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光伏救市应着眼顶层设计企业靠政府更应靠自己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0/19/2012 14:56:53   来源:solarF阳光网

  美国对华光伏“双反”靴子落地,本已凄迷惨淡的中国光伏产业更是风雨飘摇,就连尚德、赛维这些光伏巨头也已面临生死大劫。伴随“中国光伏崩盘论”的浮现,业界要求“救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其实,眼见昔日各地争抢的香饽饽如今成了伸手要钱的乞儿,最着急的要数这些明星企业背后的地方政府,一时间债务减免、资金补助、政策优惠多管齐下,更有让国资企业直接入股输血的打算,却引发了舆论对于“救市过度”的质疑。正如部分媒体提出的,这些企业究竟是否值得拯救?光伏救市的背后是否存在某些巨头“大而不能倒”的考虑?政府直接施以金援是否恰当?

  光伏救市应着眼顶层设计 企业靠政府更应靠自己

  另一方面,很多光伏企业对于对于政策面扶持的成效仍是疑虑重重。国家能源局关于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通知下发后,业界人士普遍担忧电费与补贴能否及时到位、地方执行力度如何以及政策持续性等问题。为何外界感觉当地政府跟企业都快穿一条裤子了,这些企业却还感觉不“解渴”?究竟是他们“得了便宜还卖乖”?还是当前的救市政策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地方政府吹大光伏肥皂泡

  如果我们把时间倒回几年前,在以经济增长率和政绩工程为行事标准的一些地方,往往热衷于那些具有大投资、战略性投资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的上马,可以立即带来人、财、物的巨大流量,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地方的GDP数字立马产生质的飞跃。

  投资额大、投产迅速、增收快、利润率高、就业岗位多--光伏产业的这些特性,恰恰契合了地方政府的引资思路。加上“高科技”、“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的外衣,各地不惜开出土地、税收、劳动用工、金融信贷等各方面的优惠措施,吸引资金进入本地兴建光伏产业。江苏、河北、江西……把光伏产业作为重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的地方,就不在少数。

  结果显而易见。这几年来,中国的光伏产业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据统计,我国2008年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目前已膨胀至500余家,占全球产量的57%,全球十大太阳能光伏制造商中有六个来自中国。

  光伏的肥皂泡越吹越大,可是配套的市场却没有起来。伴随这种失衡的增长,中国的光伏产业呈现出“国外热、国内冷;民企热、央企冷;企业热、舆论冷;上游热、下游冷”的怪象,整个行业在市场结构、政策博弈、投资主体以及产业结构上的矛盾愈加凸显。

  这种“两头在外、市场突前”的结构,导致行业危机传导很快,企业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而快速膨胀的产能过剩和不计后果的价格混战,很快透支光了中国光伏产业的盈利前景。国际市场一旦出现风吹草动,最先受害的就是中国光伏企业。本轮光伏产业面临困境的前因后果,正是如此。

  要不得的“死马当作活马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