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时间12月3日凌晨2:20分,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宣布了对中国晶硅光伏电池双反“调查”初裁结果。尽管如此,我国的光伏企业也不必害怕。现在是我们与之斗智斗勇的关键时刻。本网今天刊发的这篇文章也许会对我国的光伏企业全面认识美国此次“双反”的真实意图会有所帮助。文章主要观点认为,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是主流,美国“双反”虽然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诸多原因和现实的战略诉求,但是从两国合作的战略平衡和依赖来拷量,美国“双反”不会也不敢冒然突破这个底线。一句话今年美国“双反”是去年“301”调查的翻版。今后美国在这个方面与我国企业的摩擦是常态,对此我们要做好各种必要的准备。但是此次“双反”虚张声势的后面是否还有声东击西的具体内容,还有待于人们继续观察。有关这个方面的文章,本网将尽快于近日刊登,以尽快满足读者的需要
山雨欲来风满楼,乌云压城城欲摧。
今年10月以来。一阵阵寒风从太平洋西岸向中国光伏企业逼近。以美国3家光伏企业宣布破产为导火索,以美国7家光伏企业联合上诉为契机,美国政府和企业气势汹汹地要对中国光伏企业展开“双反”调查,就连奥巴马总统也站出来为此撑腰打气。12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宣布了对中国晶硅光伏电池双反“调查”初裁结果,6名委员一致认为“有明确迹象表明从中国进口的晶硅光伏电池存在接受补贴并以低于合理价格销售的行为,对美国相关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 ITC还将于今日向美国商务部(DOC)递交这一认定结果。美国似乎决意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挑起这次贸易摩擦。孙子曰:“上兵伐谋”,现在中美两国政府和企业斗智斗勇的时候已经来到啦。
下列图表或许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由上图可见,美国对于竞争性产业的反击策略一般来说,要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开始是企业的竞争性反击,然后再上升到政府的竞争性反击。其竞争主体的转换需要有很长的时间准备。而这次美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企业层面、到政府层面甚至于美国总统居然会如此齐心协力,这在美国的对外贸易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即使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在日本的汽车、摩托车、半导体、电视机、照相机、复印机、手表等产品以极具侵略的价格和压倒性优势占领美国市场致使美日贸易战白热化的时候,美国也没有采用如此整齐划一的联合反击。谁都知道中美两国在新能源产业一直是合作关系,美国政府又为什么偏偏要绕过合作这个正常环节呢?与美国的咄咄逼人相比较,我国政府却一直不予正面回应。那种从容和淡定的自信也让美国捉摸不透。他们也在预测甚至担心中国会在什么时候打出一张什么样的“牌”。
笔者认为,美国政府此时采取“双反”策略也就是一张“牌”而已,但是这张“牌”却是多种功能的组合,其背后隐藏着美国经济社会错综复杂的深刻背景和现实的战略动机。然而我国的光伏企业也不用为此太担心。有的企业希望“小孩子打架,父母要出来管管”,笔者认为“小孩子吵架,大人插手有失风度”。高手过招,大雪无痕。在中美光伏企业竞争中,美国率先出手未必能笑到最后。现在我们关键是要正确洞察美国不按牌理出牌的个中原委。经笔者初步分析,美国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需求和考虑。
第一, 美国“驴象之争”,都拿中国光伏说“事”奥巴马图的是平稳地完成总统连任目标。
奥巴马凭借其第一位美国黑人总统的独特眼光,把发展清洁能源纳入国家战略,把执政的民主党的政治诉求和经济政策予以直观的诠释,力图获得国内各种力量的支持。可以说“光伏”是奥巴马的一张牌。他一上台就提出10年投资1500亿的光伏发展计划,连续两次向国会参众两院发表国情咨文,决意把中国列为全球性新能源产业竞争对象,以求获得国内政治力量的支持和平衡。在后续的计划实施中他又很有预见性地向国际竞争力脆弱的光伏企业及时提供10多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其目的就是为了预防和延缓“后院失火”。可是遗憾的是,美国也有很多扶不起来的“光伏阿斗”,他们手拿技术的“金饭碗”,却在欧洲市场屡屡遭遇“滑铁卢”,只好退守国内进行战略防御。中美两国光伏产业竞争力强弱对比的关键取决于制造业的规模化程度。而当欧洲债务危机直接导致欧洲光伏市场萎缩,中国光伏电池库存高达10多个GW的情势下,美国光伏企业自然是更加弱不禁风了。于是就出现了几种情况,一边是光伏企业叫苦不迭、求助于政府保护,一边是在野的共和党拿光伏说事不遗余力地抨击民族党,而另一边的奥巴马也只好像消防队员那样到处“灭火”以求息事宁人。
