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唐茂松:碳交易市场呼唤顶层设计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4/18/2011 09:36:00   来源:中国能源报

  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将于4月14日至16日举行。为了庆祝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十周年,也为了传播低碳绿色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对气候变化问题及因气候变化而对我国贫困地区产生影响的高度重视,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决定,中国首家国家级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下称“北京环交所”)成为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碳中和服务指定提供商。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暨年度报告新闻发布会”间歇,《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了北京环交所董事长唐茂松。

  博鳌亚洲论坛实现零排放

  中国能源报:支持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实现碳中和基于什么想法?

  唐茂松:众所周知,博鳌亚洲论坛作为一个享有盛誉的非政府、非营利的国际组织,目前已经成为亚洲以及其他大洲有关国家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领袖就亚洲以及全球重要事务进行对话的高层次平台。我们将为本届年会出具“碳中和证书”,向社会推广碳中和以及绿色博鳌的理念。因为公众虽然知道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但对环境保护、碳中和与碳排放交易等还了解有限,此次我们支持博鳌亚洲论坛碳中和,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重视碳中和。

  中国能源报:您怎么看中国的碳中和?

  唐茂松:节能减排方面有强制减排和自愿减排,碳中和属于自愿减排方面的一项工作。它是指企业、社会团体、个人通过购买减排指标,中和自己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随着认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会有更多的企业、团体和个人加入到这个行列。

  中国能源报:请您介绍一下博鳌亚洲论坛碳中和的情况?

  唐茂松: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参会人员会直接产生交通排放,同时照明和制冷等也会消耗一些能源。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产生的碳排放,将通过北京环交所交易平台购买碳汇指标进行中和。  

  为了给博鳌亚洲论坛本届年会提供严谨的碳中和服务,我们严格选择了三家合作伙伴:第一气候集团、云南勐象竹业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第一气候集团是欧洲领先的碳资产管理公司,为本次碳中和提供整体咨询和此次论坛期间排放量排查和计算。

  云南勐象竹业有限公司是我国首个熊猫标准碳减排扶贫项目——云南西双版纳竹林碳汇项目的运作主体。该项目属于2010年11月胡锦涛主席访法期间中法双方共同签署的一揽子项目之一,具有高级别中法国际合作背景。法国开发署和法国全球环境基金为该竹林碳汇项目提供资金资助,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同时还携手联合国认可的指定经营实体(DOE)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为本届年会提供排放报告核查服务。

  统一政策规范市场

  中国能源报:在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方面,您认为政策上需要给予哪些支持?

  唐茂松: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CDM项目市场运作的已经比较成熟;对于自愿减排市场,需要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引导;对于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碳交易试点,顶层设计很重要。从全国各地来看,地方政府也比较热衷于建环境交易所,我们希望国家相关政策可以尽快推出来,进一步规范碳交易市场。。

  中国能源报:您刚才提到,各地方都争相建立环境交易所,如何避免恶性竞争呢?

  唐茂松:环境交易机构的建立和运行是利用市场化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一项重要探索,需要国家出台统一的政策和相关的管理规则。另外,要培育一些层次高、有示范作用的试点单位。

  中国能源报:您谈谈我国碳交易制度建设进展情况?

  唐茂松: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将从交易产品、交易主体、交易场所、交易规则、登记注册、监管体系等各个方面,对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进行详细地界定和规范。我们希望这个办法能够早日出台。另外,据了解,在我国特定区域特定行业开展碳交易试点的研究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中国能源报:气候变化对各国或者各国企业的竞争力起到什么影响?

  唐茂松:气候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是个广泛而深远的话题,全球有1000多家著名企业将“低碳”作为其供应链的必需,沃尔玛、IBM、宜家、戴尔等均已要求其供应商提供碳标签。这些消费品及供应链巨头的低碳理念,直接促成了其“绿色供应链”的诉求。同时,一些发达国家以环境名义,在低碳领域设置的贸易壁垒也愈筑愈高,碳标签逐渐成为其国家进口时所考虑的问题之一。这些现象说明了一个趋势,“低碳”将成为企业展现并提升竞争力的下一个战略高地。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世界性绿色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和社会开始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就是从加快发展的主流思路,走向科学发展的主流思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低碳经济转型已经开始,企业需要做好准备。无论是能源、运输、冶金等碳排放密集型企业,还是金融、教育等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的企业,都必须将低碳纳入战略规划。

  我国绝大部分企业接受“低碳”概念较晚,但是也不乏一些先行者在这条发展道路上探索,尤其是一些出口型的企业。对于那些已经有国际化的、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和碳资产盘查报告;节能环保意识较高,产品或生产环节获得了节能认证或低碳认证的企业,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低碳”的国际倒逼压力,反而能利用低碳转型过程帮助企业实行生产、运输、销售的合理化和低碳化,进而获得较其他企业更强大的竞争优势。同时,在公众日益看重环保性和低碳性的大环境下,企业因为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彰显出其作为一个负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会提高企业的软性竞争力。

  正在研究环境能源基金

  中国能源报:北京环交所在促进碳交易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唐茂松:北京环交所一直是中国碳市场主要的探索者和推动者之一,一直审慎而坚定的看好中国碳市场的未来。

  我们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我们还在持续不断的进行创新,推出了很多市场化的交易产品与服务:包括面向自愿减排市场推出的熊猫标准,提供碳中和服务;面向金融市场推出的中国低碳指数;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服务;同时正在研究节能量交易、排污权交易、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碳交易试点等。

  我们还搭建起了立体化的合作网络:与BLUENEXT合作共建的中欧CDM信息服务平台,成立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研究设立环境能源基金,筹建北京国际碳金融研究院,与国内各地多家环境能源交易所展开深度合作等等。

  上述种种,都是北京环交所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和金融化手段促进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的具体体现。

  中国能源报:您刚才提到环境能源基金,请详细介绍一下?什么时间推出?

  唐茂松:我们目前正在筹备环境能源基金,它是引导节能、减排和上市公司孵化的一个支持项目。目前还处于研究推进阶段,今年(2011年)会有阶段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