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青海格尔木330千伏太阳能聚明汇集站正式投运,青海省光伏发电并网容量达1003兆瓦,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型荒漠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
跳出青海,放眼全国。自2009年第一个大型光伏电站在甘肃敦煌建成开始,仅用两年时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就达到300万千瓦,较2010年同比增长500%。
在这靓丽的数字背后,是我国光伏制造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国家对光伏发电发展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光伏产品第一制造大国。当前,光伏制造业正在进行深度整合,光伏发电也在走向理性扩张之路。我国光伏产业整体正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制造能力世界第一行业整合风起云涌
“太阳能发电?胡说!”上世纪90年代末,苗连生在四处推广太阳能发电时,经常遭到这样的质疑和冷遇。进入1998年,面对尚不明朗的产业前景,苗连生毅然争取到第一套3兆瓦多晶硅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的批复,创立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太阳能产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仅仅在两年之后,一个叫施正荣的“洋博士”变卖了自己在澳大利亚的家产,带着一台笔记本和几页商业计划书,来到无锡,创立了尚德电力,并于两年后投产了中国第一条大规模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施正荣和苗连生的生意越做越大,尚德和英利分别于2005年、2007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二人也由此成为当年的“中国首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光伏市场前途的中国企业蜂拥而至。近10年来,我国光伏电池生产能力快速增加。2011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了2000万千瓦,占到全球光伏电池产量的60%以上,形成了完整的光伏产品制造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光伏电池制造大国。
好景不长。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作为光伏产品主要买方的欧美等国相继削减发电补贴,光伏发电市场急剧萎缩,产能过剩问题逐渐凸显,产品价格一路下行,其中光伏电池组件价格由每瓦1.5美元下降到1美元以下,降幅超过30%,国内光伏企业遭遇“寒冬”,普遍经营困难。危机之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双反”来袭,可谓雪上加霜。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