按常理,一个国家对于新竞争的反击即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也要先通过合作的努力求同存异,只有在谈判出现破裂的时候,政府才使用竞争性反击的策略。而这次奥巴马政府包括总统本人积极站出来表态,支持对中国光伏企业的竞争行为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说到底就是为了急于按抚企业,遏制政治对手的攻势。
美国的“驴象之争”是美国特有的社会政治现象,奥巴马之所以会如此卖力地力挺本土光伏企业,就是为了在总统连任的道路上能够“挺”得过去。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的“双反”策略还是一种停留在政治需求层面的策略,即使立案调查也很难有结果,初裁以后还有终裁,调查还需要很长时间,调查最后结果还是要用事实说话。从目前来看,当初国会和舆论如此轰轰烈烈,但是真正到了关键的听证会上,却只有solarwlord一家企业在唱“独角戏”。美国企业举证不力或者无证可举,反过来美国政府还匆匆要求调查中国的企业,这岂不是一场你方唱罢我等台,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闹剧”,可以预见的是此次美国“双反”最后的收场会与去年的“301”一样的结果。我国的光伏企业认清这一点就根本不用怕。
第二、美国从企业到政府奉行的策略:会哭的孩子多吃奶。
“双反”意在为争取明年中国的采购合同抢先举“牌”。
自从三年前雷曼公司倒逼诱发美国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走上了一条以“硬实力”开路、“软实力”护路的霸道路径。就中美关系而言,美国一方面在地缘政治上竭力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继续保持对中国的C型战略包围,另一方面为了化解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增加流动性,又不断要求中国增持美国国债和人民币升值,企图通过“热钱流入”和“印钞机”两种手段削弱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很多情况下美国对中国奉行的一个原则就是“会哭的孩子多吃奶”。
美国的光伏企业是这样。在国际市场中一遇到竞争对手就要政府给予拨款和低息贷款,就要求政府竖起贸易壁垒予以保护。据了解,此次“双反”之前,有几家起诉中国企业的美国企业自身在改善产品质量和服务,降低成本、强化竞争能力方面甚至还没有作出过应有的努力。更不用说与外国公司开展各种有利的合作了。既不采取积极的竞争措施,又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七家企业如此轻易达成联合反击策略,其实是对政府的一个态度“你不给我喝奶。我也会死给你看”,企业这种态度,让美国政府v也颜面丢尽。
再回过来看,美国的政府也是这样。就看这次“双反”调查,美国政府既可以采用合作策略,也可以采取竞争策略,而且中美两国去年就已达成战略合作框架,美国政府也完全可以引导美国企业采取与中国企业合作的策略。遗憾的是美国政府也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选择了竞争策略。以美国光伏企业的名义向中国政府诉苦或者叫板,这完全是急功近利的做法。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和联系发生在去年的“301”诉讼,那实际上也是一种简单的无赖行为。但是美国的这个策略确实使他们在中美两国新能源战略合作中尝到了不小的“甜头”。不管是不是巧合,虽然“301”诉讼最后不了了之,但是此后,我国政府就与美国政府在新能源合作方面签订了200亿以上的采购合同。以笔者之见,一个国家的政府采购行为往往是为了缓解和平衡两国贸易关系和利益所必要采取的妥协策略,但是通过这次美国“双反”,在今后在中美新能源合作中,我国政府有必要体现支持中国光伏企业出口的战略决心和意志,以达成中美两国光伏企业新的竞争合作机制。否则,会使美国企业和政府屡试不爽,造成误导。
