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将在南非德班召开。由于《京都议定书》明年就将到期,这次大会将比此前的哥本哈根和坎昆大会更受关注。围绕《京都议定书》的相关问题,记者专访了德国能源和气候问题专家弗里德曼·穆勒。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将在南非德班召开。由于《京都议定书》明年就将到期,这次大会将比此前的哥本哈根和坎昆大会更受关注,因为这次会议可能是形成针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国际法律协议的最后一次机会。
目前看来,多方对德班会议的前景似乎并不乐观。今年以来,有关各方已经先后在曼谷、波恩和巴拿马举行了三次预备会议,但是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等关键性问题上,依然存在非常严重的分歧。南非总统祖马说:“德班大会显然不会像逛公园那样轻松,它将是一次艰难的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在2012年结束,若不能及时制定第二承诺期,人类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将会遭遇挫折,目前看来,出现空档的可能性正日益提高。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京都议定书》获得通过。该公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经过8年的艰难历程,《京都议定书》2005年开始强制生效。在通过该条约的183个国家中,并没有美国的身影。
不过,《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脚步似乎并没有因此减缓。1990年代,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长量少于1%,但是现在,年均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2.5%。
对《京都议定书》本身的批评也不绝于耳,目前的评估显示,即使《京都议定书》能被彻底完全地执行,到2050年之前也仅仅可以把气温升幅减少0.02℃-0.28℃。许多环保主义者质疑《京都议定书》的价值,认为其标准定得太低,根本不足以应对未来的严重危机。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的排放如何才能有效降低?就与此相关的话题,德国国际事务方面的最大智库——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SWP)的国际能源和气候政策高级顾问弗里德曼·穆勒(Friedemann Müller)在沪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中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还有很大空间
文汇报:明年,《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就将到期,现在看来,全球并没有实现签署《京都议定书》时把气候变化控制在2℃内的目标,在这个意义上,您怎么评价这一协议执行的效果?
穆勒:《京都议定书》只是让工业化国家做出了承诺,也就是所谓的“NX1”国家(发达国家)条款。的确,工业化国家造成了今天的全球气候问题,它们必须迈出探索解决方案的第一步。迄今为止,《京都议定书》规定了15年的期限,从1997年开始,到2012年结束。它完成了工业化国家减少5%碳排放的任务。问题在于,非工业化国家,亦即“NX2”(发展中)国家,包括新兴经济体国家,有非常巨大的碳排放增长,这些增长量大大超过《京都议定书》所要求的发达国家的排放减少量。所以,问题就是,全球范围的碳排放量仍旧在增长,1990年代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长量少于1%,但是现在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新兴经济体正在赶上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的所作所为。我并不是要指责新兴经济体国家,它们的人均排放量仍旧低于工业化国家,但是,问题在于目前这个体系不可持续,我们需要一个后续的协议,将新兴经济体整合加入到减少排放的行动中来。
文汇报:人们之所以津津乐道于《京都议定书》,因为它是缔约各方高度政治意愿的产物。政治意愿也是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基础。但是政治意愿只是让大家坐到一起来谈,而并没有就此带来一个实质性行动的结果。“后京都时代”会出现怎样的继任者呢?您对此有什么样的预测?
穆勒:我对此非常悲观。不仅是我,大多数观察者都是如此。原因在于,如果我们继续执行《京都议定书》,一些人提出再延续10年或者15年,如果这只意味着发达国家仍旧减少5%的排放量,那么它并不能解决全球气候问题。这些国家的确可以完成这个目标,但是新兴经济体排放量的增长很快;当然,新兴经济体也有非常充足的理由,因为它们仍旧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这就会陷入一个僵局。从2009年的哥本哈根开始,到去年的坎昆、今年的德班,大家一直都在努力。《京都议定书》明年就将到期,至今我们依然没有看到任何实质性的妥协。有人说,我们不会达成一个成功的协议了,只能寄希望于每个国家各自的良好行为。这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它不会带领我们实现共同的承诺,让气温降低2℃。
文汇报:控制气候变化的责任如何分摊,每个国家都会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来考虑,这会不会是一个永远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
穆勒:的确,这是个问题。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利益,比如德国,就不得不通过努力来更多地降低碳排放,因为工业化国家的大街上已经有过多的汽车了,德国基本上每个人都有车;而中国仍旧会拥有更多的汽车。我理解中国要增长、要发展的需求。问题在于,我们更需要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是一个全球问题。没有任何一个机构站出来说,我们现在解决的是全球问题,责任的分摊、各自的妥协应该这样或那样;不存在这样的权威,联合国甚至也不具备这样的权威。没有人来组织这些事。这就是当下的情形。
