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海安县鑫缘制丝有限公司的锅炉房里热气腾腾,一捆捆码放整齐的麦秆被推进炉膛。工人告诉记者,2台锅炉一天要烧掉秸秆50吨,一年按280天实际生产天数计算,需要“吃”掉1.4万吨秸秆,等同于7000吨标准煤。按目前秸秆平均每吨300元、煤1000元/吨计算,一年节约成本至少100万元以上,降本增效达15%。然而,这样的好事在承包锅炉运行的南通绿源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庆眼里,却是“好归好,难上难”。
绿源是海安最早尝试秸秆能源化利用的民营企业,在海安县12台4吨以上的锅炉中,绿源公司承包运作的有7台。据海安县农委测算,全县80万亩耕地产生的秸秆,除村民自用外,每年剩余秸秆数量约在25-30万吨之间。绿源每年收购的秸秆有5万吨,只占其中的不到1/5,绝大部分秸秆直接被农户一把火烧掉。既然秸秆替代燃煤有这么多的好处,为什么难以大步推进呢?
“规划是有,但不敢一步到位。”张国庆坦言,当前困扰绿源公司的最大难题是:运行成本高,利润低,风险大。秸秆收集主要靠机械化操作,以捡拾打捆机来说,投资大、作业时间短、产出低,12台捡拾打捆机投资近150万元,剔除补贴,投资仍需要七八十万元。而麦草收购期仅半个月,稻草为一个月。张国庆说,尽管公司将打捆机免费提供给农民经纪人,但他们的积极性并不高。再说人工费,一名拖拉机手一天工钱200元左右,最多时有42名拖拉机手从事秸秆打捆、收购。“今年麦收时,企业到现场收购麦秆,麦秆打捆好了,请农户从田里搬运到岸上,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的活儿也没人愿做。”张国庆无奈道,今年夏收收购了2500吨麦秆,每吨收购价180元,加上运输成本每吨60元,每吨实际成本达到240元。
在海安镇自由村,绿源公司新建的一座秸秆收购点投入使用,周边收购来的麦秆全部集中在这里,然后由车辆转运到公司秸秆煤加工车间或者合作关联企业。两年来,绿源公司已在全县设立了3家秸秆收购站、5家收购点,总投资超过500万元。“增加秸秆收购网点,方便了村民出售秸秆,但公司运行成本大幅上升。”张国庆说,一个收购站投资需要120-150万元,一个收购点需要20万元左右,而政府对秸秆收购站点的补贴均为10万元。目前绿源公司包括收购网点建设、机械购置等各项补贴加起来累计100多万元,另外,税收实行先征后退,用地享受农用地的价格优惠。今年,绿源公司在海安高新区征用了50亩土地,决定新上一条5万吨秸秆煤球生产线,建立10万吨秸秆收储能力,全部投资概算需要3500万元。张国庆说,绿源公司成立两年来,银行贷不到款,都是靠企业一点一滴慢慢发展起来的。“公司根据用气单位来确定投资规模以及秸秆收购布点,一点也不敢走远,生怕政策有变,企业陷入被动。”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