中美两国各自都有一本光伏贸易的帐。我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出口金额远远超过美国自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金额,美国以此实现贸易顺差18.8亿美元,这些美国企业的利润率也远远高于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企业。如果美国敢于亮出“贸易制裁”这张“垃圾牌”,中国也完全有能力“以牙还牙”。中国阻止美国的“双反”的“牌”多得很,问题是中美两国谁也不愿意看到以此引起“双输”的严重后果。其实美国政府对“双反”也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奉行的策略就是“会哭的孩子多吃奶”,通过“双反”进一步向中国讨价还价,祈求在两国新能源合作领域获得更多的政府采购合同。对此我国的光伏企业也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而且也不用过于担忧。
对于这次“双反”,我国政府一直静观其变,其实早已胸有成竹。两国政府对“双反”态度的不对称,也可以让我国的光伏企业获得时间去调整自己的市场战略。目前针对美国的“双反”,我国还是光伏企业在唱“主角”。1、通过建立市场联盟让中国的企业快速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击力量。2、支持美国主要的设备和材料制造企业站出来说话,以分化瓦解“双反”危机。3、抓住要害,提出对美国多晶硅产品实施“双反”调查。整个反击工作组织得非常理性有序、有声有色,让中国的新兴的光伏产业,年轻的跨国光伏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得到了极大的历练。因此我国的光伏企业也完全有能力克服和战胜美国的这次“双反”危机。
第三、在新能源合作领域,美国以守为攻“两弊相衡取其轻”美国“双反”玩的就是“田忌赛马”的游戏
笔者认为,美国政府在“双反”调查问题上之所以如此轻率地支持美国光伏企业的立场完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按照正常思维,维护和加强中美新能源合作是大局。美国政府利用“双反”保护濒临倒闭的美国企业在经济上毫无意义,也不符合WTO贸易原则。但是美国又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说到底,这又与中美两国在战略能源方面的竞争有直接关系。
首先,中美两国在传统的化石能源方面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除了工业用油,美国的海上力量每年消耗的石油为3000万吨,中国的汽车每年消耗的石油也是3000万吨。就这每年两个3000万吨的常规性消费,就足以让中美两个大国在石油资源方面展开政治、经济、外交、甚至是军事等层面上的竞争和斗争。从目前来看。中美两国在全球化石能源竞争方面处于战略对持阶段,双方互有攻防,相持不下,总体上趋于弱平衡。这种局面要取得实质性的缓和与改变,一方面取决于两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和对国际石油资源的驾驭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取决于两国能源结构调整的程度和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整体规模和速度。
第二,常识告诉我们“空气和阳光谁也不能垄断”。如果说,石油资源的产区和消费区的不一致是导致经济大国之间开展地缘性战略遏制与反遏制的重要原因。那么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不仅是清洁能源,而且还是和平能源。这样中美两国共同大力发展风力和光伏发电就成为缓和化石能源资源竞争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最好途径。然而,这样一来发展清洁能源自然就成为中美战略能源竞争的第二条战线。
从目前来看。中美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空间非常大而且利益也巨大。美国意在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刺激投资,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危机。一句话美国需要中国的市场,中国也需要引进美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近年来中美在缩小两国贸易顺差的问题上进行了艰苦的谈判,美国政府无奈在清洁能源合作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让步。但是从战略平衡来说,美国人却又不甘心被动防御。他们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但是怎么进攻呢?笔者认为美国与中国玩起了“田忌赛马”的游戏。美国很清楚自己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牌”。他的出牌理念就是“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哪怕是一张垃圾“牌”,他也要打的像模象样,“有求必应”。