方面的投入会继续加大,刚刚这位记者谈到的只是对部分公交的投入,实际上政府对公交的投入,这里可能只是几分之一吧。比方说,我们每年无偿从财政中拿出80亿建地铁,算不算给公交?应该算吧。还有,财政性的债务形成支出、财政性的借款,用于打通断头路、市政道路,这些都是不收费的,这也算是公交。

  谈最低工资

  争取今年提高标准

  记者: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居民收入翻番,对增加居民收入这一块,广州有什么具体计划,如何保障落实?

  陈建华:居民收入去年增长11.4%,今年也是安排这样的增长,还是靠发展。早前,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对最低工资不太满意,我也讲一句公道话,最低工资的决定,不是广州市政府的权限,公布上报和最后批准都要省政府专门批准,不能由我们对外公布。

  新的一年,我们要争取把最低工资标准上提。此外,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就财政而言,不可能对中等收入以上家庭进行救济。公共服务的主要对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在内,实际上它是保底线民生。刚刚你说的不仅仅是底线民生,但底线民生的提升,也会提高居民的收入。

  要确保就业率,就业率低的话,整个收入水平就降低。如果就业率高,失业率低,去年我们是2.4%,人均收入就越高,所以要保就业。

  还要加快发展。从发展的结构看,去年我们的第三产业净增长在比重上增加2.1个百分点,今年有可能比重占到65%左右,很有希望在今后四五年达到70%。一个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70%是非常重要的分水岭。所以,要讲倍增计划,要从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然后保持稳定的增长。

   12下一页

  说大局

  大部制改革6月底前基本完成

  记者:广州准备推行大部制改革,您任广州市长已一年,请从您从政的经历谈谈,广州推行大部制改革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广州准备通过什么样的努力来破除阻力进行改革?

  陈建华:机构改革和大部制改革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每次的机构改革也比较接近大部制改革。所谓大部制改革,大家并不陌生,不知道在座的同志去过江西瑞金没有。我们党在建立政权之初就是大部制的,一个大祠堂里面有中央各部委,就是大部制。

  现在大部制改革,实际上是我们对于一些管理职能变化了。随着经济社会发生变化,管理的面也会发生变化,这时候就需要组织根据职能不同重新组合。我认为这种组合必须是系统的,是有机的。

  更为重要的是,绝对不能因人设事。这些机构的设置,应该有两个原则:第一是有利于减政放权,就是把原来由政府来直接掌握审批的权力向非政府、社会组织让渡,委托行业管理。这样,人和单位就减少了。第二个原则是流程再造。市政协委员曹志伟拿了一张广州市关于项目审批的流程图,700多天,经过流程再造后可以缩短到200多天。就说明,通过流程再造,有一些可以减少审批,有一些委托审批,有一些可以并联审批,这样,我们就达到了大部制改革的目标。今年这次大部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这也是根据省里面的要求,在6月底之前,要基本完成。

  出国经费今年会有明显下降

  记者:“三公”经费中今年因公出国预算是7882万,比2010年5100万多出2700多万,您怎么看?

  陈建华:因公出国,去年、前年的数字我还没看到,因为“三公”经费还没有完全报出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今年因公出国会有比较大幅度的压缩,现在每次出国的时间减少了两天,理论来讲应该减少15%了,原来是12天。现在出国的团组6个人,原来还可以组一些相关的团去,现在要大幅度减少,出国经费我估计今年会有比较明显的下降。

  财产公布其实已走了一大步

  记者:南沙官员家庭财产公示是否已有具体方案?进展情况如何?作为市长,您是否愿意公示财产?

  陈建华:官员家庭财产公示试点,是省委特别是省纪委在加大政务公开,建设廉洁广东、廉洁广州的重大举措。广州市南沙区被选择作为试点先行,相关方案已经市委常委会原则审定通过,报上级批准,春节后将会进行公示,公示的方式和内容由上级定。我本人表个态:我们如果接到通知要进行公示(财产),我会带头公示。

  实际上,官员财产公布已经走了一大步。长期以来,领导干部有一个重大事项汇报制度,但是不向社会公开,只是向组织上每年填报一次。过去这几年又进了一步,不仅仅是重大事项,官员的主要财产,比如住房以及其他有价证券等,每年都要填报一次。这应该说已经算是半公开了,因为也向组织上申报了,不过最终还需要制度的安排。南沙这次财产公开是制度上的安排,我相信会逐步地推行。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要迈大步

  记者:新的一年里,广州在金融建设方面是否会有大动作?

  陈建华:有很大动作。国家将广州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其中就包括区域性金融中心。如果不是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怎么称之为国家中心城市?而且在整个华南地区,只有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唯一不是直辖市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就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是国家给你定位,也要求这座城市本身具有国家中心城市的特质,所以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是应有之义。

  广东在金融方面在全国遥遥领先,广州在全省经济中首位度很高,其中金融首位度就很高,有两个三分之一。第一个是指广州的金融资产总规模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第二是指广州的存、贷款都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广东很大,很多城市实力很强,但是广州在金融方面始终排在全国第三位,北京,上海,广州。但是也要看到,广州的实体经济和金融,包括金融延伸工具,包括金融板块的发展,相比之下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跟深圳、上海、北京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过去一年广州的股权交易中心、碳排放交易所、金融街一期、规划中的国际金融城都在推进。过去广州一年只有两三家公司上市,去年就有八家。希望在本届政府结束后,上市的公司有100多家,排队等待上市的也有100多家,我们叫做“双百工程”。

  在资本运作方面,广州在新的一年中会迈出更大的步伐,相信广州的区域金融中心也会有比较大的发展,包括南沙,也包括科技金融,农村金融,社区金融,贸易金融,汽车金融都将有长足进步。现在有几个板块不可比拟,像上海、深圳有证交所,广州以后争取在期货方面尤其在保险方面有所建树,这些应该要大力扶持发展。

  学深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记者: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州要与深圳加强合作。广州为何提出这种说法?

  陈建华:两千多年来,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在科技、文化、教育、商贸、传统制造业、交通等等方面都是岭南地区的枢纽。过去100多年,香港崛起;过去30年,深圳崛起。深圳和香港发展各有特色,一个是东亚地区的枢纽城市,一个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对外出口,经济总量跟广州差不多,尤其是在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深圳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在金融方面,深圳聚集了大量的人才。人才聚集是广州的短板,本来广州在这方面很强。

  过去30年深圳发展得非常好,广州的未来发展要跟周边地区密切合作,首先要跟深圳加强互补互动的合作,竞争后面还有合作,所以叫“竞合”,这种良性的竞争和互动会形成互补,所以广州提出加强与深圳的合作,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广东,对港澳乃至东南亚和泛珠三角地区形成引领的作用。

  具体怎么合作?下一步要主动加强跟深圳的沟通和联系,要积极地向深圳学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让更多的人才交流、科技的合作,还有产物方面的互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在广佛肇同城化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跟珠三角特别是深圳的合作。(文/羊城晚报记者 孙朝方 郑旭森 张林 图/羊城晚报记者 蔡弘)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