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张国宝:中国水电百年 应该突出水电战略地位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25/2010 10:54:00   来源:中国能源报

  水电是我国目前可开发程度最高、技术相对成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当前的减排形势和我国做出的庄严承诺更加大了开发水电的紧迫感,因此在做好能源中长期规划时应该突出水电的战略地位。

  从1910年石龙坝开眼看世界,到2010年即将投产的小湾水电站使我国水电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万,中国水电历经百年风云变幻,始终扛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旗,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新时期赋予了水电建设更多更高的要求。再次出发前,我们要厘清下一个目标的指导原则和总方针,只有路子对了,水电建设才能健康发展。为此,本报专访中国能源“大总管”——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

  百年水电关乎国运

  中国能源报:目前我国水电装机即将突破2亿千瓦,仅今年投产的水电装机就达到了2000万千瓦,这两个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

  张国宝:随着云南小湾电站的投产,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将突破2亿千瓦,到今年年底水电装机规模还要高于这个数字。相比新中国刚成立时候的36万千瓦,2亿这个数字足以说明我国水电建设发展迅猛。

  然而,今年之所以有这么大规模的装机容量投产,还得益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由于我国大部分水能资源分布在西部,在建的一些大型水电站和已投产的水电站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青海等一些地区,“西电东送”便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战术,即将西部的丰富水能资源送往华东、华中等经济发达、用电需求量大的地区。现在,西部大开发十年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见到了实效。

  中国能源报:从第一座水电站开眼看世界,到现在中国水电在国际上大放异彩,中国水电百年是不是也与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张国宝:这一定和国运密切相关。1910年的中国还没有自己的水电站,随着西方先进技术传入我国,一些有志之士开始思考利用云南的水能资源发展经济、造福人民。靠募集民间资本,我国第一座水电站华电石龙坝水电站在云南昆明诞生,时隔两年,第二座水电站腾冲滴水河水电站也依靠引进民间资本修建而成,当时采用的是西门子伏伊特设备,装机容量很小。

  今年我国水电装机突破2亿千瓦,这不仅是量的增长,更印证了中国水电发展道路不平凡。从引进设备到自主制造、从制造简单设备到制造复杂的世界顶尖设备、从自己制造到走出国门,水电发展的每一次进步都同中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世界各地的水电站施工工地上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许多电站都采用我国出口的设备,这些都值得我们骄傲。

  中国能源报:中国水电将迎来一个大的发展机遇,发电设备和制造商也纷纷摩拳擦掌,作为监管部门,如何规范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竞争?

  张国宝:通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和几代领导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利用改革开放的环境引进吸收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

  我在计委工作时,当时的计委副主任黄毅诚就曾感慨——如果全国人民努一把力,电力装机容量一年能到500万千瓦就是奇迹。如今我们一年就做到了电力装机容量增加1亿千瓦,这在当时是不敢想象的。江泽民同志曾告诉我,当时我们引进捷克的水轮发电技术,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不过6000千瓦,现在我国可以独立制造百万千瓦大型机组,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进步。

  如今我国的发电设备制造商除了众所周知的上海电气、哈电和东方电机之外,天津、武汉和杭州也有发电设备制造厂。目前,我担心发电设备制造在过了建站高峰后会供过于求,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好生产节奏,同时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


  更加注重环保移民

  中国能源报:过去三年水电项目的审批陷入低谷,接下来是不是会加快审批?

  张国宝:水电审批的快慢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必须非常重视并采取措施减少建水电站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此外,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移民权益,落实国务院471号令和后期扶持政策。在审批程序上,必须执行严格的环境评价、严格遵循国土部门丈量淹没土地的规定、遵守水利部门的取水程序、认真协商送电方式和电压等级等,只有确保程序完整后才能动工。

  目前,有些单位和同志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没有严格执行程序,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没有达到环保要求就擅自截流,因而被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曝光的问题。因此,近三年为了纠正这些问题而放慢了水电建设审批的进度。未来我们还会更加严格地把关环评、保护移民权益、土地资源占用,输电规划等环节,在更加严格和规范的条件下加快水电发展。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目前大众对环保和移民这两个问题的看法是否客观?是否有误会、偏见或者放大负面影响的情况?

  张国宝:总体上讲,大众包括媒体对水电开发的舆论监督是有利于我们做好环保和移民工作的。大众对于环保和移民权益的重视,敦促我们在水电开发中不断优化和改进方案。

  但有一些报道,确实有放大问题的嫌疑。比如前几年有人说水电排放的温室气体比火电还要多,相关专家的解答是,建站淹没树木散发的甲烷气体和常年燃烧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比,数量要有限得多。还有人质疑建水电站造成了今年的西南大旱,但科学分析证明,降雨少才是大旱主因。汶川地震后,许多人认为紫坪铺水电站非常危险。震后我在现场工作了18天,看到在让大地扭成麻花状的地震强度下,岷江流域大大小小一连串十几个水电站没有一个大坝溃坝。

  水火同价还有待研究

  中国能源报:无论是移民和环保,都需要有资金来源,现在的水电收入是否足以支撑这两项工作的开展?