这个现象我们要用联系的眼光来观照。去年的“301”调查,美国就拿风电闹事,2010年我国在新能源产业明明才出口了二、三台风能机组,相反美国进口中国的风能机组却是我们出口的十几倍。美国之所以敢这样“睁着眼睛说瞎话”,就是为了用“以偏盖全”的花样来忽悠中国。一旦达到战略目的,他就装聋作哑。所谓的“301”调查也就在国会上嚷嚷就走过场罢了。我们从中得出一个观点,在中美新能源合作与竞争中,美国每年都会对中国打出一张反击“牌”。这张牌一般都会以“示弱”的姿态出现,以弱击强,但是又不影响中美新能源合作的整个大局。而在利益博弈上美国更是能捞则捞,捞多少算多少,捞不到它就偃旗息鼓,以免适得其反。今年10月的“双反”调查,美国又是故伎重演,完全是去年“301”的翻版。对此,中国光伏企业根本不用怕。
目前我国从政府到企业都有人担心美国的“双反”会在欧洲国家引发“蝴蝶效应”,认为“一旦危机传到至欧洲国家,中国光伏企业将面临灭顶之灾”。如果大家真的这样想,那我们正是中了美国期待的“连环计”了,但是事实是不可能的。笔者的战略判断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美国的光伏产业要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严重缺乏化石能源并且日益依赖发展光伏发电的欧洲国家,如果离开了中国企业的援助,欧洲光伏大国要降低和取消国家的财政补贴起码还要等上5年。欧洲国家在中国尝到的甜头,美国也并非不知道,美国只是反向操作耍了一个小花招而已,根本没有底气。对中国的光伏企业怕什么呢。第二、去年以来,对于欧美国家有意无意联合遏制和做空中国光伏、蚕食中国企业利润的战略企图我国政府早有洞察。我国政府出台的“标杆电价”之所以抢在美国“双反”调查之前,对某些国家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和警告。笔者认为,中国的光伏没有这么“贱”,谁说中国光伏企业离不开欧美?谁说中国产业没有国内市场支持?中国市场一旦具备整体启动的条件,政府一旦严格控制光伏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价格和关税。欧美国家光伏发电的成本就会居高不下,真到那时,欧洲各国政府已经削减和取消的财政补贴可能还要作为专项资金“回填”市场。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我国的光伏企业没有什么可怕的。
言归正传,当我们看清楚美国“双反”是一场由企业、政府和总统“三合一”的闹剧,当我们看清楚美国以攻为守的战略意图,我们也就能看清楚美国“双反”调查的战略底线和政治底线了。反过来我国政府和企业也可以“以其人之道,还以其人之身”,“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正如《孙子兵法》所总结的那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总之,在美国的“双反”面前,中国绝不缺乏自己的战略优势和战略智慧。中国光伏企业也更不用为此担心,但是也要抓住这次反“双反”的战略机遇,快速与美国光伏企业展开各个领域的合作,甚至不惜采用收购和兼并的手段,加快战略登陆,实现战略纵深。当然由欧美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引起市场萎缩,光伏企业集体“过冬”特殊现象对本文来说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第四、制造业长期不景气与房地产“泡沫”破灭不期而遇。
美国“双反”意在吸引中国企业投资,挽救就业。
66年前,日本战败,谁也想不到过了36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其GDP是当时苏联的四倍多。
同样想不到的还有中国。中国结束“文革”,也仅仅用了36年时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原因是什么?总结中日两个亚洲国家经济崛起的奥秘就在于其庞大的制造业支撑。
这里有必要介绍这些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美国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始于1981里根总统,他提出的以高科技产业取代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以房地产投资拉动内需市场的消费模式,至今已经延续了36年。在这期间,美国不但催生出一大批像微软那样富可敌国的世界500强企业,也使美国的国民经济保持了30年稳定的发展。其中房地产业对美国的GDP和就业的贡献非常突出。尤其在克林顿总统执政时(1993年---2001年)出现了连续8年近80多个月的繁荣。