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英利三结足球缘:河北光伏备战品牌竞争时代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2/08/2011 10:34:00   来源:河北日报

  阅读提示

  继德国世界杯、南非世界杯后,打着“中国制造”标签的河北光伏巨头英利第三次与足球结缘。

  1月22日,“中国·英利”的汉字出现在了德甲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的主场安联球场四周的广告板上。

  在世界光伏业界,此次合作被看作是英利对德国——世界最大太阳能电池市场的一次品牌深耕,也是英利自2010年现身南非世界杯赞助商行列后掀起的又一个营销高潮。

  1.英利三演“足球攻略”

  “我们正在准备迎接太阳能电池销售新模式的到来。”

  在一向喜欢未雨绸缪的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苗连生看来,一直以价格战、产能扩张为鲜明特征的世界光伏产业,从2011年开始,将逐步进入一个靠品牌搏杀的终端消费时代。

  按照苗连生的设想,英利在足球场上的动作“是有节奏的”。

  如果说赞助德国世界杯球场1兆瓦太阳能组件算前奏的话,亮相南非世界杯无疑是英利营销乐章的高潮,而在安联球场上演的则是这个高潮的延续。

  相比之下,介入西甲联赛赞助球队胸前广告只能算英利品牌营销“乐章”间的“过门”了。

  作为中国首家赞助足球世界杯的企业,英利获取了大批订单,但这些收获在苗连生看来都是打造全球品牌的过程而已。成为拜仁慕尼黑俱乐部高级合作商,他的期望并不高,“在我看来,这只是对一些质疑的回答。”

  此前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不明白英利缘何投巨资现身绿茵场。

  而今,因政府政策原因,欧洲太阳能电池市场开始从国家主导下的光伏电站建设转向以家庭屋顶安装电池组件消费为主。

  这种变化意味着,光伏产业将进入直面一家一户终端消费群体的时代。

  此时,英利选择借助欧洲人最喜欢的休闲娱乐方式——— 足球来打造全球品牌,甚至连出资跟马拉多纳共进慈善晚餐的机会也不放过的做法就不难理解了。

  喜欢看欧洲各大足球联赛的苗连生一直认为,世界光伏发电市场总有面向一家一户的那一天。“足球是世界上观众最多的体育项目,关注足球,就能关注到英利。”苗连生说。

  从足球上屡屡有收获的英利,会不会出现在下次世界杯上呢?

  “根据国际足联对官方赞助商的标准要求和合作的排他性,英利作为新能源行业唯一一家进入和国际足联合作的企业,具有同行业难以比拟的优势。英利出现在下一届世界杯上,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业界分析说。

  值得玩味的是,英利赞助拜仁慕尼黑从2010/2011下半赛季开始,直至2013/2014赛季结束,延续3个半赛季。届时,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将开始。在南非世界杯上品牌营销获得的巨大成功,让人们坚信英利会如约出现在这个最具人气的别样舞台上。

  2.产能扩张让位品牌竞争

  近两年来,绿茵场上尽显英利品牌的张扬和狂放,但在企业生产中,英利却走起了“低调”甚至“降调”的路子。

  据了解,苗连生为2011年英利发展定的基调是在经过“急行军”式的高速扩张后,“要降速整编”。

  过去两年,英利的规模以几何级数扩张,为防止大企业病出现,英利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了新一轮调整与改革,组建大信息平台、大研发平台、大生产平台等系列措施相继推出。

  一如中国经济有意放缓增长的步伐给发展转型提供操作空间,英利的“降速”也是要为下一步更大发展打好基础。


  “南非世界杯后,企业订单激增,这对产品售后等环节提出了新课题,必须稳扎稳打,做好充分准备。”军人出身的苗连生一向不打无准备之仗。

  为打造全球品牌作准备,英利在公司的“十二五”规划里提出了“品牌基础建设年”的说法,即从2011年到2015年,英利将把品牌建设放在首位。

  在苗连生看来,短短几年发展,中国光伏产业已经摆脱了小产业、小市场的角色,正成为全球关注的大产业、大市场,依靠技术、管理等打造市场优势的品牌竞争时代将会到来。在此过程中,优势龙头企业的地位会进一步凸显,中小企业将面临产业调整压力。

  1月24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一项多晶硅行业的准入门槛,要求太阳能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要大于3000吨/年,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规模大于1000吨/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有370家光伏企业,其中多晶硅企业80多家。新的产业政策在布局、资金、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资源回收等方面都设定了不低的门槛。

  根据新的产业政策,在政府投资项目核准新目录出台前,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多晶硅项目。现有项目也要经过论证及核准,不合标准的将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将退出多晶硅生产领域。