  张国宝:水电站建设有两个特点:首先是建设周期长,建一座火电站2至3年就足够了,而水电站少则5年,多则6至8年;其次就是投资大,火电站单位千瓦投资4000元,水电站则达到8000元甚至更高。但水电站尽管初期投入大,折旧之后纯收益很高。而过去受计划经济影响,定电价采取还本付息加适度利润的办法,因此水电电价比火电定价要低得多。

  很多人提倡通过水火同网同价来扭转此局面,但水火同价同样面临矛盾。水火同价使电网公司采购水电时成本提高,销售电价也相应被拉高,若此时政府因考虑到通货膨胀、居民承受能力和社会稳定等因素放缓销售电价上调,那么水火同价由谁买单?这和煤电联动的道理是一样的。

  从水电的环境和移民成本考虑,水火应该实现同价,但这个问题目前还在探讨中。我也在思考是否可以将水火同价后水电增加的收入用以解决农村保险等问题。

  中国能源报:您觉得是否可以通过电网公司内部消化因水电电价提高而增加的成本?

  张国宝:这还应该进行科学地研究和测算。媒体对电网公司有一些指责,这里我要客观地评价几句。2009年煤价猛涨,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销售电价也要上涨,居民和工业用电成本也会相应提高。但国家考虑到通货膨胀率,决定将每度电电价上调2分,由国家电网公司内部消化,影响了国网公司几十亿的收入。汶川地震震中汶川茂县电网被震垮后,运营该电网的民营企业没有能力去恢复,国网公司从东南各省急调施工队伍抢修成功,后来安置灾民的临时板房用电也由国网公司埋单。

  如果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就不应当由国网公司来内部消化这个成本。如果由国网公司来承担,就要相应调整对其考核的办法,或者考虑由国网消化一部分,社会承担一部分。


  15%目标水电出力至少9%

  中国能源报:有人认为此时做水电“十二五”规划已没有意义,关键要做好“十三五”规划,您觉得到2020年水电装机容量突破3.8亿(包括抽水蓄能)的目标是否具有挑战性?

  张国宝:有挑战性,但也不是不可完成的任务。目前全国水电装机容量为2亿千瓦,在建规模约为7000万千瓦(含抽水蓄能),还有约1亿千瓦需要建设。2015年投产的水电站现在已经开工,2015年前开工的水电站在2020年前可以建成。如果未来三年水电建设连续开工, 2020年完成3.8亿千瓦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水电“十二五”规划要做,期间哪些电站要开工,如何保证在2020年前建成等问题都需要详细规划设计,但是必要的审批手续不能省略。

  中国能源报:按照我国水力资源总量的普查结果,水电的技术可开发量是5.4亿千瓦,未来还有3.4亿千瓦的开发空间,未来水电开发总体思路如何?

  张国宝:我国已对外宣布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比重将提高到15%。这个15%的非化石能源中,目前人类能运用、技术水平已知的主要是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水电要在其中唱主角。

  许多人认为核电在这个15%中可以有很大贡献,但我们算过一笔账,2000万千瓦的核电只占到我国一次能源的1%,所以即使将来核电能达到7000至8000万千瓦,占我国一次能源的比重也不过4%,还有11%需要由其它的非化石能源完成。尽管近年来风电和太阳能发展很快,但发电小时数有限。风力发电一年达3000小时就算很不错了,同样的装机容量其发电小时数只有核电的1/4。太阳能的装机容量就更小,发电量也有限,只能用于一些特殊用途,比如为路灯供电或安装在电网到不了的地区。

  到2020年,核电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比重占到4%,风电、太阳能和其它非化石能源能占到2%,至少有9%要靠水电来完成,因为水电是我国目前可开发程度最高、技术相对成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当前的减排形势和我国做出的庄严承诺更加大了开发水电的紧迫感,因此在做好能源中长期规划时应该突出水电的战略地位。

  后记

  在国家能源局采访室见到国宝局长时,第一感觉就是他眉毛全白了,慈眉善目像年画上的长寿老爷爷。采访间隙聊到当年赴任时写的诗,大意是温总理委以重任,老骥伏枥仍志在千里。

  遇到央视水电百年纪录片摄制组、新浪视频一起采访,各种灯也一齐开了,我们都直喊热,国宝局长着正装坐在灯下,面孔始终温和平静。我们称他为中国能源大管家,他也欣然接受这个称谓。采访的一个多小时时间里,我们都担心他太累太热,他却说:“你们都不怕,我更不怕!”只见他不停地变换坐姿,但始终耐心并条分缕析地回答记者的每一个提问,一本中国能源账在他心里,无论我们需要哪一页,他都能马上找到答案,对答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