里根的经济政策最后因小布什总统发动伊拉克战争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宣告终止。等到奥巴马总统上台,里根时代长期忽视制造业导致就业危机的经济政策弊病已经暴露无遗。美国的企业不缺钱,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拥有巨大的财富,仅现金就多达3万亿美元。这些资金想回国投资就得向政府多缴税收,这就使国内的投资和制造业都陷于萎靡不正的状态。奥巴马政府不缺乏解决经济危机的杠杆工具,缺乏的是克服高达百分之九社会失业率的社会经济环境支持。为了摆脱困境美国政府只能通过各种手段来吸引国外的投资。有的方面甚至不惜采用非WTO手段引诱和逼迫国外企业投资美国市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发生的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双反”调查的威胁。
据2010年纽约经济研究公司(RHODIUN GROUP)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计划或并购总金额仅为17.3亿美元,而到2010年已经超过了30亿美元的整数关。美国《彭博商业周刊》毫不掩饰地公布了他们“这些资金的基本投向,以清洁能源居多”的分析结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认为中国企业已经在国际投资领域崭露头角,但是与每年1000亿美元的海外投资相比,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总额还是微不足道的。因此美国非常欢迎中国企业的投资,而且投资的门槛越来越低。在美国德克萨斯州麦克维尔市,我国企业只要投资10万美金就可以获得6.6亩的土地,政府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办公用房和签证、移民的便利。既然中资企业喜欢在清洁能源领域扎堆,那么美国政府借助“双反”倒逼中国光伏企业投资以避免贸易壁垒的策略也是自然不过的事。以这次“双反”为例,中国光伏出口到美国的出货量仅占美国市场的百分之二十几,但是他们却把中国的73家光伏企业列入了诉讼名单,这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国的光伏企业该不该去美国直接投资,每一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战略计划和目标,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的光伏企业完全没有必要与美国的“双反”去主动挂钩,更不要被“双反”的虚张声势所吓倒。我们在战略上要藐视美国的“双反”,但是在战术上却要慎重对待,以确保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说,美国制造业的长期“空心化”与房地产“泡沫”破灭不期而遇直接导致了美国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就业危机。可是,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实施“双反”与吸引中国光伏企业投资却是有它深刻的内在动机。美国政府对我国光伏企业又拉又打,打拉结合的这种手段,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吸引中国企业投资,挽救美国的就业。美国目前的就业渠道拓宽取决于制造业领域或者是新的制造业。由于楼市喋喋不休,军工产业紧缩,美国自身可投资的领域和空间并不是很大,所以更是期望通过发展光伏产业来消除和缓解目前结构性失业带来的社会危机。就此而言,奥巴马总统上台之初就不遗余力地力挺本国光伏产业,在今天来看也确实是一种准确的战略预见。而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化危为机最佳的战略发展机遇。因此对于美国“双反”,我国的光伏企业何惧之有?
行文至此,笔者突然想到中国的两个成语。一个叫虚张声势,另一个叫虚晃一枪。从战略分析美国的“双反”给人有虚张声势之感,企业的夸张和政府的轻率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但是从战术分析又觉得问题又不是这么简单,其用心或许是声东击西,也可能是围魏救赵,我们不能给他的虚晃一枪所迷惑,无论是其“击”也好,“救”也罢,轻者,它打乱了我国光伏企业的战略部署和节奏以及正常的秩序,重者,它为自己赢得了或者是创造了新的竞争优势和机遇。如果从本文开头所列的美国联合反击图表来看,对于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联合反击的竞争策略的具体内容就非常值得我们去观察、思考、判断和警惕了。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