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新规划即将出台 中国新能源车战略“围城”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0/31/2011 14:53:00   来源:中国经营报

  现在,关于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最大的利好消息莫过于此前一波三折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终于确定将在今年底正式出台。

  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新能源车销售补贴等内容,都将在《规划》出台后继续影响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发展前景。不过,新的问题也出现了:丰田对于向中国输出新能源车技术的谨慎态度,已让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深切地感受到,仅仅依靠外资提升自身新能源车技术水平是不可靠的;而最近,集中出现的合资企业借新能源车项目间接获得新建工厂扩产资质的举动,也充分证明了仅仅依靠外部政策推进新能源车发展仍会出现市场偏差。

  中国汽车企业想借新能源车快速缩小与国外汽车巨头之间的差距,进而奠定自己在世界汽车工业中的位置,但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的新能源车战略却正在陷入一个新的“围城”。

  中国新能源车踉跄冲刺

  本报记者 余跃(微博)广州报道

  日前,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表示,备受业内关注的由工信部主导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已经上报至国务院,正在等待审批。不出意外的话,《规划》将在今年底正式出台,并将进一步颁布实施细则。

  《规划》备受关注的原因,在于其将对未来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发展路线指明方向,此外,围绕节能和新能源车的补贴额度及补贴范围、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目标等新能源车产业发展链条上的诸多关键问题,《规划》也都将一并给出最终的答案。

  据了解,《规划》中将写明,中国的新能源车发展重点为电动车,其中包括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而普通的油电混合动力车将被划归节能车范畴。

  仿佛是已经“嗅”到了《规划》出台后即将带来的利好,众车企在近期扎堆发力新能源汽车。

  2011年10月26日,比亚迪e6个人版纯电动车定名为“e6先行者”正式上市。而在同一天,通用雪佛兰Volt沃蓝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车型也在珠海接受媒体试驾。而此前的10月22日,丰田已宣布将投资6.89亿美元在中国常熟市建立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重点进行新能源车技术的研发和相关核心零部件的生产。

  不过,《规划》的出台可能仅仅是个开始,目前,制约新能源车发展的因素众多,而《规划》显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

  实际上,从财政部和科技部于2009年1月25日发出《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试点工作的通知》至今,时间已过去近3年,国内众多车企的新能源产品也相继出炉,但真正实现市场化的没有一个。

  在2009年国家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首次针对电动车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提出电动车到2011年要形成50万辆产能的近期目标。通过政策的杠杆调控车企的新能源发展路线,决策部门彼时的用意十分明确:电动车已被确认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向氢燃料电池车这一终点站挺进过程中的主要发展方向。

  随后,电动车又被列为国家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此后,奇瑞、比亚迪、东风、长安等几乎所有整车企业无不闻风而动,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电动车型。为了推动电动汽车进入家庭,从2010年6月1日起,国家在上海、深圳、杭州、合肥、长春5个城市(后来又追加了北京)开展私人购买电动汽车补贴试点。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每辆车最多可以补贴5万元,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最多可以补贴6万元。

  不过,从最初圈定上海、深圳、长春、杭州、合肥等几个试点城市到补贴政策下达,新能源汽车却遭遇了各地市场不同程度的冷遇。

  有坊间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新能源车型总产量不过7181辆车,其中私人购买的电动车仅有百余辆,纯电动车型销量很大部分依然由城市公用交通工具采购支撑。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表示,现在电动汽车研发时间还不够长,技术一直未实现实质性突破,离商用化还有很大距离。虽然政府给予了巨额的补贴,但是实际销售业绩不高,也没有形成气候。”一时间,市场上关于“电动车降温、退烧”的论调开始嚣喧尘上。

  新能源车在中国一直发展不起来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有国外调查机构做出过这样一个预测:中国的电动车市场要想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至少需要建设5万个充电站。但截至目前,国家相关电网部门在全国所建的公共充电站数量尚未超过200个。

  此外,电动车成本高昂,很难有消费者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刚刚上市的比亚迪e6电动车,其售价高达36.98万元,这一价格几乎是比亚迪目前传统能源车售价的2~3倍,很难想象其在短时间内能走入更多的家庭。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中国本土企业的新能源车技术迟迟提不上去,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将会始终处于纠结状态,“如果技术成本更低、技术更为先进的外资新能源车在中国借《规划》大行其道,显然有悖于中国借新能源车实现对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初衷。”

  《规划》的出台已经箭在弦上,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面前,中国新能源车战略开始踉跄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