  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显示,2011年,全国多晶硅产业计划投资总额达1340亿元,目前实际投资额已达470亿元,在建项目设计产能6万多吨。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多晶硅准入政策的出台将引起国内光伏行业的新一轮洗牌,竞争的成败将取决于企业技术和品牌的含金量。

  这正是英利希望看到的。

  毕竟具有全球最完整产业链条的英利,不仅拥有旗下六九硅业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硅料生产技术和已经大规模投产的高效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其技术上的持续创新和领先也让英利在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方面独具优势。“我们推出的‘藏羚羊计划’不久将应用到生产线,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化率可以普遍提高1个百分点。”苗连生自信地说。

  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英利仍要先行一步。

  3.“平民电价”有望提前到来

  时至今日,再看几年前英利在国内敦煌光伏发电项目上报出的超低价,能感觉到并非企业的一时冲动。

  尽管英利携技术和成本优势报出的低价屡受业内同行指责,并被冠以光伏“低价王”的称号,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英利的低价“刺激”下,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进展迅速,表现之一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正在从“贵族电价”一步步向“平民电价”转化。

  在最近一系列国家太阳能电站招标项目中,中标企业都报出了低于1元的电价。

  不久前,英利也中标国家“金太阳”工程,对此,苗连生表示:“中国的光伏太阳能电池消费市场需要像英利这样拥有技术和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来启动。只有先为国家需要作贡献,才能尽早开启国内大市场。”

  渴望开启新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已然看到了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

  一方面开拓国内市场,一方面应对欧洲太阳能光伏市场的政策波动,中国光伏企业需要在两条线上同时作战。

  据介绍,不久前,法国、比利时、西班牙和捷克等国公布了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的下调政策。业界分析,这或将对2011年世界光伏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但从光伏应用大国德国2010年安装量约达7G瓦,占全球50%的市场表现看,下调光伏上网电价并不是为了限制光伏业的发展,而是通过上网电价的适度下调,营造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市场氛围。


  从来自欧洲的政策指向可以看到,世界光伏业开始淡化政策扶持的背景,转向市场主导。

  “随着光伏业迎来大产业、大市场时代,会有更多企业和资本进入这一领域。”苗连生如是判断。

  的确,信息显示,韩国三星的太阳能电池计划包括,2009年已完工一条30兆瓦生产线,2010年耗资近4000亿韩元将整体产能扩张到至少300兆瓦;LG也计划将其太阳能电池的产能从2009年的120兆瓦扩展到2011年的240兆瓦。

  电气类巨头进入光伏业带来的变化则更为直接。

  施耐德、艾默生等跨国电气巨头向外界宣布获得了中国太阳能光伏电站的逆变器订单;阿尔斯通则直接为大规模太阳能电站项目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技术背景雄厚的全球电子、电气巨头的加入将促进整个光伏行业在技术和市场开发方面取得新突破,当然,这也意味着太阳能“平民电价”时代会伴随着大竞争更早来临。

  这就不难理解,英利为何一次次向外界宣告自己的目标是——生产老百姓用得起的绿色电力。

  英利的目标,应该不会遥远。

  依靠技术创新占领产业制高点

  作为一家新能源企业,英利的发展当得起“飞速”、“神奇”这样的形容词。当世界光伏业持续出现井喷式发展势头,国内不少光伏企业热衷于单纯的产能扩张时,英利却斥巨资打响了一场场技术创新的攻坚战。

  自主创新,成为中国首家采用新硅烷法生产高质量的太阳能级和电子级多晶硅材料生产企业;集成创新,整合从技术到装备各环节世界尖端技术,短短9个月便实现了高效太阳能电池量产;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团队平均每两天就有一项创新成果应用到生产环节,2010年1月,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英利奠基……

  从英利的发展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需要资本支撑,更需要拥有以创新为灵魂的核心技术,后者才是考验一个企业乃至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最近,英利有关人士透露,企业下一个战略储备技术——大储能,样机很快就要下线了。由于全部技术、装备设计都实现了自主创新,英利将由此开启中国新能源领域另一个千亿规模的大产业。

  英利“掌门”苗连生认为,中国企业应该有掌握世界光伏产业话语权的雄心与能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是关键。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没有捷径,只有朝着掌握核心技术的目标,一步步努力,一次次突破。

  相关:河北确定新能源发展路线图

  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经济快速增长,到“十二五”末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共实现增加值804.9亿元,同比增长28.5%,比同期工业增速快1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增长最快的是新能源领域,同比增长62%,比电子信息产业多增长23.2%,比先进制造业多增长近一倍。

  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好势头将在今后5年持续下去。记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根据我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新能源(不含水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比2010年提高2.6个百分点,年节约标准煤1200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万吨以上;新能源发电装机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15%,培育6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据介绍,为此,我省将重点实施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工程、太阳能利用工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程等八大工程,以加快新能源 产业发展和社会用能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