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中国推进节能减排标准化 争夺排放权话语权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4/01/2011 09:21:00   来源:新浪财经

  丁华艳 发自北京

  未来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碳交易规则可能成为另一个WTO规则,但国际金融体系的制高点不是钱而是标准,中国目前面临着制定完善标准、把握排放权话语权的急迫需求。

  面对气候变化国际标准的“渗透”、国内节能减排的现实需要,249家来自能源生产企业、能源消费企业、节能减排领域的单位,结成了“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以期推动中国节能减排标准化进程。

  涉及有色、钢铁、氧化铝等高耗能产业的能耗限额标准将进一步提高,能耗限额将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依据;能效标识的强制推广产品将扩展到打印机、计算机主机等办公设备和微波炉等小家电产品;针对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化标准即将大范围征求意见,并将设定行业实施指南;我国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碳标识制度,将选取几类产品开始试点……一系列节能减排标准将持续推进。

  气候变化大会上的争论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在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分为三路力量进行角逐。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如何分配成为争论的焦点。

  西方发达国家希望将“2050年时全球升温的幅度控制在2度以内”的目标与“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在500ppm以内”之间画上等号。这意味着,到2020年全球约有8000亿吨二氧化碳的未来排放权。

  而36个发达国家15亿人口要求掌握44%的排放量,人均排放量为73.6TC;其他国家的45亿人口只能占有56%的排放空间,人均排放量却只能有27.5TC,相差2.7倍。

  “如果按照西方国家预设的总量指标,和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计算,中国今后只有十年的排放权,十年之后就要拿钱在市场上向发达国家购买‘碳排放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理事长王忠敏分析说,“这当然是我们不可能答应的。”

  “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的分配问题,表面是科学问题,事实上这已经成为发展空间争夺的政治问题;低碳经济故事已经从科学共识,变身为地缘政治必打的一张牌。”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刘燕华在3月26日举行的“中电联2011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上表示。

  刘燕华介绍说,预计到2020年全球碳市场将增长至3.5万亿美元,将与石油交易市场并列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场;而在很多发达国家眼中,未来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碳市场是《京都议定书》为全球降低减排成本而设计的一个金融创新。碳交易、碳金融,此外例如碳信用、碳保险、碳基金、碳期权等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的运作都离不开碳市场。

  对实际减排的二氧化碳在技术上实现其测量和报告,碳市场才可能将其产品设计或转化成一种金融产品,然后再对其进行金融定价。

  但国际金融体系的制高点不是钱,而是标准。

  “一旦发达国家把重新构建全球碳市场的标准确立下来,而中国没有参与构建的话,那将失去话语权和定价权,从而任人摆布。” 刘燕华表示。

  西方标准渗透

  事实上,当前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开始在我国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和标准,并初具市场规模。不管中国人愿意与否,西方节能减排标准已经开始在中国“渗透”。

  目前,最直接的“渗透”是碳交易。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大部分买方是境外企业,而发达国家掌握了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话语权,我国在这方面处于弱势,只能处于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

  欧盟决定从2012年开始对航空领域征收碳关税,所有飞到欧盟的飞机都将按照燃油量计算碳关税,中国航空企业每年或将为此增加20亿元左右成本。未来欧盟碳关税的征收将拓展到海运,甚至进口产品方面,而在碳排放测算和评价方面中国处于“被动”局面。一旦征收碳关税普遍强制执行,就意味着中国这样以原材料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利润将大幅降低。

  此外,将产品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碳足迹)在产品标识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也就是所谓的“碳标识”已经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泰国、欧盟、法国等多个国家实施。“产品碳足迹走向认证、标识的可能性很大,将影响我国产品出口。” 王忠敏分析说。

  同时,王忠敏分析认为,气候变化国际标准的广泛应用有可能给我国带来大面积的行业“技术入侵”,导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也对我国企业碳排放评价工作带来较大的技术难度、增加成本;气候变化国际标准的全面推广实施,可能带来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如果标准用于同类产品间的比较,就将对我国的出口产品不利;标准用于为碳税提供技术支撑,也会对我国出口商品形成威胁。

  除了应对国际压力,国内节能减排作为“十二五”的建设性指标,也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

  “没有标准,指标的完成就无从谈起。”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认为,在节能减排方面,我国标准的制修订还存在跟不上形势的问题,有些标准过于陈旧,有些标准非常欠缺,比如能耗限额的考核与引导就迫切需要标准的推动。

  我国形成节能减排标准化联盟

  为了改善当前国内节能减排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互不统一,检测评价方法不统一的现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协同涵盖能源生产企业、能源消费企业、节能减排领域的249家单位,结成了“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

  据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秘书长李爱仙透露,该联盟旨在开展节能减排标准化研究,探索出联盟标准,在条件成熟后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据悉,该联盟今年将以太阳能热发电、能效领跑者、温室气体核算与管理、燃油添加剂节油评价、稀土永磁电机能效标准、高压电机能效标准为切入点,开展标准研究、应用试点。

  在节能方面,目前我国有涉及有色、钢铁、氧化铝等高耗能产业的27项能耗限额标准,随着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推进,2007年和2008年出台的第一批能耗限额标准已经显得门槛过低。据悉相关标准将做调整提高,部分省份已经被要求将能耗限额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依据。

  此外,能效标识的强制推广产品将在原有冰箱、空调等20余种产品的基础上,再加入打印机、计算机主机等办公设备和微波炉等小家电产品。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副院长林翎透露,在减排方面,针对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化和清除的方法及标准已经完成研究,该标准将大范围征求意见。这一标准将用于支撑国内工业企业进行碳减排的核算报告,还将根据各行业的特点分别设定实施指南,目前针对钢铁、纺织和水泥的碳减排量化核算指南正在制定中。

  根据“十二五”规划“建立低碳产品制度”的目标,我国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碳标识制度正在研究制定,低碳产品的认证管理办法将选取几类产品开始试点。作为产品碳足迹评价不可或缺的工具——碳排放基础数据平台及评价工具,将作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开始研究。

  此外林翎透露,我国已经启动针对碳减排、碳交易项目的核算程序、管理模式等标准体系的研究,今年我国可能出台一个《减排项目暂行管理规定》,指导碳排放权交易项目的核算。(华艳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