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地方政府疯狂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 专家称可能导致产能过剩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04/2010 00:25:00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全国各地都在搞新能源产业基地,其数量已超过100个,而且规模都非常庞大,每个都要做成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这已经脱离了国情,脱离了市场的容纳能力。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 孟宪淦

   国家已经把可再生能源定位为战略类新兴产业,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不过,可再生能源还远远没有到普及的时刻。

   中央的提法是,可再生能源将在2030年能发挥“重要替代”作用;2050才能“成为主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界看来,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高昂,电价很贵,风电和光伏的核准电价都比火力发电价格高得多;从技术上看,可再生能源还有比较大的改进空间。

   首先,从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央制定的政策相对比较谨慎。

   中央政府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有几个具体的思路。其一是财政补贴,类似“金太阳计划”,每瓦补助十至二十几元,更有效的办法是把高于现有电价的差价用电网分摊,每个电力用户负担一点义务。目前的政策是每度电里拿出4厘钱补贴可再生能源发电。

   然而,这个支持政策会受到中央财力的约束。按这个补贴规模计算,在2009年,全国最多可以拿出100多亿元补贴可再生能源发电,这远远不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

   在财政补贴之外,中央对于可再生能源,给予了一定的政策空间和限制。

   为了保障可再生能源的有序发展,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同时制定了总体规划,设定总量目标。最近,有关部门正在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提及,到2020年,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是1.5亿千瓦,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将是2000万千瓦。

   政策的制定,是向社会公布国家设定的可再生能源的总量目标是多大。这意味着国家给出了多大的市场空间,也表示国家支持什么,限制什么。如果不按照这个目标而过于扩张,国家的财政能力会进行限制,可能就会走起来碰到困难。

   例如,按照《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在总量目标规划范围内有全额保障性收购计划,超过了总量目标,政府就没能力收购了,政府强调规划的背后,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要和国情能力匹配。

  其次,我们必须同时正视,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实践中看,地方政府明显有些激进。


   截至目前,可再生能源已经缔造了很多遭到地方政府疯抢的全新概念,比如“风电三峡”、“中国太阳城”等等。

   现在各地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步子明显偏快,全国各地都在搞新能源产业基地,已经搞了100多个了,而且规模都非常庞大,每个都要做成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这就脱离了国情,脱离了市场的容纳能力。

   这一方面表明了可再生能源热潮在持续升温,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地方和中央两方面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温差。地方的热情明显高于中央政策,很多地方甚至没有搞清楚可再生能源的现状就盲目上马项目。

   地方的冲动,有可能导致可再生能源将经历相对过剩的过程。

   再次,应该用市场化的手段调解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和规模,行政支持应更多地运用到规划和技术研究等方面。

   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主要措施是扩大产能,拼命扩张,在核心技术发展方面却做得不够。

  从中央的政策层面看,应该考虑如在国情许可的前提下,培育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用市场化的手段调解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和规模。

   政府应该在可再生能源规划和研究等方面,投入更多的支持。

   目前,我国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力度远远不够。当然,当前还有煤炭、石油等大块能源的现实问题要解决。但对待可再生能源仍然需要满腔热忱,要投入更多的关照和支持。

   技术瓶颈,也是我们目前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的最大弱点。例如,美国支持可再生能源首先考虑用于研发,即便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投入到可再生能源研发的金额仍有几十亿美元,保持他们在核心技术方面占领高地。

   总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差异之下,我们发展可再生能源要根据国情因地制宜,要讲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