文汇报:您谈到“双重不对称性”会成为全球气候谈判过程中无法跨越的障碍。这个不对称性就是:中国的人均排放比发达国家要低,但是近10年中国的排放总量还是很大。
穆勒:如果你看中国的人均排放,的确一直在增长,但如果建立起我所提议的全球碳排放体系,我可以肯定,中国的人均排放不会再增长,至少不会以现在的速度增长。中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还有很大空间。而且,中国人也会乐于从这个体系中获利,更快实现能源部门的转型。比如,使用更少的燃煤发电厂,转而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其实,中国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中国有20%的地区是沙漠,每天都有日晒,可以建太阳能电站,当然,这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与此同时,如果能够把人均碳排放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就可以从碳排放市场中获利,把所获得的利润投入到太阳能建设中去。这将会产生巨大的激励,让人们可以更快地将能源体系从化石能源转移到可再生能源之上。
文汇报:我们也注意到,新兴经济体中的巴西尽管也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它的碳排放增长这些年反而下降了,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穆勒:巴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它能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原因:一是它有巨量的水力发电,这是可再生能源;二是它有巨量的乙醇燃料,它的交通是建立在生物能源基础上的。所以,尽管巴西的汽车数量也在增长,但碳排放却在下降,因为巴西人的乙醇燃料使用量在大幅增长。这是由其独特性所决定的,需要有独特的气候以及合适的土壤、湿度。我们在德国也做过尝试,但是不可能覆盖能源需求的10%以上,而巴西则大致覆盖到能源需求的70%到80%。美国也在很努力地生产乙醇燃料,他们的使用量排世界第二位,但依然有限。中国当然也可以尝试,但不可能覆盖到20%以上。
如果只是在国家层面考虑问题,就不可能达成一个全球性的解决方案
文汇报:您反复强调要建立一个碳排放市场。的确,比之从道德层面要求各国减少碳排放,从经济角度来约束碳排放可能更为现实。在您看来,建立碳排放市场的障碍主要在哪里?
穆勒:障碍在于,人们看到眼下的现实会感到泄气。各国政府似乎永远都在相互指责,比如美国总是指责中国,认为中国人应该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得更多,而欧洲则指责俄罗斯……这些都不是达成共识的有效方式;人们因此并不相信会有全球性的解决方案。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只是在国家层面来设立碳排放的解决方案,而缺乏对全球问题的沟通,我们就很难达成最终的解决方案。《京都议定书》想把碳排放的增长降下来,但是现在看来没有达至目的。看不到全球状况,只是埋头于处理自己国家的事务,认为自己已经为减少碳排放做了很多贡献、别国也应该像我们一样,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
文汇报:同样的道理,即使建立起一个碳排放市场,设定一个可排放的标准,每个国家最终还是会要求自己能有更多的排放指标。
穆勒:我设想的办法,就是设立一个全球的限额,比如到2015年,达到一年200亿吨的排放量,那么我们就有200亿吨的排放证,每个要排放的人都必须购买排放证,为此要建立一个共同的市场,每个人可以从市场上购买他想要的排放指标,整个市场的供应是有限的,所以你出高价,就会有人把排放证卖给你,然后取得的收入由世界银行按人均来组织实施分配,比如中国有全球22%的人口,那么就会得到总收入的22%;如果中国购买的排放证少于总量的22%,就会从中受益;而美国会使用比它占全球4%的人口应占份额更多的排放证,如果它购买10%,就要额外支出6%。所以,这取决于所有国家到底购买多少排放证,购买就要花钱。这样一来,没有国家限额,只是规定收入的反哺同人口数量相关。那么,中国显然会从中得到最大的份额。
文汇报:您特别强调人均碳排放的概念,但目前来看,大家可能并不那么普遍接受这样的标准,尤其是发达国家。您又会如何去说服它们呢?
穆勒: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拿中国和荷兰、瑞士这样的国家比较显然是不可思议的。中国同其他国家相比会有更多的排放。人口总量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我在气候及碳排放领域工作已经有20多年,参加过从网上到现实中的无数次研讨。我认为在全球只有一个概念可以使人们达成共识,那就是基于人均来考察碳排放,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把碳排放到环境之中。有人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有负面影响,但是我提出,这是唯一能够达成共识的途径。想要达成共识的话,你就不能说:相比中国人,每个美国人可以排放两倍的碳,或者他们有权利对环境造成两倍的污染。这样的看法,全世界都没法理解。
文汇报:您的提议目前的反响如何?人们对此做了深入讨论吗?
穆勒:我们讨论了将近20年,但是总是限于专家范围,这样的提议并没有在谈判者中达成共识。当然,《京都议定书》已经将此列为3种机制或者说工具之一,但并不具有约束力。也就是说,这些方案已经摆到了《京都议定书》的谈判桌上,尽管专家们都认为这将是最有效率的方案,但是那些谈判者、那些政府代表对此似乎并不感兴趣。
让碳排放变得昂贵,投资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才会有前景
文汇报:现在的全球主权债务危机更为人们所关注,这会否打断或阻碍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以及可能投入的资金?
