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冶金>  正文

勇于发现“短板”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15/2012 09:56:36   来源:酒钢日报

  

  

  “越是困难之时,科技的力量就越发重要。”这是钢铁企业在微利时代达成的共识。

  2012年,酒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奖金达到了100万元,也正是肯定了科技在企业转型发展中的“主角”地位。遗憾的是,在日前召开的集团公司2012年科技工作会议上,特等奖、一等奖两项“重金”奖项无人问津……是缺乏技术创新的人才,是装备和工艺技术薄弱,还是研发能力不足?酒钢科技创新的“短板”究竟“短”在哪里?

  短板1:科技水平“进退之间”

  金川公司科技馆,集团公司技术中心科技处处长李岩对这个地方记忆犹新。走进这座气派的展馆,“国家科技进奖步”、“中国工业大奖”、“全国质量奖”、“中国名牌产品”……一个个耀眼的奖牌很“刺眼”。有人问,“酒钢是不是也应该建这么一座科技馆”,还未应答,又有人说了“建了它,我们往里面‘装’什么”……玩笑之间,酒钢人的心里都不是滋味儿。

  各类奖项虽说是锦上添花,但也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科技水平。

  2011年,集团公司获得省、市各级科技进步奖励23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奖项中最高级别为“省级”,且没有“第一”的名分。同在一省,相距400多公里的金川公司,近年来,仅 “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一奖项,便从特等奖到一、二、三等奖屡有斩获,获得各类“国字级”奖项更是家常便饭。建厂50多年来,酒钢只获得了三次国家科技进步奖。“去年酒钢的一个奖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但不是我们申报的,是长沙设计院和其他几家单位联合我们共同申报的。”李岩坦言,酒钢在科技奖项的申报和科技成果的认定方面,“与别人还是差一大截儿”。

  时代在发展,企业在进步,规模在扩大,产量在增加,技术在更新……而酒钢的科技水平究竟是进是退?答案是,不进则退。

  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王春怀表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酒钢拥有了一定的铁前工艺手段,而钢后工艺研发手段、实验手段均比较“空白”,相应的配套检验手段也比较薄弱。“现在的理化中心检验室基本上是为生产上准备的实验和研发,近几年为科研做的专职研发比较少,所以制约了我们的视野,遇到问题看不到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只能从表象上得到一些数据。”

  “不跟外头比,单从企业内部横向比较,酒钢在某些方面科研水平甚至赶不上过去”,一些基层技术人员如是说。

  短板2:先进装备创效不强

  《宝钢启示录》日前在酒钢主要媒体上连续刊载,很多人在思考,学宝钢,学典范,学先进,我们究竟应该学些什么?

  数据显示,宝钢每天产生专利4件,一年则产生1000多个专利,专利申请量以每年20%的幅度逐年递增;鞍钢2011年全年取得国家专利受理1134件、专利授权774件;包钢每年专利的产生量上百……反观酒钢,2011年,国家专利申请受理量为31项,取得专利权6项。而酒钢建厂50多年来,仅产生50多项专利。科技实力产生如此巨大的差距,有人言,“酒钢的装备技术不如先进钢厂,自然生产不出先进的产品”。

  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冯杰在2012年度科技工作会议上道出了不同的观点:“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最突出的矛盾之一,就是先进的装备水平和薄弱的技术能力之间的矛盾。”目前,酒钢绝大部分工艺装备在国内处于先进或中上水平,特别是2000年以后建设的炼钢、轧钢生产设备,技术装备达到了先进水平,具备生产高级别钢种和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装备水平上来了,大转炉有了,不锈钢、碳钢冷轧和镀锌线建起来了,但先进装备的性能是否得以发挥?从生产经营中的实际情况看,2011年先进装备生产线给公司带来的收入仅占到钢铁产业总收入的57.7%,只是略高于普通装备水平的生产线。

  “从碳钢薄板厂的特点来看,装备技术水平高,集团公司投资比较大,但是从盈利创效的水平来看,与现有的技术装备水平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一些技术经济指标比较落后,生产成本比较高,还缺乏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高端产品。”碳钢薄板厂一名基层技术人员也坦言。

  高水平的装备生产不出高水平的产品,创造不出应该创造的效益说明了什么?冯杰直接指出,说明酒钢的技术实力不强,技术积累跟不上,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近几年来,酒钢装备水平已经具备了生产高水平产品的条件,但工艺技术还没有跟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迫切。”王春怀表示。

  短板3:技术人才“寥寥无几”

  张明达,这个名字在2012年度科技工作会议上多次被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冯杰提到。作为酒钢的退休老领导,过去以张明达为代表的一些老技术专家的名字已经成为一定时期酒钢科技水平的“代名词”。

  但是,也仅仅是“代指”,而不是“泛指”。

  “酒钢这么大的企业,教授级高工寥寥无几,全省900多名省级科技领军人才咱们只有11个,才占了百分之一多一点,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一个都没有。这不要说跟别人比,就是跟我们过去比也是退步的。”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多次表示对酒钢科技人才紧缺现状的担忧。

  截至2011年末,酒钢有在岗员工33938人,其中博士9人、硕士215人,分别占总数的0.03%、0.63% ;操作人员中高级技师、技师分别占总数的0.30%、2.79%。

  在集团公司2012年度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奖金达到100万元,一等奖奖金50万元。“拿出100万元对科技成果进行奖励,与其他钢企相比也是大手笔,说明酒钢下大决心,花大心思来提升我们的科技水平。”王春怀的话语也代表了酒钢大多数技术工作者的感受,集团公司对科技工作的重视,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一股“暖流”。但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两个“重金”奖项出现空缺,也说明了酒钢科技创新工作确实缺人才。

  高端人才稀缺,一直是困扰酒钢科技发展的难题,“针对性方案和见效方案比较少”。作为技术中心主任,王春怀对此深有感受:“酒钢地处西北,离技术聚集地还是比较远,高端人才不好引进,自身人才培养又不是一天两天能出成果。”

  缺人,缺人手,缺人才……酒钢技术创新工作要想取得大进展,“人”字当头。

  短板4:创新环境亟待“改善”

  一次赴武钢等钢厂调研的机会,在赞叹先进钢厂高精尖技术装备和精湛工艺流程的同时,李岩也记住了一句话:“要想方设法让技术人员潜心去搞技术创新工作。”

  “潜心”——潜下去,静心做。

  怎么样潜心?李岩表示,在创新环境的营造和渲染这方面,“还是应该好好琢磨一下”。事实上,在企业里,生产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太好,往往会引导技术工作走向一种误区。

  以前在企业里听到比较多的是“科技创效”,但今年的科技大会上几位主要领导的讲话中都提到了“科技创新”,“创新与创效”,一字之差,含义却大大不同。“创效就是企业今天实实在在的效益,创新则是企业明天和未来长远发展的支柱”,王春怀精辟地指出了科技创新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酒钢目前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专职的研发队伍,大多数技术人员还是在围绕生产搞科研。“这样的‘科研’一定程度上来讲,对技术创新工作作用不大”,在采访中,一些基层技术人员反映,目前酒钢的科技工作还是仅仅停留在创效层面。

  “技术人员天天去开会,甚至有人告诉我一周能开42个会,这个就有点难以想象”,李岩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心不能二用,时间就那么多,既跑生产,又搞科研,自然“精”不了。为技术人员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迫在眉睫。