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新能源发展:中国需要新思维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31/2010 01:30:00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文/本报记者 晏琴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中国的新能源电力发展却正在走上和传统能源电力相同的一条老路。

  在刚刚起步的新能源领域,新能源电站等终端利用项目招标多被央企摘得,而大多数民间资本和投资者只能聚集在产业链上游,即风能、太阳能等发电的原料和设备提供上,寻找机会。

  眼下,“国家队”在新能源需求增长预期下开始攻城略地。大批国有资金入场也将带来下游发电领域和终端消费端对上游的更大需求。与此同时,不少投资人已经开始担心,上游企业在越来越庞大的“国家队”面前将失去议价能力,甚至最终被“国家队”收编。

  这一幕并不新鲜。在传统能源领域,早已被大型国企垄断,民间资本进入会遭遇制度和市场障碍。值得提醒的是,对于发展路径尚不清晰、大量技术瓶颈有待突破的新能源产业而言,如果形成上下游都被国有企业垄断的格局,观察者认为,将不利于创新,而创新对于新能源至为关键。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韩文科指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一定要让市场开展充分竞争。市场的多元化参与是当前可再生能源产业出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各有千秋,要通过竞争让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的过程加快。

  当前新能源领域里特有的格局——“国家队”投资下游,民企投资上游,事实上是投资者在中国电网垄断格局之下的扭曲形态。如果未来国家队向上走,民企或将无路可走。

  此外,新能源垄断格局的形成也将不利于电力体制改革。

  观察中国电力市场,自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以来,事实上并未有大的突破。直至今日,虽在发电端引入了竞争,但电力市场仍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天下,而掌握输配售大权的电网则高度垄断,这成为了推进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

  对于陷入瓶颈的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能源是难得的突破机会。通过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开放投资,可引入多元化投资的发电主体,推动形成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和市场化的电价定价机制。如何利用新能源的东风,给民营投资者以进入发电侧的机会,通过公开、透明、规范的程序实现并网发电,继而获得公允的定价。这无论对于电力改革,还是中国“低碳经济”的推进,都将是一次契机。

  然而,眼前的趋势是,新能源领域正在一步步地走上传统能源的老路。对于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态势,究竟是选择国企垄断,还是选择国企与民企并重、竞争与合作共存,这或许是当前应当着力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