穆勒:的确,人们可能因为全球债务危机的原因,减少对气候问题的关注。认为债务危机更重要的话,就会导致一种误解。原因在于,如果我们不解决气候问题,我们将来可能付出的成本,会比解决这一问题所要投入的资金更多,整个地球可能会因此出现台风加剧、海平面上升、沙漠化加速等等灾害现象,这些灾害导致的损失会伤害到经济发展的潜力。所以,为了节约资金、不把资金投入到解决全球气候问题上,这是一个认识误区。
文汇报:但是很明显,控制全球变暖等问题需要新技术,而这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目前各国面临的金融危机会不会使得各国政府在此方面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穆勒: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种不给政府增加负担的方式来解决气候问题。我的意思是,在设定全球排放限额的前提下,为碳排放定价,任何人如果排放碳,比如开车,就要购买碳排放证,就要为自己向环境的排放付钱。应该出钱的是那些排放的人,而不是政府。这样一来,反而会给政府带来收入。我们可以把这些钱交给一个机构,让它们用来投入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推动能源行业的现代化。如果能建立起这样一种制度,就能使污染者承受代价,也能使资金用于新能源的开发。
文汇报:我们看到,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去寻找替代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但是,前些时期石油价格出现巨幅波动,又会削减人们寻找替代方案的热情。您对此怎么看?
穆勒:可以肯定的是,石油需求的增长要比石油供应快得多。石油在运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兴经济体的交通部门增长尤其快,这会带来全球对石油的大量需求,所以,长期看,石油价格一定是上涨的。石油价格波动的确带来了不确定性,但是长期来看,其价格是在不断上涨的。另一个方面,石油产品有其外部性;如果把过多的资金给了欧佩克(OPEC)国家或者其他石油生产国,这也会扭曲世界经济的格局,那些国家就会大量购买武器,导致解决暴力冲突问题变得更加困难。非洲的暴力冲突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高油价所带来的外部成本。我们需要打破石油在运输部门中所占据的垄断地位,这很重要,但是不容易做到,因为石油毕竟是一种理想的能源。石油供应不可能是无限的,我们需要更好的替代品。这种替代品可能是电动汽车。中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我们还必须加快速度。德国提出2020年要有100万辆电动汽车,即使实现了这一目标,这些电动汽车也只占全部汽车的2%。
文汇报:新能源推广的另一个障碍是,它们都非常昂贵,而现有的化石能源总是非常有利可图的。我们只能指望新能源成本的降低。如果仅仅维持在一个低成本之上,新能源对研发资金的吸引力是否会降低呢?
穆勒: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从经济角度而言,我们要改变能源的成本结构,为此,我们可以对碳排放征税。排放温室气体带来了成本,比如健康成本、海平面上升的成本,但是能源价格并没有把这些成本包含在内。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成本显性化,让碳排放变得昂贵。这也是我倡导建立碳排放市场的原因。这样一来,让碳排放变得有成本,可再生能源就会便宜,投资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就会变得有利可图了。
文汇报:新能源技术的使用是减少碳排放非常重要的途径,但是这些技术大多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它们并没有很强的动机把先进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穆勒:在欧洲看来,中国很早就已经占据了新能源技术领头羊的位置。其实,德国大概在5年前就是可再生能源这一领域的领先者,但在德国,似乎没有人认同这一点。同样,现在中国领先了。其他国家比如印度,它们的人均碳排放依然比较低,如果建立起一个碳排放市场,它们会从中赚很多钱,也就可以用来购买技术,而不仅仅是要求技术转让了。欧美的私人公司是不大可能把技术转让给它们的竞争对手的。事实上,如果你到欧美去,读那里的报纸,你会发现那里的报道说,我们不像以前那么有竞争力了。这样的报道几乎每一天都有。
文汇报:能源影响着国际地缘政治版图。那么,新能源的出现,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国际政治的格局呢?
穆勒:新能源的确会改变国际地缘政治的版图。比如,中国可以靠自己生产可再生能源,但是欧洲就没有这种有利的局面。欧洲需要处理好同北非的关系,非洲有巨大的撒哈拉沙漠,欧洲人花了三四年时间同非洲谈判,在那里建造起太阳能电站。欧洲在那里投资,并创造出就业岗位,但是欧洲人需要安全可靠的法规制度,以保证他们的投资不会化为乌有,也不会遭到恐怖袭击。这的确是个问题。我认为,如果使用可再生能源,我们会处于更好的位置,毕竟,使用管道从加勒比海地区输出石油和天然气,始终会带来纷争甚至战乱。我相信,新能源的出现会改善目前的状况,减少地缘政治对能源分配的影响。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